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芍药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其“气味苦、平 ,无毒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秦汉时期芍药尚无赤、白之分 ,直至梁代《本草经集注》中才有赤、白芍的记载。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其精心配伍 ,灵活运用 ,除体现了《本经》所述作用外 ,又有新的发挥。本文就此略举有关汤证浅议如下。1 益阴和营芍药具益阴和营之功 ,仲景方中多有体现。如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代表方剂 ,其功效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太阳中风证是风邪外袭以致“卫强营弱”,“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所致。桂枝汤之所以能治此证 ,在…  相似文献   

2.
试探芍药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李时珍谓“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电”。在《伤寒论》113方中,其中31方用到芍药,经过不同的配伍广泛应用于六经病证,现将其主要配伍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神农本草经》论述芍药时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芍药的方剂60余首,分布于97条原文之多。可见仲景运用芍药之广,并且有独到之精义,也说明芍药在仲景立方遣药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就仲景运用芍药之规律及其组方特点,作一初步归纳,以探其要。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中对疼痛的论述颇多,病因包括寒邪、热邪、寒热错杂、气机不利、水邪、风湿、痰饮、正虚为病,分别散在不同篇目中。不同病因所致的疼痛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仲景亦采用不同的治法。寒邪所致的疼痛,究其表里,祛寒止痛;因热所致的疼痛,结合六经特点,泄热止痛;寒热错杂的痛证,仲景擅用和法;气机不利的痛证,《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柴胡剂运转枢机止痛;风湿所致痛证结合湿邪特征并类比表证论治;因虚所致疼痛,仲景重视固护中焦,补虚则痛止。仲景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首辨虚实,有虚者必顾其虚;再辨表里,使邪去不伤正。本文根据病因分类,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痛证辨证与治法的条文,并加以总结,以期寻找仲景的痛证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5.
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载;“酸,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肥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李时珍谓其“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病,夏月少加黄羊,恶寒加住,此件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世;收胃气,三世;止泻痢,四也;和山脉,五也;固胜理,六世”。并回:“仲景治伤寒,多用吃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后世医家多认为本品酸苦微寒,故认为具有收敛作用。然而,酸并非一定切…  相似文献   

6.
清代医药学家邹润安(1790~1845),所著《本经疏证》一书,疏解药物凡173味,皆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应用者.因此,对这些药物的疏解,不能不涉及到仲景学说;而且只有对仲景著作有深透的研究,也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经》.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通阳祛湿法治疗湿痹、"小便不利"、厥证及痰饮病,叶天士继承仲景思想,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分消走泄法,从三焦给湿邪以出路,恢复阳气的通达与条畅,拓展了通阳祛湿法在外感和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本文对《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梳理,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张卿子版《仲景全书》成书于1624年,包括张卿子《集注伤寒论》十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三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该版本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再经我国中医学界先后二次修订,最终形成五书汇集本张卿子版《仲景全书》(除明末清初版三书外,另加上《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附药方论》),因其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并有一定文献参考价值,兹就此版本流变过程考列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10.
<正> “发”在仲景文中凡三见,涉及猪膏发煎和滑石白鱼散两首方剂。用法有内服、润导之别,功能有消瘀、止血、利水、通便之异。仲景开创了用“发”先河,现归述如下: 一、开通关格疏利水道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说: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其滑石白鱼散中乱发(烧灰),取其开关格、通水道之功。小便得利,则病霍然自除。《本经》: “(发灰)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张氏医通》亦曰:“滑石白鱼散,治消渴,小便不利……”赵以德也说:“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仲景也正是取发灰的开关格,通水道之功而祛病的。  相似文献   

11.
论仲景运用苓桂配伍治饮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仲景运用茯苓与桂枝配伍治疗饮证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苓散等。饮证之治疗,温阳则饮邪得化,渗利则饮邪得除。故仲景治饮,多用苓桂。二者相伍,同人中州。茯苓,其性平,其味淡,《本经》言其“益心脾”,健脾运湿,以化饮邪;且善“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等饮邪内停之症;又“利小便”,使饮邪有所去路。又施以  相似文献   

12.
芍药为临床常用药,古方中常用之,仲景《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中就芍药一味用方40首.芍药有白芍与赤芍之别,而在古方中常赤白不分,均以芍药称之,《金匮要略》中亦未明确分之.1 赤白之分芍药之名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中品,“芍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该书首述功效和产地,却未明确其炮制方法,故而无法区分芍药之赤白.梁·陶弘景始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张卿子版《仲景全书》成书于1624年,包括张卿子《集注伤寒论》十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三书,后传入日本。清末民初该版本经一日本医家由上海返传入我国,再经我国中医学界先后二次修订,最终形成五书汇集本张卿子版《仲景全书》(除明末清初版三书外,另加上《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附药方论》),因其临床指导意义较大并有一定文献参考价值,兹就此版本流变过程考列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诸经。色带淡褐者为赤芍,色白者为白芍。其临床功用不同,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为凉血散瘀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肝家之要药。《本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相似文献   

17.
在查证并辑复《本经》诸病通用药的基础上,以其与《伤寒杂病论》相对照,确认仲景方剂之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此,进而明确了仲景以《本经》诸病通用药为经,以《本经》具体药物论述为纬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多次选用芍药进行配伍运用,其中《伤寒论》选入34次,《金匮要略》选入35次^[1],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芍药的主要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平,主邪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芍药的应用可见于汗、下、和、清、补、消等方剂中,其功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益阴和营,如桂枝汤类;②柔肝,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③养血和营,如当归四逆散;④利小便,如真武汤。前3个方面,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唯利小便功用却鲜见于文论。笔者认为,芍药利小便作用,自其被发掘之日起,就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武汤中芍药的应用即可证明之。 原文二“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相似文献   

20.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3-794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清代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在《通俗伤寒论》一书中,从广义伤寒立论,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本,融气化学说于六经辨证之内,全面论述四时外感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且在仲景《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基础上多有引申发挥,其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