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昏迷状态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外的不同病因。因此,昏迷状态的脑电图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各种脑电图型式都具有一定的脑内病理损害。笔者复习了关于昏迷的脑电图研究的一些文献,作一简要地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生物学特征可能的基线脑功能基础.方法 昏迷患者及正常人各12例,使用飞利浦3.0T磁共振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全脑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用SPM5及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制开发的REST及DPARSF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昏迷患者与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局部一致性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昏迷患者组小脑、颞叶、额叶、顶下小叶、后扣带回及楔前叶的自发活动局部一致性减低 (P<0.01).结论 运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可能为研究昏迷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提供新的方向;昏迷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多个脑区Re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提示昏迷神经生理机制并非单一脑区功能的异常改变,而是整个大脑功能网络的异常,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连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急症卫勤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tem,简称EMSS)的建立和生命支持系统现代化,一些原来可能在事故现场或转送途中死亡的危重复合伤病人,也可能转送到医院。这些病人往往处于严重休克状态。生命垂危,甚至心跳呼吸已停止数分钟。  相似文献   

4.
缺氧激活凝血通路和诱导血栓形成机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常血液中的凝血与纤溶活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不会形成血栓。当机体处于缺氧(如高原环境中 )时 ,这种平衡即被破坏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继之发生血管内凝血 ,在许多微血管内形成广泛的纤维素性或血小板性血栓 ,称之为高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高原DIC)。高原昏迷和高原肺水肿病人可伴有多个脏器的出血及血栓形成 ,因此 ,DIC可能是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昏迷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缺氧时血液的高凝状态除与纤维蛋白的量和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有关外 ,参与调节凝血与纤溶过程的一些蛋白活性因子在缺氧时的作用及其表达特性的改变 ,也在缺…  相似文献   

5.
休克是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威胁生命的严重状态,阐明重症休克的发病机制和探讨新的防治途径是当前休克的研究目标之一.在休克发病机制研究中,有一些难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首先,在脓毒症休克早期常为高动力型休克,此时心排血量正常或增高,微循环血流亦正常,但患者出现血乳酸增高、酸中毒、低血压等现象,它很难用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氧供障碍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休克为急诊室常见病,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较单纯失血性休克更加复杂。休克发生后引起机体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一系列代偿或失代偿变化,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良而引发严重后果。在此过程中,如何对患者的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对指导急诊救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创伤性休克传统监测指标以及近年来研究应用的一些新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3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后半年时根据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9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5例。表明该并发症死亡率高(本组为45.45%)。结论本病主要是丘脑下部损害和较长时间大剂量脱水药物使用引起。救治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并尽快抢救休克、纠正脱水、纠正高渗状态,注意控制血糖是治疗关键,静滴胰岛素极其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3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后半年时根据GOS分级标准:恢复良好9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5例。表明该并发症死亡率高(本组为45.45%)。结论本病主要是丘脑下部损害和较长时间大剂量脱水药物使用引起。救治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并尽快抢救休克、纠正脱水、纠正高渗状态,注意控制衄糖是治疗关键,静滴胰岛素极其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脓毒症休克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的表达,评价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选择2016年3—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最终结局是否病死分为存活组(n=27)与病死组(n=13)。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入院1、4、7 d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LA-DR~+/CD14~+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结果动态监测第1天,两组的HLA-DR~+/CD14~+及SOF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动态监测第4天开始,存活组HLA-DR~+/CD14~+高于病死组(P<0.05),SOFA评分低于病死组(P<0.05);动态监测第7天,病死组HLA-DR~+/CD14~+较存活组明显下降(P<0.01),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两组SOFA评分与HLA-DR~+/CD14~+呈负相关(P<0.01)。结论 HLA-DR~+/CD14~+持续低表达,说明脓毒症休克患者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其可能是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评价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免疫状态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婴儿冬季也会中暑吗?李文尧,殷晓芳近年来,英国报道了一种发生于婴幼儿的奇怪病症──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又称“婴儿冬季中暑”,这种病主要发生在冬季,患者多为2~10个月的婴儿。症状为高热、顽固性抽搐、昏迷、严重休克、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静脉注射部...  相似文献   

11.
颅底骨折致鼻腔大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颅底骨折引起鼻腔大出血,临床上较少见,出血可在外伤后立即发生,也可在伤后数日或数周发生。由于受伤当时多数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鼻腔出血凶猛,极易发生误吸和窒息,如处理不当,患者可因窒息或休克而死亡。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1867例,其中颅底骨折463例,占24.80%,伴发鼻腔大出血1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0.86%。笔者就其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抗休克裤纠正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使用抗休克裤的效果。方法 在26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使用抗体克裤时,观察有关休克生命指征和甲皱微循环改变。结果 使用抗休克裤能改善微循环状态。同时,在短时间内能使部分血液分配至重要器官,特别是回到有效循环中。结论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处于紧急休克状态时,及时使用抗休克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现代抗休克液体复苏方法和复苏终极目标实现手段。方法:依据对休克病理生理变化新的研究成果和休克概念的转变为本研究的切入点。结果:现行的液休复苏方法和监测手段对于稳定休克最初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有效的,但不能纠正深在的休克病理状态。结论:按照休克复苏终极目标的观点,在现行液休复苏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最初复苏后依然存在的内脏缺血、代偿性休克和全身组织氧合不足等病理状态的再复苏。  相似文献   

14.
热休克蛋白是组织在应激条件下所合成的一类蛋白质。高温时诱导热休克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组织中合成热休克蛋白。在高温状态下从培养的组织细胞到哺乳类动物脑组织中均发现了hsp70 mRNA和hsp70。Hsp70mRNA存在于一些神经元丰富的区域,如小脑的颗粒细胞层。通过对hsp70的功能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内源性的保护因子。Hsp70在应激条件下不能够稳定其它蛋白和促进蛋白复原,对损伤的组织细胞有减轻再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崔龙荣  张莉萍 《西南军医》2011,13(1):159-160
本文对54例肝炎后肝硬化出现昏迷前期症状和进入昏迷状态的观察和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对肝硬化患者通过严密的观察,一旦出现昏迷前期症状及时发现和清除诱因,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预防肝昏迷的发生及治疗肝昏迷,降低病死率均有利。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在休克状态下,机体可产生许多内源性抗休克物质.我们在深入研究休克发病机制的同时,应该重视内源性抗休克物质的作用,这将为休克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休克的新概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休克这个名词第一次提出是1743年法国医师Le Dran,它描述的是枪伤引起的危重状态。因此从确立休克这个名词开始,休克的研究过程与创伤性休克密切相关,特别是世界上发生的多次战争,由于大量伤员救治的需要,推动了创伤性休克机制和本质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annon和Bayliss查明氧运输障碍和酸中毒与创伤性休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克敏 《民航医学》1997,7(3):19-20
晕厥系指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它既不同于病程早期意识仍清楚、周围循环衰竭更明显的休克,也不同于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的昏迷。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飞行人员中也不少见。国内一组资料报道.飞行人员晕厥发生率为14.2%。如何正确掌握有关体检标准,对此类人员作出恰当的体检结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笔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病例试谈地面晕厥的鉴定体会.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伤后半年是长期外伤性昏迷患者促醒治疗的关键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治疗和促醒长期昏迷患者方法。方法 我科近期治疗了5例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患者深昏迷呈持续状态,格拉斯哥昏迷分级均在6分以下。入院后给予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循环、促进脑组织代谢、营养脑神经治疗,超大剂量中枢神经兴奋药纳洛酮、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2~5个月期间完全清醒。结论 我们认为损伤时间在6个月之内常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内恰当有效的治疗可以使部分昏迷的患者早日清醒。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患者病情将会加重,持续昏迷而进入到难以清醒的植物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免疫吸附抗介质治疗内毒素休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应用免疫吸附的方法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内毒素休克的影响。方法利用新西兰白兔内毒素休克模型,研究经抗TNF-α单克隆抗体亲和免疫吸附柱血液灌流对平均动脉压、血浆TNF-α活性、肝肾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浆TNF-α水平迅速下降,低血压状态明显改善,延缓和显著减轻了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肌、细胞膜和溶酶体损伤的发生,实验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TNF-α可能是一条治疗内毒素休克的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