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脓疱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好发于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的场所,主要以接触传染脓液流至部位可发病,逐渐扩大。中医称本病为:“黄水疮”,“天疱疮”,“火赤疮”,“滴脓疮:等在历代文献中记载颇多,如《洞天奥旨》说:“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疮疡经验全书》云:“此疮之发……合家相染”等,病因多因皮肤不洁或因脾经湿热内蕴,又因夏秋之季暑湿邪毒外侵,雨气交感,熏蒸皮肤而成,正如《外科正宗》曰:“此因日晒风吹,暴感湿热,嗜食湿热之品,风动火生而发其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体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  相似文献   

2.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3.
肿疡初起,尚未成脓,治疗上当以内消法为首要,是历代医家所提倡的“以消为贵”的大法。疮疡多见发于体表,但又与患者的脏腑、气血、经络有关。《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同样,体表疮疡的邪毒也可通过经脉,影响脏腑、气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祖国医学中有关本病的记载不少,如《诸病源候论》云:“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医宗金鉴》亦言:“癣疮,其名有六,一曰干癣,搔痒即起白屑,索然凋枯……五曰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此外在《外科大成》《外科证冶全书》及《病门全书》等都有关于本病的描述。银屑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中主要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等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血热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一般资料:本组收集了资料完整的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月有余,最长20余年。  相似文献   

5.
本症是发斑一类的疾病。又似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记载。“此证感受疫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大小青紫斑点,状如葡萄,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齿龈腐烂,臭味出血,久则虛人等”。又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云:“溫热发斑,此证因邪热伤血,血热不散,乘虛出现于肌肤”。又如巢氏诸病源候论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蘊积于胃,毒气蒸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囓,赤斑起,周  相似文献   

6.
《外科正宗》为明·陈实功所著,是书“列证最详,论治最精”。披阅该书,陈氏应用灸法治疗外科疮疡之证,启迪思维。现采摭要点,探析如次。疮疡初期,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内服宜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之类,外敷以金黄膏、千捶膏之列。《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以为“痈疽原是火毒生”,故采取“热者寒之”的治则。而陈氏则主张疮疡初期最宜用温灸之法。他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篇首中首先指出:“痈疽发背怎  相似文献   

7.
“走黄”与“内陷”,均系外科疮疡类疾病,是疔疮、疽毒在发病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历代医家都称“疔疮走黄”、“疽毒内陷”,近代有人认为两者是名异实同。二者不仅名称不同,其实质也不完全相同。一、含义的不同“走黄”之名始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其曰:“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癀走”,即走黄。走黄者,疔毒走散横行之意也。“内陷”之名,始见于《温热经纬》,其说“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  相似文献   

8.
“蜂房散”是先祖父一生来,用于治疗“脚发背”“手发背”“对口”(即脑疽)、“背发疽”的有效验方。这些疮疡部位不同,名称各异,皆属中医外科“有头疽”的范围。其病因、症状、治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多年来,我在临床先后试用蜂房散治疗“有头疽”百余例,效果较好。现把治法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常发部位:“脚发背”常发生于脚背上  相似文献   

9.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10.
“疔”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它的变化很快,古人有早发夕死之说,是外科临床上严重的,也是常见的急性感染疾患。疔虽是发无定处,随处可生的疮瘍,一般则以头面及四肢患发的较为多见,就文献上参考,疔的名称很多,部分以患发部位命名的,如唇疔、颧疔、鼻疔等;部分以患部象形命名的,如蛇头疔、蛇眼疔等,虽在病名上有些不同,但是总的证治原则,却是一致的。文献复习内经生气通天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这是疔的最早记载,从饮食不节,肥甘过度的致病因素上,指出了疔是毒邪蓄结而成的疾患。中藏经:“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鲊酱,色慾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扩散,始变为丁”,这是疔的  相似文献   

11.
外科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依据,是本源于内经,以及历代各家的论述,早在《素问·营卫生会篇》就说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又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明确记载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外科全生集痈疽总论》说:“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医宗金鉴》在古代典籍基础上,把外科疮疡形成的机理概括为“疮疡缘是火毒生,经络阻格气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古书虽无糖尿病之名称,但从古人之经验记载中,可以获得一些线索。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论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桕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矣”。李东垣云:“‘总录’所谓:消渴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金匮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如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根据以上记载,可见古人对糖尿病已有认识。病例介绍潘××,男,49岁,住西大营门9号。 1958年4月18日入院,4月29日出院,住院11天。  相似文献   

13.
瘰疬一症在祖国医学文献里记载颇多,从内经以至近代均有论述,尤以外科书笈,论之綦详。本病原因,灵枢寒热篇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然,歧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金匮虚劳篇称“马刀侠瘿,皆虚劳得之。”外台秘要曰:“肝肾虚热则生疬。”病机曰:“瘰疬不系膏梁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证治准绳曰:“夫瘰疬疮  相似文献   

14.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15.
“淡附于甘”一语,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曰:“味有五,气有四。……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本人对此提出异议。文献直接记载甘味者,以《书经》为最早;淡味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  相似文献   

16.
<正> 祁坤,为清代著名医家,他投师戴望之,著成《外科大成》一书。书中理、法、方、药、针、砭、灸、烙俱全,特别是灸法在外科的应用,确有独道之处。在谈到灸法治疗外科病的原理时曰“灸乃开结破硬之法,盖火性畅达引拔内毒,有路而发外也”提出疮疡“无论有头或无头均可灸之”但在  相似文献   

17.
痔是肛肠外科临床工作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引起痔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饮食不节与痔病有密切的关系,故《疮疡经验全书》有云:“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乃生五痔”。在饮食不节中,辛辣食物、吸烟,饮酒是临床上认为常见的诱因,且易损伤脾胃,酿湿生热,导致湿热内蕴。又因湿性重浊,常先伤于下,故肛肠病中因湿邪致病者较多。  相似文献   

18.
浅论托法及现代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荐  潘立群 《光明中医》2004,19(5):20-21
托法是传统中医外科疮疡疾病中最具有特色的内治方法。关于托法的含义 ,一般认为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 ,扶助正气 ,托毒外出 ,以免毒邪内陷的治疗方法。适应于外疡中期 ,正虚毒盛 ,不能托毒外出 ,疮形平塌 ,根脚散漫 ,难溃难腐的虚证。历代医家对托法的论述很多 ,代表性的有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认为疮疡“经久不除 ,气血渐衰 ,肌寒肉冷 ,脓汁清稀 ,毒不出 ,疮口不合 ,成聚肿不赤 ,结核无脓 ,外证不明者 ,并宜托里。”以达到“脓未成者 ,使脓早成 ;脓已溃者 ,使新肉早生”的目的。明代李《医学入门》谓“毒因外感发者 ,内无便溺阻…  相似文献   

19.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51-851
清时 ,某公子双目红肿 ,痛不可忍 ,请叶天士诊之。天士告云 :“目红肿不必顾虑 ,可以自愈。所虑者愈后七日内 ,足必生肿毒 ,一发而不可治。”公子恐惧求方。天士告曰 :“你要安心静养 ,以左手擦右足心 36遍 ,以右手擦左足心 36遍 ,每日如此 7次 ,待7天后再来诊治。”7日后 ,公子来诊 ,告云 :“眼睛红肿已愈 ,不知足心之毒还能发否 ?”叶天士笑曰 :“上次所说毒发是假。公子乃富贵中人 ,所虑者死也 ,则其它欲念皆绝 ,一心注意到足心。以手擦足 ,则引火下行 ,眼睛红肿故而痊愈。”尤乘《寿世青编》 :“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犹舍本而逐末…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文献里虽无此名,但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类似冠心病证侯的记载是很多的,并且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过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论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