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故常被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等。ITP属中医"血证"、"发斑"、"虚劳"等范畴。现就ITP的诊疗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治疗任德全等[1]将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  相似文献   

2.
曹远芳  李达 《新中医》2014,46(7):236-237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乏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上伴随血小板数量减少,易于发生出血危险。国外最新研究显示,ITP患者中广泛存在疲劳现象[1]。患者常伴疲乏及其对出血的恐惧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2]。中医学将ITP归属于血证范畴,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再进一步归属于紫斑范畴。中医药治疗ITP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少的优势[3]。越来越多的患  相似文献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不足,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西医血液病专家共识将ITP的中医病名命名为"紫癜病"。ITP的中医病因复杂,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病机主要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近年来研究表明,从中医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中医药在治疗ITP的作用机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及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增多;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使其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平衡。本文就中医药干预ITP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评价中医药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简称ITP)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而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因本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出血。现代医学对ITP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  相似文献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又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当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治疗ITP的一线药物.通过回...  相似文献   

7.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又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本病,如免疫球蛋白类(ATG、ALG、抗Rh球蛋白)、氨肽素、达那唑、干扰素、抗坏血酸,氨苯砜、他莫昔芬、人白细胞因子、左旋味唑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血证”、“发斑”、“虚劳”范畴,中医中药治疗ITP,近10余年来也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引起,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传统治疗方法能使大多数患者得以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效果不佳而转化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fractory ITP,RITP),其特点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出血,占ITP患者11%~35%[1]。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病因病机至今尚未阐明的、血小板减少性的血液病,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难治性ITP(RITP)指一线治疗和脾切除无效,或需较高剂量的强的松才能维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的患者,约占ITP患者的11%~35%[1]。寻求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现笔者将其有关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破坏及巨核细胞产血小板不足导致,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成人ITP的年发病率为2~10/10万,儿童年发病率为4~5/10万,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乏力等,蒙医称“溢血症”,属“琪素病”范畴。奇太宝教授从医50年,采用蒙医药治疗ITP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本文收集和整理奇太宝教授治疗溢血症学术思想,总结经验,分析临床疗效,证实蒙药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目前公认绝大多数ITP是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因此,本病又称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ITP和慢性ITP.按照年龄又可以分为成人ITP和儿童ITP两大类[1]。ITP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衄血”、“发斑”、“虚劳”范畴[2]。  相似文献   

12.
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广泛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ITP的治疗西药主要以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多,不易为患者接受。我科自2005年1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指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血小板抗体(PAIgG),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或成熟血小板破坏,从而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皮肤紫斑、鼻衄、齿衄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并发多部位脏器出血。ITP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多见于儿童,患者有急性  相似文献   

1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欧美国家年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我国尚无ITP发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慢性和难治性ITP具有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等特征,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以下就慢性和难治性ITP的治疗谈一点我们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王祥麒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辉 《河南中医》2006,26(6):15-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血尿、月经过多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血证、紫斑范畴。ITP西医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及脾脏切除等,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本病出血症状较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明显减少患者出血或再出血的发生。现将我们对ITP患者的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为特征。西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多采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虽短期疗效明确,但远期疗效不确切,疗程长,且  相似文献   

18.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以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各部位自发性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1]。目前,ITP的西医治疗措施主要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治疗无效者予脾脏切除,但存在着毒副作用大,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52例ITP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ANA和ACA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对ANA、ACA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TP患者ANA和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患者ANA阳性只是的一种伴随症状,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标准;而ACA阳性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个因素,对于诊断IT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间接反映ITP患者血小板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因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使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率最高。糖皮质激素为治疗ITP首选药物,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且部分患者对激素不敏感,从而影响疗效发挥。为此,笔者使用地榆生白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