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液体制剂的关键技术——难溶性成分的增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制剂是剂型按物态分类的一大类制剂,即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态制剂。与固体制剂相比,液体药剂具有分散度大、刺激性小,便于分剂量、易于服用、能深入腔道,吸收快、作用迅速等特点。中药液体制剂大多是复合组方,其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药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探讨大黄-黄连配伍和合的物质基础。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大黄单煎液、黄连单煎液与配伍共煎液的形态学差异,通过建立体外抑菌模型(大肠杆菌E. coli,屎肠球菌E. faecium与枯草杆菌B. subtilis)初步评价大黄黄连配伍对肠道菌的损伤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单煎与共煎的化学组分变化规律。大黄黄连共煎煮后呈浑浊状,电镜下可见300~400 nm的类球形颗粒,且较单煎液相比其汤剂相态更均一稳定;并直接观察到二者配伍后形成的超分子和肠道菌的相互作用与单煎液相比明显不同,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维持类球形状态,封闭着黄连或大黄中的药效成分,可有效缓和对肠道菌的损伤,为后续大黄-黄连配伍“和合”调控肠道菌群稳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探讨芫花与甘草配伍禁忌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芫花与甘草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特点,揭示其"反"的可能特征与机制。以中药"十八反"中芫花/醋芫花-甘草多个不同配比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TQ/MS)联用集成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芫花/醋芫花-甘草不同配比合煎对其中化学物质的溶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芫花不论醋炙与否,与甘草合煎时,随甘草比例升高,芫花中二萜类等毒性成分溶出明显提高,尤其对芫花酯甲、芫花酯乙及芫花酯已的溶出影响最为显著。从反药合煎过程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促使毒性成分的溶出释放增加导致配伍禁忌的角度,揭示了甘草所含化学成分促使芫花中二萜类等毒性物质的溶出释放增加是芫花与甘草配伍禁忌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黄连甘草水煎煮过程中甘草蛋白与黄连素发生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药效的影响.本实验从甘草饮片水提丙酮沉淀得到甘草粗蛋白,发现甘草粗蛋白与黄连素共同煎煮后可形成类球形超分子颗粒,利用马尔文粒度仪和发射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表征,观察到该超分子颗粒为纳米级,与甘草蛋白和黄连素形态明显不同.综合紫外、红外及荧光光谱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升麻、桂枝、甘草、黄芩分别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变化,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1%磷酸水(13:87)为流动相,在316nm波长测定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以乙腈-1%磷酸水(32: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0 nm测定肉桂酸、肉桂醛;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在277 nm波长测定黄芩苷;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1%磷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在波长237nm测定甘草酸,甘草苷。结果:寒性药黄芩、凉性药升麻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增加;热性药桂枝、温性药甘草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降低。结论:寒性药石膏能增加寒凉药黄芩、升麻有效成分煎出而降低温热药桂枝、甘草有效成分煎出。  相似文献   

6.
透明质酸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亲水性、肿瘤靶向性、黏性等特征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化妆品、临床医学等领域。中药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显著的药效学活性,但仍存在溶解度低、靶向性差等缺点,这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基于透明质酸的超分子特性,本文汇总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利用透明质酸作为载体对中药小分子化合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靶向性、适宜剂型等进行改善和功能提高的研究,将对挖掘中药小分子化合物潜在应用价值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20,(1):38-43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川楝子与甘草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优选配伍减毒的最佳比例。方法测定配伍后4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以人正常肝细胞LO2的相对存活率和形态作为肝毒性的评价指标,多元相关分析与熵权法结合优选其减轻肝细胞毒性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不同比例川楝子与甘草配伍对化学成分溶出与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差异;多元相关分析发现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酸铵与肝细胞相对存活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川楝素与肝细胞相对存活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熵权法得到川楝子∶甘草配伍比例为1∶1.5时综合得分最高。结论基于化学成分与体外肝细胞毒性实验,初步探索了甘草减轻川楝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和配伍比例,以期为川楝子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现象已是共识。目前,课题组对“中药汤剂多相态”成因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于中药有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其中又以酸碱类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主。例如发现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中含有大量有效成分形成的超分子体系(>30%),且能够在汤剂体系中稳定存在。本研究抽提超分子部位,运用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超分子部位的形态,观察到该超分子体系为尺度均一、形貌规则的纳米球;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n)对超分子部位的主要物质组成甘草酸和黄连素进行了鉴定;综合紫外、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表明,甘草-黄连配伍共煎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碰撞,分子间弱键作用诱导化学成分重排、聚集形成超分子;进一步通过小鼠腹泻模型、感官评定和抑菌活性评价发现,甘草黄连配伍共煎不仅增强黄连抑菌活性,而且与黄连单煎组和二者间隔给药组相比,配伍显著“和合”黄连“大苦大寒”之性。所有动物实验过程均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严格遵循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相关规定。本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从“药性-药效-药味”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甘草-黄连配伍共煎“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为甘草“和合”配伍物质基...  相似文献   

9.
常见中药注射液与化学药物的配伍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霞  薄纯洁 《齐鲁药事》2009,28(3):185-187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西药联用已遍及各个临床学科,并逐渐成为我国临床用药的一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拓宽临床用药的空间,还可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些独特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中西药联用的普及。然而,由于中药和西药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对接探讨甘草黄酮抗痤疮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成分透皮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甘草黄酮抗痤疮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然后通过HipHop方法构建了甘草黄酮化合物活性的最佳QSAR药效团模型,并推测出该药效团可能起决定性治疗作用的药效基团,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对该药效基团进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7-羟基黄酮、甘草内酯、9S,13R-12-oxophytodienoic acid、柚皮素、4’-甲氧基黄酮等化合物是甘草黄酮中抗痤疮的关键活性成分,CYP19A1、ALOX5和ESR1是其抗痤疮的关键靶点。QSAR药效团模型研究表明,甘草黄酮的最优药效团由1个疏水基团,2个氢键受体基团组成。分子对接研究表明,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的活性化合物和靶蛋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同时也发现通过QSAR构建的最优药效团模型可能是甘草黄酮抗痤疮中起决定性治疗作用的药效基团。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甘草黄酮的结构特性与其抗痤疮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中药透皮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甘草治疗异位性皮炎(AD)的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利用TCMSID数据库结合文献调研收集甘草的化学成分,根据各成分的靶点选择性、成药性、潜在毒性等性质进行成分过滤;运用SEA、SwissTargetPrediction、PPB2以及TargetNet平台对甘草化学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并利用Python代码对预测靶点名称进行标准化和不同网站的靶点结果合并;通过OMIM和GeneCards5.0数据库检索AD的相关靶点;将AD靶点与甘草成分预测靶点取交集后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并获得甘草成分抗AD的潜在靶点和活性成分;采用DAVID V6.8数据库对甘草成分抗AD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中药-靶点-通路”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整合“中药-成分-靶点”网络、“中药-靶点-通路”网络和PPI网络,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筛...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分析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超说明书用药与ADR的关系,为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两家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病历,统计并循证分析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汇总分析ADR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的超说明书用药与ADR的关系。结果:以ADR因果关系判断为“很可能有关”和“可能有关”的报告确认为中药注射剂所致ADR,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为1.6%(54/3 380),病区、超说明书使用与联用中药注射剂是ADR的影响因素。其中不合理用药显著性地增加ADRs的发生率(P<0.01)。结论:超说明书使用和(或)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会增加ADR的发生概率;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超出说明书的范畴越大,ADR的发生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分子层面探讨甘草查尔酮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harmMapper、SwissTargetPrediction、CTD及DisGeNET等数据库检索出甘草查尔酮A的作用靶点及其与AD相关的靶点的交集。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的ClueGO功能对交集蛋白作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通过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分子层面研究甘草查尔酮A作用于AD相关靶点的结合位点及结合能力。结果 甘草查尔酮A的作用靶点有128个,其中与AD相关的靶点112个,这些靶点涉及信号通路33条,包括MicroRNAs in cancer、Serotonergic synapse及Cell cycle等,从而构建出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单一成分-靶点-生物学通路网络。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甘草查尔酮A与PPI网络图中度值最高的20个靶蛋白均能很好地结合,其中结合性最好的3个靶蛋白分别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蛋白、环氧合酶2和丁酰胆碱酯酶。结论 从分子层面对甘草查尔酮A治疗AD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揭示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干预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NCBI GEO数据库获取骨关节炎相关芯片,采用R语言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应用GeneCards数据库对骨关节炎靶基因进行检索与筛选,对骨关节炎疾病靶基因进行预测。应用TCMSP数据库对黄柏、苍术、桃仁、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基因进行筛选和挖掘,构建药物与疾病映射靶基因的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将中药主要有效成分与关联度较高的关键靶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中药有效成分-靶基因网络图包含86个有效成分,相对应靶点40个;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36个,其中上调基因61个,下调基因75个;通过疾病数据库检索并与差异基因合并去重后得到与骨关节炎相关的疾病靶基因628个;获得映射靶基因40个,关键靶基因10个。关键靶点IL6、TNF、PTGS2、MAPK14、MPO富集作用于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Estrogen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多个经典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一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确定临床疗效的6种推荐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探索中药治疗COVID-19的分子机制和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TCMSP、IMMPORT、OMIM等数据库获得治疗COVID-19的免疫靶点。Cytoscape3.4.0用于构建"免疫靶点-中药-化合物-疾病"网络以及网络拓扑学分析,随后进行PPI、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用于分子对接。SsGSEA利用转录组和microarray数据计算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结果: 对"免疫靶点-中药-化合物-疾病"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本研究发现28种COVID-19免疫靶点高度关联化合物,对其进行分子对接发现豆甾醇、靛玉红、黄芩素等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Ⅱ)以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6种复方均通过TNF、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调节细胞因子活性。IL-6是6种复方抗COVID-19的共同核心免疫靶标。肺组织表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IL-6的表达与活化CD8+T细胞、调节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高度有关,是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结论: 中药复方的活性化合物豆甾醇、靛玉红、黄芩素等作用于IL-6、IL-10、IL-1B等免疫靶点调节TNF、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COVID-19"细胞因子风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苏楠  彭维  苏薇薇  程春雷  王永刚 《药学研究》2022,41(10):631-638,649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健骨注射液治疗骨质增生及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Triple TOF-MS/MS)对健骨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并预测健骨注射液有效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疾病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构建,将潜在作用靶点录入STRING平台构建靶点间的蛋白相互作用(PPI) 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15种活性成分,检索并预测得到261个对应靶点。利用在线网站Venny 2.1.0筛选出53个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涉及信号通路包括癌症通路、美洲锥虫病、TN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健骨注射液关键成分与核心靶蛋白均能较好结合。结论 本研究发现健骨注射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对疾病进行调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HR-MS)对柴芍胃炎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芍胃炎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HR-MS检测柴芍胃炎颗粒的化学成分。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柴芍胃炎颗粒的有效成分进行检索,通过OMIM、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胃炎的相关靶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靶点”网络。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借助RStudio软件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运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构建柴芍胃炎颗粒中药-归经网络图。结果 通过筛选得到柴芍胃炎颗粒治疗胃炎的潜在治疗靶点134个,其中AKT1、IL6、TNF、TP53、IL1B、CASP3、JUN、PTGS2、MMP9、STAT3等靶点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涉及到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中药-归经网络图表明柴芍胃炎颗粒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脾、肝、胃。结论 柴芍胃炎颗粒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胃炎产生治疗作用,为其治疗胃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