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腹膜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讨论女性腹膜原发癌的组织发生、形态学特点以及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普通形态学方法结合组织化学PAS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6例女性腹膜原发癌的形态特点。结果 诊断腹膜原发浆液性乳头状癌4例,腹膜原发的宫内膜样癌及移行细胞癌各1例。结论 腹膜原发癌的组织相发于卵巢的分化程度相同的同类型肿瘤一致,诊断腹膜原发癌必须证实双侧卵巢、子宫、泌尿道无同类型肿瘤。此类肿瘤被认为是来源于第二苗勒系统,  相似文献   

2.
如果乳腺肿瘤显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呈嗜酸性柱状并有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甲状腺来源的转移癌是首先考虑的诊断。约5 %的乳腺转移癌源自甲状腺。作者描述了5例具有甲状腺高细胞型乳头状癌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原发性肿瘤。此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 6~74岁(平均6 3岁)。临床病史和随访显示4例有资料的病例均无甲状腺疾病史或乳腺肿瘤诊断后出现甲状腺结节。组织学观察原位肿瘤1例,微浸润肿瘤2例,浸润性肿瘤2例。肿瘤细胞呈实体或乳头状生长,部分区域显示类似甲状腺的滤泡样结构。部分区域乳头致密拥挤呈实体或梁索状。筛状结构则由含嗜酸性物质的…  相似文献   

3.
骨转移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确定原发肿瘤部位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至2004年间141例骨转移癌的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以及病理形态学表现,并对原发部位不明确的肿瘤,采用细胞角蛋白系列标记物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囊泡病液体蛋白(GCDFP)15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在141例骨转移肿瘤患者中,男:女为1.7:1,发病年龄23~86岁,平均年龄56.5岁,中位年龄57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脊柱58例,骨盆骨46例,长管状骨34例,其他部位3例;其中23例为多发骨病变.放射学特征显示99例(70.2%)的骨转移癌病例可通过X线平片发现病灶,其中85例(85.9%)表现为溶骨性病变.有90例(63.8%)通过临床病史及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可以明确其原发病灶,另有51例来源不能确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其中的40例可以确定其组织来源.最终有130例(92.2%)骨转移癌可以确定原发部位,原发病变部位依次为:肺37例,女性生殖系统及乳腺25例,肾脏18例,胃肠道17例,肝脏12例,甲状腺11例,前列腺7例,膀胱2例,皮肤1例.结论骨转移癌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中轴骨(脊柱及骨盆)为转移癌好发部位.骨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肺及女性生殖系统(包括乳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于确定不明来源的骨转移癌的原发部位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 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 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 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 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 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 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myoepithelial tumor of brea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27~63岁)。4例肿瘤直径1.5~3.0 cm(平均2.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双相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构成,肌上皮细胞环绕腺上皮细胞构成特征的套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Calponin、CK5/6。1例诊断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3例诊断为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恶性腺肌上皮瘤,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结论: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是少见的肿瘤类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化生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以肿瘤性上皮向鳞状细胞和(或)间叶成分分化为特征的癌,间叶成分包括梭形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横纹肌细胞。化生性癌可完全由化生成分构成,也可由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和化生成分混合构成。化生性癌占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的0.2%~5%[1],其差异性是由不同研究对化生性癌的定义不同造成的。若仅考虑有间叶成分,化生性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乳腺化生性癌的诊断主要需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叶状肿瘤、间叶源性肿瘤、皮肤原发的肿瘤和乳腺转移性肿瘤鉴别,尤其是在组织较少的穿刺标本诊断中。大部分乳腺化生性癌为三阴性( ER、PR和HER-2均阴性)乳腺癌,与其他非特殊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其对化疗的反应差,除少数组织学亚型外,大多预后差。乳腺化生性癌的遗传学特征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对乳腺化生性癌的组织学亚型、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櫣llerian混合瘤的发生、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椒ā《?16例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恶性M櫣llerian混合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峁?16例患者中 ,恶性M櫣llerian混合瘤发生于子宫颈 2例 ,子宫体 11例 ,输卵管 1例 ,卵巢 2例。同源性 9例 (5 6 % ) ,异源性 7例 (44 % )。癌转移 7例 (44 % ) ,其中异源性转移 5例 (71% ) ,以肉瘤成分转移为主。免疫表型 :在 14例中所有癌成分CK和所有肉瘤成分Vim呈阳性表达 ,4 3%病例的肉瘤成分呈CK和Vim双相表达 ,Des 9例阳性 (6 4 % ) ,MG 4例阳性 (2 9% ) ,CD6 85例阳性 (36 % )。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櫣llrian混合瘤可能来源于中胚层 ,多发生于子宫 ,其异源性肿瘤恶性度高 ,转移快。肿瘤的全面检查和免疫表型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例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结果镜下见2例肿瘤均可见2种成分。其中一种成分为神经内分泌癌,另一种成分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中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均表达嗜铬素粒A、突触素和CD56,例1中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角蛋白(CK)7、ER、PR、波形蛋白阳性。例2中黏液性癌CK7阳性。最终诊断为1例卵巢复合性小细胞癌(肺型)伴子宫内膜样癌,1例为卵巢复合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黏液性癌。结论卵巢复合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混合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前及术中诊断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浆液性癌( pelvic serous carcinoma, 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SC 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例PSC,年龄23~87岁,平均58.9岁。PSC 可发生于输卵管、卵巢和腹膜,常因腹胀、腹痛或盆腔占位就诊,发现时常广泛累及盆腔多个脏器,不易明确原发部位。输卵管浆液性癌原发灶小,易种植,卵巢和腹膜浆液性癌常伴有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erous tub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 STIC)。结论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可能是PSC 的主要来源。诊断PSC 时需仔细检查输卵管以明确其原发部位,病变广泛累及腹膜时需与腹膜间皮瘤和盆腔外腺癌腹膜转移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 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的发生、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6例患者中,恶性Müllerian混合瘤发生于子宫颈2例,子宫体11例,输卵管1例,卵巢2例.同源性9例(56%),异源性7例(44%).癌转移7例(44%),其中异源性转移5例(71%),以肉瘤成分转移为主.免疫表型在14例中所有癌成分CK和所有肉瘤成分Vim呈阳性表达,43%病例的肉瘤成分呈CK和Vim双相表达,Des 9例阳性(64%),MG 4例阳性(29%),CD68 5例阳性(36%).结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Müllrian混合瘤可能来源于中胚层,多发生于子宫,其异源性肿瘤恶性度高,转移快.肿瘤的全面检查和免疫表型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46岁。2例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2/13),3例查见脉管侵犯。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2个月,仅1例于术后1年在同侧胸壁复发(1/12)。镜下微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漂浮于大量的细胞外黏液湖,肿瘤与周围界限多较清楚;癌细胞具有形态学谱系,其中4例为低级别核,8例为中等核级别,2例为高级别核;可见鞋钉样细胞及砂砾体。免疫表型:14例均在微乳头的外侧缘表达EMA和MUC1,癌细胞间细胞膜表达E-cadherin,而微乳头外侧缘不表达;14例均有ER、PR高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占90%~100%;1例有HER2蛋白过表达和基因扩增;癌细胞Ki-67增殖指数为8%~32%,平均14%;9例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不同于普通类型的黏液癌,应正确认识和诊断这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13.
原发于肺的支气管涎腺来源的导管癌是罕见的涎腺型恶性肿瘤, 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报道1例65岁老年男性患者, 发生在右肺下叶结节, 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分子基因改变, 在临床及影像排除乳腺及头颈部涎腺来源的肿瘤转移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例幼儿乳腺分泌性癌病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为3岁, 是目前已报道的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病例中年龄较小的病例。组织学上, 肿瘤细胞呈微囊状、腺管状、乳头状及实性巢状排列, 并见红染分泌物, 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 核圆形淡染, 核仁明显, 可见少量病理性核分裂, 间质见纤维间隔。免疫表型上, 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CK8/18、GATA3、上皮细胞膜抗原及雌激素受体小灶性弱阳性, 而pan-TRK完全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见ETV6-NTRK3融合基因阳性, 高通量测序未能检测到NTRK3融合基因。pan-TRK阴性的幼儿乳腺分泌性癌罕见, 需要综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进行诊断, 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发生癌转移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结果发生癌转移的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最常见转移类型是透明细胞性RCC,转移性Ⅱ型乳头状RCC及肉瘤样RCC各1例。最常转移的部位为肺,其次是腹膜后,其余病例转移至少见部位。镜下观察转移灶肿瘤仍具有其对应类型RCC独特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几乎所有病例PCK、vimentin及CD10阳性,少数病例表达CK7。结论 RCC的转移有其相对独特的组织学表现,仔细观察转移灶的形态特征,重视临床病史的采集及合理应用PCK、vimentin及CD10联合标记,有助于正确诊断及提示原发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原发于女性生殖道PNET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FISH)检测EWSR基因易位。结果 5例患者年龄25~79岁,其中发生于子宫2例,卵巢、外阴、阴道各1例。5例PNET肿瘤大小不等,结节状,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境界清。肿瘤实质切面灰白、灰红色,质嫩,呈鱼肉样,可见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组织呈片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体积小,大小较一致,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不清,胞质少,核圆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分裂象多见,脉管内可见癌栓。免疫表型:CD99均阳性(5/5),vimentin均阳性(3/3),Syn阳性(4/5);其中3例检测有EWSR易位信号。随访:2例术后约1年复发死亡,1例无病生存,2例失访。结论 PNET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罕见,在镜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符合可以诊断,结合EWS-FLI-1融合基因可用于PNET确诊。早期明确诊断、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由于该肿瘤恶性程度高、易早期发生转移,其长期生存率低,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52岁),其中女性3例,男性2例,均为体检时发现肺外周部结节。眼观:肿瘤境界欠清。镜检:以基底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乳头状增生为主,可见少量腺管样结构及黏液湖形成。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呈CK7、TTF-1阳性;基底细胞表达p63、p40及CK5/6;黏液细胞可弱阳性表达TTF-1和CK7;三类细胞Ki-67增殖指数均较低(1%~2%)。随访1~36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肺CMPT是罕见的肺原发良性/低度恶性潜能肿瘤,生物学行为惰性。在诊断工作中,特别是在术中快速冷冻诊断时极易与原发或继发肺黏液性腺癌相混淆。仔细寻找典型的CMPT形态学特点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组织学改变与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的绒毛膜癌以及与妊娠相关的绒毛膜癌组织学表现相似。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PLAP、CK ( AE1/AE3)和β-HCG 均阳性, c-Kit 和OCT3/4均阴性。结论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属于性腺外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极其罕见。诊断必需排除性腺原发病灶以及转移性妊娠相关的绒毛膜癌。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高有助于诊断。因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应排除性腺和滋养层细胞来源的转移性绒毛膜癌,此外,还需与颅内其它组织学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鉴别,免疫组化可辅助诊断。绒毛膜癌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