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犀角地黄汤沿变与功效考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医家孙思邈创制的犀角地黄汤至今被多种中医学教材列为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剂。但笔者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考证 ,认为孙氏的犀角地黄汤有其不足之处 ,讨论如下。1 千金犀角地黄汤功用之本意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论曰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 ,及鼻衄吐血不尽 ,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 ,消瘀血方。……喜妄如狂者 ,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无热 ,但依方不须加也。”这是孙氏对犀角地黄汤的适应症及功效进行明确地论述 ,其意为不论是伤寒或温病 ,因失治或误治后 ,伤寒寒邪化热由表入里 ,…  相似文献   

2.
《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不宜作温病血分证代表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之犀角地黄汤作为温病血分证代表方虽有其重要作用,但临床上相当一部分血分证患者用此方治疗后,病情未能好转甚则濒临危亡,说明该方治疗血分证其力欠足,不适宜作为血分证代表方剂。寻找更有效的方剂作为治疗血分证的代表方,是提高温病血分证疗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对此作一初步探讨如下。1 《千金》犀角地黄汤重在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的创立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该方的....  相似文献   

3.
犀角地黄汤方名出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犀角地黄汤首载南北朝陈延之所撰《小品方》,名芍药地黄汤。通过版本比较,文献查考,可以确认犀角地黄汤方名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北宋林亿校勘本。犀角地黄汤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书中并无方名。除增添方名外,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犀角地黄汤,与孙思邈原书所录相较,还增加了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描述,药物剂量、药物排序、加减、加工亦均有不同。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与《外台秘要》所传录之《小品方》芍药地黄汤,方名不同,加减、药序、宜忌均不同,但主治证一致,药物剂量一致。犀角地黄汤各书记载的变化,可见孙思邈原著精神,也可见林亿功绩。  相似文献   

4.
犀角地黄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而设,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为温病血分证之代表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温热病证。近年来,一些医家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古人多用于外感病证的局限,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多种内伤杂病,甚至在一些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等的治疗中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犀角地黄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犀角、丹皮、芍药、地黄四味药物组成,"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为热毒炽盛于血分、迫血妄行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犀角地黄汤原名芍药地黄汤,出自唐陈延之《小品方》,因《小品方》原方已佚,今见之于《外台秘要》卷2引《小品方》,由犀角、丹皮、芍药、地黄四味药物组  相似文献   

7.
<正> 8.犀角地黄汤类方鉴别运用犀角地黄汤见于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十二卷吐血门》。主治“伤寒、温病,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证,及鼻衄吐血不止,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该方虽仅由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四味药组成,但立法精良,反映了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大法,开辟了治疗热入血分,且有瘀血之证的法门,故后世温病学家将之立为血分热证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米烈汉 《陕西中医》1997,18(9):405-407
<正>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乾隆年间江淮瘟疫大流行时,著名医家余师愚针对疫疹热毒侵入营血化燥,三焦相火亢极之证创造的方剂。该方载于其所著《疫彦一得》一书。余氏此方组成甚有见地,且运用石膏颇有独到之处,认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此方是由石膏知母汤,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组成,故具有石膏知母汤的大清气分热,泻肺胃热邪;犀角地黄汤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黄连解毒汤的泻火解毒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犀角地黄汤加味临床运用点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敏 《光明中医》2010,25(5):848-849
<正>犀角地黄汤是一清热凉血方,源于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四味药组成,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汪昂曰:"血属  相似文献   

10.
《千金要方》为唐·孙思邈所撰。全书凡三十卷,其中论脏腑证治就达十卷。“吐血”属《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第六》。内中举吐血辨证,引《内经》乌贼骨丸,活用仲景方法,创名方犀角地黄汤等,内容丰  相似文献   

11.
犀角地黄汤,是祖国医籍千金方内治疗血症的良方,他的主要记载是“治吐血(?)血便血”医宗金鉴杂症心法亦谓“热伤一切失血症,犀角地黄芍牡丹,近人吴克潜先生,编著药性辞典内变谓“治伤寒温病热伤血分吐血下血蓄血及……火灼液亏者”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其治疗各种失血,积累很多经验,大有临床试用和研究的价值,我在1956年秋至1957年秋,用此方治疗各种严重性失血四  相似文献   

12.
郭灵龙  郭立中 《河南中医》2013,33(6):988-989
中医认为肾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互结,治疗上予清利湿热瘀毒配合调气和血法,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医学心悟》革薢分清饮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辅以调和气血,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犀角地黄汤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热伤血络、蓄血留瘀、热扰心营而设.笔者在临床中用犀角地黄汤治疗肺结核咯血、过敏性紫癜、中毒性肝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我见010000内蒙古医学院李瑞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谓:“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相似文献   

16.
犀角地黄汤儿科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伟 《江苏中医药》2009,41(9):47-49
犀角地黄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鉴于犀角属国家禁用之品,故现多以水牛角替代。笔者在儿科临床中每每运用此方,取效满意,现介绍医案5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犀角地黄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犀角地黄汤是《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名方。由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四味药物组成,治疗邪热传营,热人血分诸证。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取效甚大。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仲瑛老师业医五十余载,精于医道,勤于实践,善治心、肝、脾、肺、肾等多脏器、多系统疾病,尤其在救治疑难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诣。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聆听指点,获益良多,本文仅就周老师在理、法、方、药及临床上对犀角地黄汤(犀角已限制使用,可用水牛角代替)的应用与发展作一浅述,供同道参考。 阐发病机。不拘外感,提出“瘀热血证”论 因血热与血瘀互相作用形成的瘀热型血证,在古典医书中并无系统论述,仅散在于讨论热病及血证的有关章节中。张仲景首次述及“瘀热”一词及其证治,《伤寒论》128条所论抵当汤的证治,即为外邪循经入里,深入下焦,与瘀血相搏而致得“蓄血”证,法取破下逐瘀,使瘀去热散病解。晋《小品方》创芍药地黄汤疗“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  相似文献   

19.
猪蹄爪甲地黄汤是宜昌医专钱达春副教授治疗血液病验方。是方据《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变化而成。笔者将其加味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屡获效验。现录三则于后。一.益气摄血固崩漏蔡某某,女,37岁,农民。患者一年前因经来冒雨双抢,此后经来淋漓不断二十余天方止,一周期仅歇止四、五日。迭经中西药治疗年余,反复未愈,妇产科建议行“子宫亚切术”,患者惧怕手术求治于余。自诉月经淋漓不尽已月余。量少色淡,  相似文献   

20.
<正> 犀角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犀科Rhinocerotilae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的角,以上三种通称“暹罗角”或“犀角”。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Rhinoceros simus Burchell的角,通称“广角”或“天马角”。犀角主产于印度、泰国、尼泊尔、缅甸、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广角主产于非洲东部及东南部。犀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它是“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等名贵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并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