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归纳《伤寒论》中小便与发汗的相关条文,以及伤寒大家对小便与汗法关系的论述,探析《伤寒论》中小便与汗法的关系。发现汗法的有效应用与小便的关系甚为密切,如外感证兼见小便不利、频数、短少等情况皆不可随意发汗,通过分辨小便清浊可知病之表里,对临床上正确应用汗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汗法作为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是通过辛温或辛凉之法使邪从表出而取效。在一些外感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但若用法错误,对部分外感病不仅不能取效,甚至可导致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4.
1 发汗退热 张某,男,43岁,农民。1972年5月诊。无汗发热,轻微畏寒,项背强急,纳差,头身痛,舌质淡,薄白苔,中心苔薄无津,脉浮数,针对发热无汗之主证,治宜发汗退热。方用葛根汤,处方:桂枝9g,白芍9g,葛根12g,麻黄9g,生姜4片,甘草6g,大枣5枚,水煎分2次服,取微汗。进2剂而愈。 按:《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今风寒客于人体人毫毛毕真,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余在经旨启发下,用葛根汤治此证。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辛甘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气、生津解肌,既能帮助桂枝汤解散表邪又能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对于表证有“测汗将息”之法。本文从煎药法、服药法、测汗法、助汗法、禁忌法、汗多补救法、汗后转归判断法共七方面加以归纳分析,说明仲景对正确发汗、汗后观察、汗后调养等都有详细论述,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汗法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从张仲景对汗法在外感病及杂病的具体运用入手,加以分析归纳,借以论述汗法这一古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9.
10.
从张仲景对汗法在外感病及杂病的具体运用入手 ,加以分析归纳 ,借以论述汗法这一古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人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 ,揽而留之则为害” ,故主张“先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攻邪即所以补正 ,损其有余即所以补不足。其攻邪之法 ,无非汗、吐、下也。本文试就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探讨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汗法张氏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为不论温热药还是寒凉药 ,均可作为发汗药。遂将常用的发表药物凡 40多种 ,根据其性味分为辛热、辛温、辛甘、辛凉 ,给临证应用提供了对症选择之便。对处方的分类 :桂枝汤…  相似文献   

13.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4.
汗证治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汗为心之液。汗源于水谷精微,因阳气之气化而生成、外泄,亦因阳气之固摄而内藏、固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在生理状态下,汗液的多少,既取决于天气冷暖的变化,也与人之衣着厚薄有关。其生理意义,除可调节体温,还可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津液平衡...  相似文献   

16.
半边头汗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岳灿  牛麟 《安徽医学》1995,16(2):48-49
<正> 祖国医学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腠理而成,《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从而说明病理性出汗,多由阴阳偏胜,气血失调,公失所养等原因造成。然就童汗而言,究其因,不外有三:一曰表虚不固,小儿皮肤虽为人身之藩篱,但由于皮肤娇嫩  相似文献   

18.
止汗九法     
  相似文献   

19.
李某,女,65岁。1993年2月26日隆。背部汗出如水20余年,每当进食或稍劳累即汗流浃背,汗出后恶风,须用手娟塞紧衣领挡风。近来胸脏病满,食欲不振,口干苦,心烦,两耳时如蝉鸣。舌质稻红,首黄厚,脉弦滑略数。辨证为痰热内部、胆火上炎之汗证。治当清胆、解郁、化痰,以温阳汤加减。处方:半夏、陈皮、振子、竹茹、黄芩各10g.枳实、石菖蒲、厚朴各12g.茯苓、石决明各20g.片草6g。水煎服,口1剂。服4剂后复论,背汗人减,仅微汗出,恶风不坏,其他9.i;状均减轻。守1:方继服7剂后痊愈。按:患者虽背汗出多年,但有病满、日苦、心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源流及其组方用药原则。[方法]对历代医家采用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观点、以及历代有关医家的组方用药特点加以梳理总结。[结果]汗法治疗水肿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微汗是汗法治疗水肿的关键。汗法治疗水肿体现出小量温里药配伍补气健脾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补气健脾药又可缓和辛温解表药的燥烈之性等一系列治疗学思想。[结论]汗法治疗水肿在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治疗体系,汗法乃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根据辨证适当配伍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型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