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吴鞠通三焦辨证的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政 《河南中医》1994,14(4):224-225
笔者举《温病条辨》条文,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认为治上焦如羽即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即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即非重不沉,并提出了轻清宣透,芳香化湿,调整气机,祛湿清热;咸寒滋液,填补肝肾等治则,开列了相应的方药。认为此为三焦病症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浅论三焦     
(一)三焦之名,始见于"内经".焦,根据《周礼》释义是"鐎"字省文,有器之义.《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肯定三焦为器,它说:"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仑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衡之《周礼》释义,焦为鐎字简写,为盛羹之具,有流可以转注.从而测知三焦的实质是一个装盛和转注液体的大器.关于三焦的"有形"和"无形"的争论.是从《难经》开始的.《难经》创三焦为无形之说后,继之者王叔和、孙思邈、滑伯仁,辨之者陈无择、张景岳、虞花溪、喻嘉言.后此诸家,各自其说,一直延及至今,尚未获得结论.然而正确解释《难经》对三焦的原意,则源得澄而流自清矣.《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氏曰:“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吴氏以三焦分治血证,其理通而其法效。在其医案中凡治上焦之血,以清降肺气为主,着重用沙参、杏仁、桑叶之属;其清心气者常用山栀、连翘入心清火,茅根甘润止血;佐以莲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发展史中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晚清医家周学海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辨证体系--升降出入辨证.在他的代表作<读医随笔>中,他分别从病机、证候类型、治疗宗旨以及升降出入产生障碍的原因等方面阐述了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三焦辨证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民 《光明中医》2007,22(1):7-9
通过对《温病条辨》条文的分析,论述了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三焦辨证在温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即在上、中、下三焦的病位、病性等,对三焦病的划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疾病,由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而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病死率。从三焦的角度辨证,急性HIV感染期,病变在上焦,以肺为中心;无症状期,病变在中焦,以脾胃为中心;艾滋病期,病变在下焦,以肾为中心。从三焦的角度来辨治艾滋病对于丰富其防治手段,推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事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论从治法     
<正> 凡治病,有正治,有反治。逆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正治;顺其证象而立方遣药,就是反治。内经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就是此义。逆而治之者,多为顺症,就是寒热分明,易于诊断的病情。如泻热救阴之用大承气汤;顺而治之者,就是诊断较难,模棱两可的病情,如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疾病之需用逆治法治疗者,往往是一目了然,处理较易。而疾病之需用从治法治疗者,则难免一时进退维谷,踟蹰难前,此即“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谓也。如辨证问题解决不了,则施治就更为不易了。因此,从治之法,为必不可缺之研究课题。笔者尝谓,假如病人临床表现为阳盛阴  相似文献   

8.
痤疮在古医籍中多称为"肺风粉刺"、"面疱"、"面疮"。中医药治疗痤疮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治疗痤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治疗痤疮方剂记载。现代临床治疗痤疮常用的"颠倒散"、"枇杷清肺饮"就记载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医认为痤疮主要由于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于面部而发,加上过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重症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方法及规律,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重症脑血管病与"三焦"脏腑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中焦为中风酿病之本,中脏腑之本位,上焦为中风治疗的治节,下焦为中风病向愈之关键,调节及顾护三焦津液是中风闭证及脱证的治疗关键点。其预防当从中焦入手为主,急救当以化瘀通脉,通腑解毒为要,并发症的治疗以上焦、下焦为主,康复治疗重视下焦肾之作用。三焦辨证能体现五脏功能及毒损脑络在中风方面的病机作用,有利于重症脑血管病中医诊疗体系的建立和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三焦有部位三焦及六腑三焦之分,部位三焦是从部位上而言的,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六腑三焦是六腑之一的三焦,它是人体津液、元气、相火运行的通道,是气化的重要场所。吴鞠通根据部位三焦创立了三焦辨证,主要用于温病的辨治,他将疾病分为上焦病、中焦病和下焦病,不仅揭示了温病由上到下的传变规律,还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张怀亮教授根据六腑三焦创立了新型的三焦辨治体系,该体系注重六腑三焦通道的畅通,治疗上以宣达饮(柴胡、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当归、丹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基础方,同时兼顾相关脏腑功能而加减变化,通过治疗力求三焦气化的正常进行,临床主要用于辨治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三焦辨证源流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家松 《新中医》1989,21(5):14-16,34
本文就三焦辨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和应用诸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吴鞠通是在河间三焦辨证基础上创立了系统、完整、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三焦证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温病三焦辨证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三焦辨证为吴鞠通所创。吴氏以三焦为纲,将温病各种不同证候概括为上、中、下焦温病,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就三焦辨证源流诸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贤达。一、三焦辨证的渊源“三焦”最早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布胃中,出于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说明三焦辨证在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辨证施治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学习《温病条辨》,深入理解三焦辨证理论,结合具体耳鼻喉科疾病分别从上、中二焦讨探临床辨证及用药体会。结果:在治疗上焦疾病时,用药宜轻清、量小,煎药时间短,选用六味汤、三仁汤等轻宣肺气之方剂;治疗中焦疾病时,用药权衡祛湿与清热,选药质地中等,升降平衡,用黄芩滑石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之燥清、升降相济之方剂。结论:三焦辨证理论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于各种急慢性肺部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此,笔者将就三焦辨证理论探讨肺心病的发病机理,进而指导临床治疗。1中医学中的"肺心病"中医古籍中无肺心病一词,但文献之中有相似的记载及论述,如将肺心病归属于"肺胀"、"咳嗽"、"喘证"、"心悸"、"水肿"、"喘证"、"痰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密度及流动频率逐渐增大,一些传染性疾病有爆发趋势,如2003年的"SARS"、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都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数千年来,中医药在抗击温疫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吴鞠通先生更是近三百年来中医界治疗温病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三焦辨证"学术思想犹如一把利剑,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咽喉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咽喉疾病又易多脏累及,或易脏腑同病,主要涉及肺、脾、肝、肾等脏。后世医家在吴鞠通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故治咽喉需兼顾肺脾肝肾等脏腑,以三焦辨证对咽喉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化简为繁地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作为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经历代医家的发展补充而逐步形成的两大理论体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研究手段的改进,在临床上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辨治疾病的范围逐步扩大。在理论研究领域,采用实验动物模型的中介作用,扩大了对经典理论内涵的认识,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客观指标体系。下面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卫气营血辨证虽为温热病的诊治主体,但必须得到三焦辨证的补充,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温病的诊治规律。现就三焦辨证的补充意义从温病的定位,定性、定向诸方面分析如下: 一、经纬相辅准确定位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纵横交织,构成了从上而下、由浅入深的辨证系统。但卫气营血辨证指全身的病机变化,侧重于判别邪正相争的不同阶段和深浅层次。不足之处是没有和脏腑定位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急性热病是全身性疾病,但在每一发展阶段,均相应地表现出某些脏腑受损严重。据此,吴鞠通又创立了长于定位的三  相似文献   

19.
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温热之邪初起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于上焦。即叶氏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上焦不治,邪即可依次下传中焦、下焦,故叶氏有“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吴鞠通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在温病的某个阶段中,其病变往往侧重于某个层次和部位,所以在治疗上就必须结合病变浅深的层次和病变部位的高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方药的选择上,亦应有升浮、沉降之别,以使药力直趋病所,而不致诛伐无过。所以药物的升降浮沉学说,在温病针对三焦辨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仅略举数例说明: 一、邪犯肺卫,药用辛凉轻清人体中肺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温病初起,邪由口鼻而入,邪客于肺,势必肺卫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温病三焦辨证思想和三焦分治探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发 《四川中医》2009,27(6):45-47
吴瑭根据温病在三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整个病变,创立了一种新的辨治温病的方法,即三焦辨证。概括性的提出了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起到了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