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痛风患者受累关节的超声图像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34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为观察组, 34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受累关节的超声图像差异。结果受累关节影像显示,两组膝关节和跖趾关节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累及关节出现双边征、痛风石以及侵蚀现象的几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出现滑膜增厚以及关节腔积液现象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痛风患者关节的超声图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用于鉴别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无症状高尿酸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赖超  余辉  向子云  徐露  朱熠  成官迅 《医学信息》2018,(24):52-58,62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因外周关节疼痛就诊的患者166例,将符合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的133例设为实验组,余33例非痛风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发病关节均行DECT扫描,薄层重组后将图像数据传至西门子Syngo.Via工作站选择GOUT程序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DECT诊断痛风整体、不同时期以及不同部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DECT检测尿酸盐沉积的存在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DECT检测尿酸盐体积与慢性痛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DE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整体灵敏度90.98%,特异度为84.85%。DECT诊断不同病程的痛风:首发、病程≤2年以及病程>2年,敏感度分别为89.47%、91.49%及91.04%,特异度分别为100.00%、94.12%及69.23%。DECT诊断不同部位的痛风:手/腕部、膝部以及足/踝部,敏感度分别为57.14%、91.18%及89.00%,特异度分别为100.00%、85.71%及80.00%。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浓度对DECT检测MSU结晶沉积的存在有影响。慢性痛风患者MSU结晶体积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DE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于不同病程及部位的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评估痛风疗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且膝关节受累患者20例,均进行超声检查及关节镜检查,观察患者超声及关节镜下表现。结果 超声检查:声像图异常表现有滑膜增生、积液、尿酸结晶沉积、痛风石形成、“双轨征”、骨侵蚀,其中可见滑膜增生19例、积液15例、尿酸结晶沉积13例、痛风石形成5例、“双轨征”3例、骨侵蚀1例。关节镜检查:镜下可见大量白色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腔内。结论 超声检查能有效、全面的评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受累关节情况,能够实时动态对不同病程阶段的关节情况进行监测,其可作为痛风性关节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关节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58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的高频超声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双轨征、暴风雪样征、痛风石等指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滑膜增生、软组织水肿、关节腔积液、血流等指标比较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中,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痛风石、肌腱内点及团状强回声指标阳性率小于慢性期患者,而血流发生率则高于慢性期患者,各数据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修岩 《医学信息》2010,23(5):1471-1472
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生活习惯有关的疾病随之增加.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除与痛风有关外,也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成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常常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伴随出现.本文对高尿酸血症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高尿酸血症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痛风性关节炎合并有痛风石患者中发生骨侵蚀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分类标准以及痛风发作关节的X线、肌骨超声或双源CT检查结果,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59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无骨侵蚀组85例及有骨侵蚀组74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MMP 3水平,比较两组血清MMP 3水平的差异,综合影像学结果,评估血清MMP 3水平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评价及预测效能,分析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骨侵蚀组血清MMP 3水平显著高于无骨侵蚀组150.31(74.99,216.55)ng/mL vs 60.15(43.58,75.3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MMP 3水平预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最佳截断值为118.19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 3水平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1例,均给予双能量CT扫描。结果:金标准确诊痛风性关节炎71例,非痛风性关节炎20例;双能量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68例,非痛风性关节炎23例。双能量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5%、85.00%、95.59%和73.91%;双能量CT对间歇慢性期痛风结节、骨质破坏的检出率分别为95.12%和65.85%,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双能量CT对尿酸值420μmol/L和≥420μmol/L患者痛风结节和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表现:滑膜炎、软骨破坏,不常累及膝关节,但65%-75%的患者最终将累及双侧膝关节,90%以上的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膝关节受累。 关节活动度: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度。 背景:以往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关节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4例(64膝),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生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该研究已获得常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 < 0.01),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水平明显降低(P < 0.01);②术后1例患者发生感染,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果证实,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ORCID: 0000-0003-1810-3780(周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和普通X线影像技术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准确性的对比研究.方法 用双源CT和X线对224例血尿酸在正常范围内的急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双源CT和X线等影像学检查,同时,对38例临床排除痛风的急性关节炎患者也进行双源CT和X线检查,评估痛风石的检出率.结果 224例血尿酸不高的患者,通过双源CT发现32例病人的肿痛关节周围有痛风石沉积,检出率为12.4%,而X线仅发现1例有痛风性骨侵蚀,检出率为1.8%,经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 2 =23.861,P<0.001);而无痛风的对照患者,都未查出痛风石.结论 在血尿酸正常的急性关节炎患者,双源CT比X线更特异敏感地检测出痛风石.因此,对于血尿酸正常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需要进行双源CT检查,有重要的从而与其他急性关节炎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机体关节部位,特征为持续性滑膜炎症,研究提示促炎性的细胞焦亡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风湿病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4例(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期选取伴膝关节积液的骨关节炎患者30例(骨关节炎组),健康受试者40例(对照组)。检测并记录3组受试者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水平和类风湿关节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关节液中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4项因子表达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中的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8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0 1),...  相似文献   

11.
承良凤 《医学信息》2019,(10):85-90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方法 对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将以上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对其急性发作诱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0~60岁为发病年龄高峰,女性患者均为绝经后发病;88.03%的痛风患者急性发作前有诱因,高嘌呤饮食诱发的为61例(52.14%),因饮酒诱发的为55例(47.01%),上述两者中至少含有一项者为81例(69.23%),同时含有两项者为32例(27.35%);60例患者首发关节部位为足第一跖趾关节,下肢关节受累数目多于上肢关节(113例vs 14例)。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比发病年龄大的患者痛风发作频率高;病程长,有痛风石的患者易痛风发作频率高(P均<0.05);血尿酸水平高低与患者发作频率无关,两组其他临床生化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血尿素氮是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频发与长病程同样是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发现:痛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与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频发和长病程是痛风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痛风患者中老年居多,发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诱因中以高嘌呤饮食和饮酒为其最常见诱因;发病年龄小,病程长,有痛风石的患者发作频率高。部分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并不高。年龄偏大、频发和长病程的患者容易形成痛风石。  相似文献   

12.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增高的趋势.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cryopyrin炎性体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Cryopyrin炎性体是一种多蛋白复合体,它能介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psase-1)激活,从而促进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分泌和成熟,在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尿酸钠晶体沉积于组织会激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激活cryopyrin炎性体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从而导致痛风的发生.现就有关cryopyrin炎性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痛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 < 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以下简称AS)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曾长期把AS划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亚型,60年代以来,才认为AS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疾病。 1973年,Brewerton等和Schlosstein等发现AS患者中HLA-B27抗原(以下简称B27,其它HLA抗原也均略去HLA)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chlosstein等同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B27频率与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别。这一发现进一步从遗传  相似文献   

15.
骨关节炎(osteo arthritis,OA)是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多累及手的小关节及负重关节,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变形活动受限为特点,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滑膜和关节炎症反应,间质组织胶原纤维蛋白样变性和骨质疏松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细胞增生、衬里层增厚、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以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其中滑膜细胞的类肿瘤样增生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是中药大黄有效成份,文献研究表明,该类药物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但对滑膜细胞的作用未见报道,笔者研究了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滑膜细胞增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残性风湿病,其患病率为0.3%左右,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将AS与类风湿关节炎视为一种疾病的两个类型,将AS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枢型,而类风湿关节炎则称为周围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认识到AS有其特殊的表现,才对AS的概念有了改变,从60年代起,把它从类风湿关节炎中分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风湿病,被命名为AS。20世纪80年代后对AS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进展。本文检测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S患者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抗院糖蛋白I抗体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自身免疫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可以出现关节畸形、残废,有的甚至累及重要脏器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检查包括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彩超由于价廉、无射线等优势逐渐在风湿病中应用。近几年我们对早期和非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彩超检查,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  相似文献   

20.
Wn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该通路在器官和组织的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异常表达或激活该途径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