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DAZ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收集东北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不育组,n=144)和健康并已育有一子女的男性(生育组,n=53)精液标本,不育组按照WHO(1999)少、弱和畸形精子分类标准分成少弱畸形精子症组(n=17)、少弱精子症组(n=33)、弱畸形精子症组(n=13)、弱精子症组(n=54)和非少弱畸形精子不育症组(n=27),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筛选SNP260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筛选SNP386多态性,并测序验证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育组及生育组中均检测到SNP260A→G多态性,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少弱畸形精子症组SNP260AG基因型比例大于其他各组;各研究组均未发现SNP386多态性。结论:SNP260和SNP386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男性不育无相关性。前者AG基因型与少弱畸形精子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后者多态性可能仅分布在台湾的一些狭小地区,两者均不能作为东北地区男性不育基因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AZL基因(deleted in azoospermia like)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弱精子症伴畸形精子症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收集弱畸精子症不育患者(病例组,n=173)和精液正常男性(对照组,n=175)精液样本,进行精液常规及精子形态学分析并提取精子基因组DNA,应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DAZL基因A260G和A386G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结果: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DAZL基因A260G、A386G这两个位点均表现为野生基因型,无突变基因型。结论:DAZL基因A260G和A386G两个多态性位点与汉族男性精子活力低下及精子形态异常所致不育可能不存在相关,不足以视为男性不育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人群中DAZL基因A260G和A386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地区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317例和正常生育男性246例外周血标本,利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对样本DAZL基因Q260G和A386G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结果:DAZL基因A260G在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中具有多态性,其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A、AG和GG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2.3%、7.3%和0.4%,而病例组中分别为94.3%、5.7%和0%,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430,OR=0.780,95%CI=0.413~1.46)。A386G突变只在正常对照组中出现1例杂合子AG,两组中都没有发现纯合子GG突变,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259,OR=0.698,59%CI:0.374~1.306)。结论:DAZL基因Q260G和A386G多态性与中国浙江地区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无相关性,两者都不能作为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遗传诊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4.
鱼精蛋白(PRM)是精子中含量最丰富的富含精氨酸核蛋白,在精子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精子发生过程后期PRM取代组蛋白,促使精子中的核基质与核蛋白之间的结合更紧密,从而使核内染色质高度富集、浓缩,防止精子基因组因内部或外部因素而诱发突变。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PRM基因多态性与男性生育关系成为一大热点。许多研究表明,PRM1基因rs2301365位点是男性不育的危险因素,会使男性罹患不育的风险增加27%~66%;PRM1基因rs737008位点和PRM2基因rs1646022位点在亚洲人中是男性罹患不育的保护因素;PRM1/PRM2比值也与男性不育存在强相关性。本文综述了PRM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DNA修复机制的缺陷能引起生殖细胞DNA损伤的增加,从而导致精子产生过程出现异常和男性不育.高保真DNA修复对维持生殖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正常的精子生成过程中DNA损伤修复系统是一个关键因素,参与生殖细胞DNA损伤修复基因功能的异常会造成精子数量减少以及精子异常.本文主要从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  相似文献   

6.
目的:位于XPC基因外显子区域Ala499Val(C>T)和Lys939Gln(A>C)两个非同义突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人群中研究广泛,具有潜在的功能性,其多态的变化影响到XPC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到DNA损伤修复率。本文探讨了这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318例男性不育患者和228例正常对照男性中XPC基因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以及这两个位点单独和联合作用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结果:在Ala499Val(C>T)多态性位点中,CC、CT、TT三种基因型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罹患男性不育的风险是CC基因型个体的0.49倍(95%CI=0.23~0.88),是(CC+CT)基因型个体的0.39倍(95%CI=0.22~0.71)。Lys939Gln(A>C)多态性位点与男性不育的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关联。联合两个位点分析,个体携带1~4个危险位点患男性不育的风险是携带零个的2.75倍(95%CI=1.50~5.04)。结论:XPC基因Ala499Val(C>T)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可能是我国汉族人群男性不育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精子特异性表达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精子发生需要精子特异基因的表达,这些特异表达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精子的发生,导致男性不育。国内外学者已对精子发生特异表达的一些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研究,分析其多态性与不育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进一步从基因角度阐明不育的病因。本文对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NAT2)的rs1799930和rs179993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南京地区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36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20~44(28.45±4.38)岁;442例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年龄21~35(28.30±3.46)岁。取外周静脉血,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检测这2个位点的基因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单倍型分析2个位点连锁效应和4种基因型组合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精子浓度[(32.32±45.49)×10~6/ml vs(72.77±45.21)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5.29±5.06)%vs(42.02±9.04)%]、卵泡刺激素水平[(14.69±12.37)U/L vs(4.72±2.5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他参数病例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个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种模型中均与男性不育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单倍型分析表明,rs1799930和rs1799931存在连锁效应(D'=0.998,r_2=0.05),但4种基因型组合与男性不育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NAT2基因的rs1799930和rs179993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无相关性。该位点与男性不育具体关系有待更大样本量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随着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被发现,这使得人们对疼痛与基因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近年来,人们发现基因多态性,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导致个体疼痛差异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差异又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作用受体以及药物代谢酶等不同层面上的...  相似文献   

10.
男性不育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对内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影响个体对男性不育的易感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属于机体Ⅱ相解毒酶系统,其参与细胞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和人工合成有机物质解毒的各个生理阶段。研究发现,GSTs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地区人群中,GSTs基因多态性对男性不育的易感性具有相似性,也存在不一致性;在不同地区人群中,GSTs基因多态性对男性不育的易感性不一致,也存在相似性。因此,GSTs基因多态性对男性不育患者的易感性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蛋白p53(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80例(病例组),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398例(对照组);并将病例组分为无精子症组(n=140)和少精子症组(n=240)。用Sequence Mass Array技术检测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0.38±5.57)%vs(42.55±9.57)%]、精子浓度[(13.13±24.96)×106/ml vs(77.34±49.24)×106/ml]、T[(14.07±5.36)nmol/L vs(11.89±4.50)nmol/L]、FSH[(16.80±18.20)U/L vs(4.55±7.17)U/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未发现相关性。结论:T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rs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519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19~40(28.92±4.37)岁,并按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PR)精子百分率分为无精子症组(n=143)、严重少精子症组(n=175)、少精子症组(n=89)和弱精子症组(n=112)4个亚组;以338例正常生育的男性作为对照组,年龄19~40(28.40±4.25)岁,进行临床数据的采集。用Sequenom Mass Array技术对SOD2 rs4880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OD2 rs4880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FSH、PR精子百分率、精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野生型纯合TT比较,杂合突变型TC(OR=0.90,95%CI:0.65~1.25,P=0.516)与纯合突变型CC(OR=1.49,95%CI:0.38~5.81,P=0.566)均显示与男性不育无相关性;亚组分析中均显示该基因位点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无精子症组中,TC/TT(OR=0.99.95%CI:0.62~1.58,P=0.967),CC/TT(OR=1.58,95%CI:0.26~9.59,P=0.619;严重少精子症组中,TC/TT(OR=1.07.95%CI:0.70~1.64,P=0.750),CC/TT(OR=1.31,95%CI:0.22~7.96,P=0.767;少精子症组中,TC/TT(OR=0.83.95%CI:0.47~1.48,P=0.535),CC/TT(OR=1.22,95%CI:0.13~11.90,P=0.865);弱精子症组中,TC/TT(OR=0.59.95%CI:0.33~1.05,P=0.074),CC/TT(OR=1.84,95%CI:0.30~11.16,P=0.510)。结论:SOD2 rs488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不存在相关性,但是由于实验样本条件的限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以及样本选取范围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3.
许多不明原因的男性不育是由于参与精子发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而导致其生精过程异常。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参与DNA、RNA、蛋白质代谢过程,并与精子生成密切相关。已发现MTHFR基因有20种以上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研究提示,MTHFRC677T、A1298C多态性与男性不育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对这两种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做一综述,并指出新发现的MTHFRG1793A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有待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14.
男性不育是困扰全球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大约15%的不育病例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哺乳动物UBE2B基因与酵母菌Rad6基因同源。UBE2B属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其在哺乳动物的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鼠实验表明UBE2B基因敲除小鼠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受抑制,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精子数目增多,表现为雄性不育。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男性UBE2B基因突变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均可导致男性不育。本文综述了UBE2B基因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为临床男性不育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特异性配体(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周边地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60例(病例组),已生育的健康男性338例(对照组);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5版,将病例组分为无精子症组(n=143)、严重少精子症组(n=159)和少精子症组(n=5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并采集病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Sequence Mass-Array技术检测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精子浓度[(13.23±24.52)×10~6/ml vs(78.74±61.25)×10~6/ml]、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18.71±15.19)%vs(39.36±9.75)%]、FSH[(16.09±17.31) IU/L vs(4.56±2.41) IU/L]差异显著(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各基因型与男性不育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亚组分析也未发现相关性。结论:KITLG基因rs995030和rs447451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无显著相关性,后续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以及样本选取范围来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6.
生精障碍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精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是生精障碍的一个重要的遗传病因.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现已鉴定出大量与精子发生密切相关基因.此类生精障碍基因包括表达酶类、受体类、细胞凋亡类、转录调控类等基因.上述基因的遗传易感性、感染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男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生精障碍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3181、rs1618536和SNPrs1799793对宁夏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MassArray SNP技术,对宁夏地区351例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年龄22~38(31.0±4.2)岁]和327例健康生育对照人群[年龄19~42(33.0±5.9)岁]的ERCC2 SNP rs13181、rs1618536和rs1799793进行分型检测。结果:ERCC2 SNP rs13181、rs1618536和rs1799793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yG-anyA-anyA突变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OR=0.414,95%CI=0.176~0.970)。结论:ERCC2 SNP rs13181、rs1618536和rs1799793在宁夏地区男性原发性不育中存在交互作用,随着联合突变位点的增多,不育症的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与不孕不育存在一定的联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不仅损伤生殖系统的功能、影响生育能力,而且也能够通过性接触传播而导致不育,病毒的遗传物质可通过干扰精卵正常受精或影响胚胎的正常着床导致不孕。在男性不育方面,病毒主要通过损伤睾丸功能和影响精子浓度、活力、形态以及DNA完整性使精子质量降低,影响正常精卵结合,进而导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不育。本文就相关病毒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OGG1)Ser326Cys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及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收集620例原发性不育患者和385例正常生育男性对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基因型,精液质量分析采用CASA。结果:携带OGG1 326Cys/Cys(纯和突变型)的个体其精子活动率[(52.1±26.7)%]、精子浓度(3.75±0.91)×106/ml,对数转换值)与携带Ser/Ser野生型的个体[精子活动率(59.0±21.8)%;精子浓度(4.12±0.88)×106/ml,对数转换值]相比显著降低(P0.05);携带OGG1 326 Cys等位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Ser/Ser型的个体比较,其患男性不育的风险增加了69%(校正后OR=1.69,95%CI=1.24~2.31)。结论:OGG1 Ser326Cys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南方汉族男性特发性不育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肥胖会降低精子质量,改变精子蛋白质组,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并可能从而引起男性不育。肥胖引起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包括生殖激素水平异常、脂质类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以及其他物理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和阴囊温度升高等。近来发现了某些与肥胖性不育症相关的遗传标记物,试图解释生育力正常和异常的肥胖男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