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比较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发作的归因方式差异。方法:评估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常对照组各90例的归因方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对负性事件的结果归因方式正常人倾向于外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抑郁发作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内归因、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内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F=13.051,P=0.001;F=31.142,P=0.000;F=3.910,P=0.025);对正性事件的归因方式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外归因(F=3.898,P=0.023),广泛性焦虑障碍对正性事件的内归因、不稳定性和特定性归因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2,P=0.226;t=1.481,P=0.230;t=0.999,P=0.371);归因方式中全面性和持久性、内在性相互关联(r=0.278,P0.05;r=0.301,P0.05),但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相关最明显(r=0.428,P0.01)。结论:归因方式可作为临床上鉴别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发作的心理学指标,其中内归因影响最大,持久性和全面性归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方惠  董欢  辛勇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23-125
目的研究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抽取绵阳市某周边县市的187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①61.7%的妇女报告存在不安全感;②主观幸福感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3,P0.05);③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45,P0.05)。④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关系(β=0.326,t=4.36,P0.05)。结论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较好,但半数以上缺乏安全感,主要存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可能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市某农村社区人群的身心健康状况,为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在调查员的现场指导下采用集中填写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2023名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不同受教育程度组的农村居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评分及量表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工作状况组的农村居民生理健康、社会健康评分及量表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在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评分及量表总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宗教、民族组农村居民的社会健康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农村居民的生理健康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组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女性身心健康状况优于男性,老年人、已婚者、少数民族、低收入者、退休者、低学历者身心健康状况均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是否存在内隐幸福感。方法依据随机取样原则,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选取农村留守妇女37名,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内隐幸福感进行测试。结果①被试在IAT测验中,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1189.89±231.19)高于相容任务反应时(913.39±146.80)(t=5.448,P0.001);②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与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离婚史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5、0.984,P0.05)。结论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内隐幸福感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定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罗定市42所学校共12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1中小学教师除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t=-4.399,P0.01),其余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t=3.832~15.356,P0.01);2女性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评分均高于男性教师(t=-3.787~-1.978,P0.01);3班主任的人际敏感、敌对因子评分高于非班主任(t=2.070,P0.05;t=2.256,P0.05);4农村地区的教师在恐怖、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高于其他地区的教师(F=4.717,P0.01;F=5.520,P0.01);5年龄大、学历高的教师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年龄小(F=7.695~21.325,P0.01)、学历低(F=181.587~431.086,P0.01)的教师。结论罗定市中小学教师的人际敏感性相对较低。不同的性别、年龄、职务、学历、以及地域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电话随访对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给予两组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并告知定期门诊复诊;在此基础上干预组于出院1周时及此后每2周电话进行随访和健康教育,共12个月。分别于出院时和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时给予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间各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183,P0.01),时间与组别间交互作用显著(F=17.280,P0.01);两组间PSP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18,P0.01),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894,P0.01);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14.383,P0.01)。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和复诊依从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复发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26%)(χ~2=4.000,P=0.046)。结论: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虽不能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注氟哌啶醇合用利培酮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165名新入院伴有兴奋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组(A组)、利培酮合并氯硝西泮组(B组)和氟哌啶醇组(C组),观察2周。采用阳性及阴性评定量表(PANSS)兴奋激越因子评定精神症状(激越行为)。结果 PANSS-兴奋激越各单项分的时间因素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896.936~1484.087,P0.01),且时间与治疗因素之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2~41.495,P0.01)。治疗因素主效应仅在敌对单项分上有统计学意义(F=3.455,P=0.03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各单项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991~615.334,P0.01)。3组患者组间各单项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3~1.473,P0.05);治疗后24h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86~8.075,P0.01);1周末:除愤怒、延迟满足困难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57~8.546,P0.01);2周末,除兴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6~1.205,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氟哌啶醇短期肌注可作为临床处理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海阳市农村地区3所小学及3所初级中学7~17岁学生共1416名,其中留守儿童649名,非留守儿童767名。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649名留守儿童和767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MHS-C总分、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特征、PHCSS总分、焦虑和合群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17.900~-2.954,P0.05)。留守儿童在认知、思维与语言、情绪、行为、合群、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因子的得分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t=-5.877~4.667,P0.05)。留守儿童的情绪和焦虑呈正相关(r=0.289,P0.05);意志行为和行为呈正相关(r=0.296,P0.05);个性特征和合群呈正相关(r=0.215,P0.05)。结论留守儿童更容易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留守"对男童较为不利,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展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特别是不同的疾病状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53例双相障碍I型患者和59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组躁狂发作34例,抑郁发作1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症状严重程度。所有受试者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结果控制体质指数(BMI)后,1患者组的MDA(F=8.362,P0.01)和GPx(F=4.550,P=0.013)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2将患者组分为躁狂发作组和抑郁发作组,MDA水平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79,P0.01),躁狂发作组和抑郁发作组均较正常对照高(P0.01)。GPx活性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5,P=0.022),抑郁发作组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2)。3将患者组分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MDA水平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46,P=0.001)。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或0.01)。GPx活性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6,P0.01),有精神病性症状组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4未见发病年龄、住院次数、病程、HAMD和BRMS评分分别与SOD、GPx活性及MDA水平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发作期有氧化应激系统失衡,可能和某些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及与各自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对60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0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偏相关分析患者组P300与其临床特征及功能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和P3b潜伏期显著延长(分别F=9.17,F=8.74,F=15.27,F=7.98,F=10.64;P均0.01);3组间N2-P3b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05);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P3b和N2-P3b波幅显著降低(分别F=12.23,F=7.27,F=14.16,F=6.96,F=8.58,F=5.36;P均0.01);患者组较对照组按键反应时间显著延长(F=55.37,P0.01);单相组较双相组N1、N2波幅降低、N2潜伏期延长(P均0.05),双相组较单相组按键反应时间延长(P0.01)。双相组N1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N2潜伏期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病程和HAMD评分正相关(P均0.05);单相组N2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均存在异常,但损害有差异;P300异常在二者可能均为状态与素质性并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三者关系。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对208名留守儿童和7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可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结论实施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训练可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幼儿教师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以四川集市523例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用应对方式同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非结构式访谈法进行调查.结果 城市幼儿教师、中高职称幼儿教师多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农村幼儿教师、初级职称幼儿教师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幼儿教师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除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四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称比较,除躯体化、强迫、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儿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应对方式有职称、城乡、幼儿园类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非干预组41例,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心理干预,非干预组仅予常规治疗;共8周。于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后,SSRS的主观支持、利用度及应对方式的积极因子干预组明显高于非干预组(P〈0.05或P〈0.01);消极因子低于非干预组(P〈0.05或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主观支持、利用度及应对方式的积极因子在时间效应(F=10.47,F=9.50,F=12.59)、组别效应(F=7.01,F=7.23,F=10.53)及交互效应(F=14.83,F=11.80,F=14.53)方面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消极因子组别效应不显著(F=3.44,P〉0.05),但时间效应(F=7.14)、交互效应(F=5.79)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干预有利于烧伤患者减轻负性情绪、改善应对方式及提高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的冲动性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56名男性服刑人员(研究组)及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178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BIS-11总分、运动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BIS-11总分及因子分呈正相关(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注意力冲动性对SCL-90总分(b=0.295,P=0.000)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男性服刑人员具有冲动性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冲动性尤其注意力冲动性对其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后某学院灾区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以四川某学院362例汶川地震灾区籍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 灾区籍大学男生、城市学生多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女生、农村学生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成为灾区籍大学生较常采用的应对方式.灾区籍大学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除躯体化、敌对两个因子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01).灾区籍大学生SCL-90得分性别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差异显著(P<0.01);生源比较,除敌对、偏执、恐怖外,其余备因子差异显著(P<0.01).结论 灾区籍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应对方式有性别、城乡差异.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对女性、农村学生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测健康状况,为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抽取2012年9月-12月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家属组)和一般人群(对照组)各100例,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家属组的应对方式特点。结果家属组SRHMS的健康总体自测维度得分和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28.39±8.95)分vs.(32.51±3.65)分,(75.47±25.52)分vs.(88.66±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3.311,P0.01);家属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4.494,P0.05或0.01);家属组SRHMS各维度与积极因子正相关(r=0.728~0.299,P0.05或0.01);除维度1、5、8、9及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健康量表总分外,其余各维度与消极因子负相关(r=-0.416~-0.304,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水平偏低,可能与消极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精神科男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95例精神科男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男护士工作压力平均水平为(2.69±0.57)分,排在首位的压力源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其中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为主要的压力源;工作压力源总分及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病人护理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工作压力源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结论 应重视精神科男护士的工作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理解,设法减轻工作压力.精神科男护士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素质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司法鉴定中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表现特点。方法:22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案例资料,按是否意外事故所致,分为意外事故组177例和非意外事故组46例,对两组的病因诊断、一般情况、鉴定目的及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意外事故组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3.7±14.3)岁;非意外事故组则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1.6±17.7)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8,P〈0.01)。意外事故组以男性较多、文化程度较低及作伤残评定较多,而非意外事故组则以民事行为能力评定显著较多,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能力评定及伤残评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或P〈0.001)。意外事故组主要病因诊断是脑外伤172例(97.2%),非意外事故组是阿尔茨海默病18例(39.1%);意外事故组以遗忘综合症显著为多,非意外事故组则以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显著为多(P〈0.01)。结论:意外事故组因起病的方式、病因、病程甚至发展和预后均与非意外事故组不同,因此两组的症状表现形式及鉴定目的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观察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90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行测试,并分析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情况,以及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 (1)年龄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强(F=12.95,P<0.01);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18);父母受教育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F=7.38,10.05;P<0.01);(2)家庭功能评分越差,儿童孤独感越高(r=0.576,P<0.01);情感介入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呈负相关(t=-2.443,P=0.016).结论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在年龄、是否独生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情感介入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