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脏肿瘤血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肝脏肿瘤血供方式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实验性动物肝癌早期血供来自肝动脉或/和门静脉,随肿瘤趋向成熟呈动脉供血为主;(2)95%以上的肝细胞癌为几乎完全由肝动脉供血的多血供肿瘤;(3)转移性肝癌血供依原发灶不同差异较大,从多血供到无血供,其相当部分血供来自门静脉;(4)肝脏良性肿瘤亦多为肝动脉供血为主的多血供肿瘤,与恶性肿瘤不同,其血管结构类似于正常;(5)肝动脉结扎和栓塞后,肝癌血供的主要变化是侧支循环的建立和门静脉供血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血供在肝癌生长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中心内容是:(1)门静脉直接参与肿瘤血管丛的形成,门静脉血供对维持肿瘤周围癌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血供成为肿瘤营养的主要来源;(2)门静脉通过动-门分流对肿瘤代偿性供血,对恢复肝癌血供起积极作用;(3)门静脉癌栓是肝癌瘤静脉内继发性肿瘤,是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方式;(4)阻断门静脉血流或经门静脉化疗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措施,对抑制癌周细胞生长、治疗门静脉癌栓和肝内转移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的首选疗法仍是手术切除,但大多数肝癌患者常伴有严重肝硬变或肿瘤已达中晚期而失去手术切除时机.自Goldstein(1976)首先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以来,经20余年的观察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经肝血管栓塞化疗已成为多数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1 栓塞化疗的途径、方法及机理1.1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研究表明,正常肝脏的血供20%~25%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的血供90%以上来自肝动脉,门静脉血供在10%以下,门静脉主要供给肿瘤边缘、子结节及小肝癌.中国人原发性肝癌80%发生在肝硬变的基础上,肝血流明显减少,肝硬变发生肝癌时,肝动脉扩张增粗,癌灶内大量小动脉新生,交织成团,使肝癌动脉血供骤增.肝动脉阻断后,正常肝组织血供减少约35%,肝细胞损伤轻微且较快恢复正常,而肝癌血供减少90%以上,导致癌细胞大部分甚至全部坏死,这是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对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患者D-TACE治疗后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5例同时行肝动脉MIP、SSD及门静脉MIP三维重建。结果 34例肝癌LP-TACE治疗后非坏死低密度区分为4个类型:周围型、侧边型、中心型和弥漫型。17例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8例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3例肝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强化;6例肝动脉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2例肝静脉参于供血。5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EP、SSD成像可较好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是评价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无创伤性的有效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及继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CT对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的随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双期增强及3DCT对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及碘油栓寨治疗(LP-TACE)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0例同时行MIP、曲面重建.结果 43例肝癌LP-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形态分4个类型: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和稀少型.35例LP-TACE治疗后肿瘤内见非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后18例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型,10例动脉供血型.4例门静脉供血型,3例少血供型.10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IP、曲面重建可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CT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显示肝癌LP-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反映其血供变化的有效方法,对制订新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肝门静脉灌注区域化疗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探讨区域性灌注化疗时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在大鼠肝癌和肝脏组织及血浆中的分布,为临床肝脏肿瘤化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4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外周静脉(尾静脉)、肝动脉、肝门静脉或结扎肝动脉后经肝门静脉灌注5-FU,剂量为2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癌、肝脏组织及血浆中5-FU的含量,并计算药物在血浆、肝脏和肝癌组织间的穿透比率。结果: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脏和肝癌组织中最高,分别为(22.1±9.5)μg/g和(16.4±7.2)μg/g;其次为肝动脉组;肝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癌组织中的浓度较低,为(8.9±3.7)μg/g;外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脏和肝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均为最低,肝癌组织中的浓度仅为(4.3±2.2)μg/g。在血浆中的5-FU浓度正好相反,外周静脉组浓度最高(26.8±12.5)μg/m L,肝动脉组(16.4±9.7)μg/m L、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15.9±10.1)μg/m L和肝门静脉组(14.9±8.5)μg/m L等3组浓度相近,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组(P<0.05)。5-FU的肝癌/血浆穿透比率依次为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103.47%),肝动脉组(92.94%),肝门静脉组(59.58%)和外周静脉组(16.08%)。结论: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肝癌和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其中经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灌注和经肝动脉灌注是肝癌区域性化疗2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A)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多,疗效不一。目前公认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措施。而对于不能手术的PCA患者则以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为首选,但TACE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TACE治疗后往往出现复发。1可能机制1.1PCA供血途径肝脏的血供十分丰富,入肝血液20%-25%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PCA的血供95%以上来自肝动脉,仅边缘的血供来自门静脉。因此对肝动脉的选择栓塞可有效中断肿瘤血供,使病灶…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阻断治疗原发性肝癌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肝动脉结扎,肝动脉栓塞及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后者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去血供治疗方法.然而,肝动脉阻断是否影响门静脉的血供,目前尚未见报道,作者通过检测大白兔在肝动脉阻断下门静脉血流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肝癌去血供治疗的途径.1 材料与方法取10只健康大白兔,雄雌各半,体重4.2~4.5kg.以氯胺酮肌注50mg/kg分离麻醉后,剖腹,游离肝门,暴露门静脉、肝动脉,肝动脉置套管以备阻断,采用Acuson 128×P/10彩色多谱勒,高频探头以7MHz直接接触门静脉检测,分别在阻断后5、10、15、20、25和30min检测门静脉的血流速度.统计学处理方法为t检验.  相似文献   

9.
肝癌的血供研究对于肝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肝癌血供的来源,1923年Segall首先提出肝癌只接受来自肝动脉供血的观点,但当时并未得到证实。1954年Breedis等应用墨汁(India ink)作血管灌注证实了原发性肝癌的血供大部分来自肝动脉。以后人们相继应用血管造影、腐蚀技水等,使上述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证实。1962年Tygstrip应用放射性核素~(133)Xe作肝血流研究,结果发现当肝动脉血流阻断后,肝肿瘤的血流减少90~95%,而正常肝组织血流仅下降35%。基于肝脏肿瘤血供的情况,Markowits首先提出肝动脉阻断治疗肝癌的概念,受到普遍重视。Rainhoff等于1953年利用肝动脉结扎治疗继发性肝癌,使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疗效十分短暂.其主要  相似文献   

10.
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及其介入治疗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Li C  Guo Y  Tian G  Shi Z  Liu D  Zeng H  Jiang W  Li H  Zhou C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163-165
目的 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分析62例肝癌患者78条肝外动脉供血特征,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行超选择插管,并同时进行肝动脉系统及肝外动脉供血支的双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 肝外动脉供血占肝癌患者的43.1%,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RH、Cobra、SP管配合使用,肝外动脉供血支插管成功率为71.8%。治疗后1个月复查,CT显示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致密完全。结论 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患者采取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是可行、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动态CT对肝癌作前瞻性血液动力学研究,探讨其术前预测肝癌经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化疗效果的临床价值。 资料和方法:应用单次“bolus”CT动态增强扫描,对43例肝癌作肿瘤血管结构分析,根据肿瘤本身及灶周肝实质强化程度、形态、范围、时间—密度曲线和肝内门静脉强化表现,术前判断肿瘤血供丰富与否、是否存在或潜在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估计术后肿瘤内碘油聚积情况和滞留时间,预测肝癌栓塞化疗效果,并与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6个月内临床、CT随访结果对照。 结果:动态CT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其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50%,准确性为84%;预测肿瘤栓塞化疗效果灵敏度为94%,特异性为50%,准确性为87%;CT组与术中肝动脉碘油造影组判断栓塞化疗效果和临床、CT随访结果对照,两组结果经X~2检验相差不显著(P>0.05)。 结论:动态CT可以作为一种术前判断肿瘤血管结构、血供情况和预测肝癌经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化疗效果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术前选择病例及掌握再次栓塞时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次进行DSA的同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血清的VEGF水平。结果24例HCC血管造影中,18例有肝动脉肿瘤染色,瘤区肝动脉染色15例为多血供,3例为少血供;4例仅表现为门静脉供血; 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且合并大量门静脉瘘;另1例肿瘤无血供,HCC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194.5±14.2)ng/L与对照组(132.4±47.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癌病灶血供丰富或伴有动静脉瘘形成者,血循环中VEGF浓度明显增高,且和肝内播散、肝癌复发及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膈下动脉对肝癌患者肿瘤的供血及通过该血管行化疗栓塞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收治的有膈下动脉供血肿瘤的肝癌病例19例,所有病例均行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参与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行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17例原发性肝癌及乳腺癌肝转移患者肝内病灶碘化油沉积良好,术后随访4~2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71.4%的患者AFP值降至正常值范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2.6%和21.1%.结论 在肝癌肿瘤的侧支供血管中,膈下动脉是主要的侧支动脉之一,行肝癌介入治疗时,膈下动脉与肝动脉同时进行化疗栓塞治疗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引言从90年代开始,我国肝癌死亡率在癌症死亡率中己名列第二[1] ,每年全国约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这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 2 % [2 ] 。手术治疗常常作为肝癌首选的疗法,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确诊时能手术切除者仅为10 %~2 0 % [3]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多种非手术切除的疗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目前较为成熟的肝癌非手术局部治疗及其综合应用的概况作一综述,供临床合理选择。1 介入治疗1.1 肝动脉介人治疗 该疗法包括介入性肝动脉插管化疗(TAC )、介入性肝动脉栓塞(TAE )。TACE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有效率达30 %~70 % [4 ] 。1.2 肝外动脉介入治疗 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行肝动脉和肝外动脉供血支双动脉化疗栓塞,碘油沉积致密完全,疗效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5] 。1.3 酒精注射疗法(PEIT) 适用于直径≤3cm、最大结节≤3cm的多结节性小肝癌,治疗后可使肿瘤坏死达70 %以上。直径>5cm的肝癌如果在TACE后行PEIT ,可以取得比单纯TACE或PEIT更好的远期疗效,其病变坏死率高达86 .4 %。1.4 门静脉介入治疗 肝癌灶接受肝动脉及门静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进一步观察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2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Multi-SlicesCT)肝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Ⅴ级肝动脉血管,结合肝动脉DSA造影,发现肝动脉供应肿瘤组织中心部分,门静脉包绕肿瘤,供应周边组织;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血管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介入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介入动脉栓塞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止血。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1例患者在3天后由于严重休克肝动脉栓塞治疗死于肝、肾衰竭。其余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8例门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患者经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后未出现肝功能衰竭。5例患者在栓塞术后3~7天内成功被施行肝肿瘤切除术。12例患者被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根据病情多次行介入治疗,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坏死。结论:TA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可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同时可为肝癌后续血管内治疗提供途经。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见和第3位最易导致患者死亡的恶性肿瘤[1],每年> 60万例患者死于HCC[2]. HCC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难以发现,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临床上约80%的患者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对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再切除,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4].TACE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靶动脉,并注入栓塞剂使之闭塞,阻断肿瘤的血供,同时抗肿瘤药物可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引起肿瘤组织缺血坏死.TACE使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局部的浓度增加而全身浓度降低,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阻塞动脉血流的同时也阻止化疗药物从肿瘤组织中流出,延长其作用时间,使化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治疗方法较多,如肝动脉结扎术、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肝动脉门静脉插管化疗、放疗,热疗、肝动脉阻断血流、中药等方法.总的治疗目的,一是延长病程延长生命,二是使肿瘤缩小争取二期手术切除。近几年国内多以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为首选,但尚未普及.而单纯肝动脉结扎,部分病例于结扎后,肿瘤供血动脉又形成了侧枝循环。因此,尽管方法多样,但每个单一方法只对少数病例有效,且疗效不甚理想。我院对晚期肝癌,近几年多采用了联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有提高,现将疗效显著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 研究门静脉限流联合肝动脉结扎对肝再生及肝细胞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 使用McA-RH7777肝癌细胞系悬液原位种植于大鼠肝左叶所成功建立的40只肝细胞肝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肝动脉结扎组(HAL组)、门静脉结扎组(PVL组)、门静脉限流+肝动脉结扎组(PVRHAL组),每组10只。Sham组仅做开关腹处理;HAL组和PVL组均先结扎肝乳头叶及右外侧叶和三角叶的门静脉分支,然后对HAL组行肝左动脉结扎,及PVL组行门静脉左支结扎后关腹;PVRHAL组在HAL组的基础上,使用直径为0.6mm细针与门静脉左支捆绑结扎后拔出细针完成限流,关腹。观察术后第7 d各组大鼠肝左叶肿瘤变化及肝中叶增生情况并计算肝再生率,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结果等。[结果] PVRHAL组肿瘤长径较术前增长(1.60±0.84) mm,VEGF阳性率为26.91%±8.37%,明显低于Sham组[(6.15±2.86) mm,37.69%±8.26%](P=0.039、0.003)和PVL组[(11.80±8.94) mm,39.76%±8.10%](P<0.001,P=0.001),与HAL组[(1.40±1.13) mm,24.24%±5.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0.439)。PVRHAL组肝中叶重量、肝再生率和Ki-67阳性率分别为(5.78±1.42) g、198.32%±72.13%,50.51%±7.38%,明显高于Sham组[(2.53±0.50) g、30.94%±24.86%,3.14%±1.13%](P均<0.001)及HAL组[(2.93±0.58) g、53.09%±29.83%,3.68%±1.28%](P均<0.001),但低于PVL组[(6.55±1.68) g、232.81%±81.66%,66.14±10.74%;P=0.145、0.191,P<0.001]。[结论] 门静脉限流联合肝动脉结扎能够在有效诱导预留侧肝叶代偿性增生的同时抑制阻塞侧肝叶肿瘤(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肝细胞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肝动脉栓塞是对肝癌的一种介入疗法,它是在影像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插管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肝动脉,然后注入栓塞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正常肝脏接受双重血液供应,其中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故对肝动脉血流中断很敏感。结扎肝动脉后,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可减少90%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