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情况,以进一步了解输血或血制品应用与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接受组50例、未接受组50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结果接受组有37例丙肝抗体(抗-HCV)阳性(占74%),未接受组有11例丙肝抗体阳性(占22%),有显著差异。结论HCV感染与输血或血制品应用有密切关系,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1 目的进一步探讨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2 资料与方法选择 1992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共 30 0例 ,其中 2 0 0例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 (观察组 ) ,10 0例未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 (对照组 )进行观察分析。观察组男 12 4例 ,女 76例 ,16~ 2 0岁 4 6例 ,>2 0岁 15 4例。对照组男 5 9例 ,女 4 1例 ,16~ 2 0岁 2 7例 ,>2 0岁 73例。诊断符合 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检测方法采用ELA法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 ,试剂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3 结果观察组 14 8例抗HCV阳性 ,占 74 % ,>2 0岁…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丙型肝炎10例,其中6例有近期输血史,3例近期有外伤史,2例有手术史,我市红十字血粘献血员中有7名抗HCV阳性共17例,揭示采血用具可传播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在献血员中感染率为3.5%。输血后的HCV抗体阳性是因输入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所致*]。输血次数及量与HCV感染关系密切,随着输入血量的增加,HCV感染机会增加。调查结果表明在输往没有进行HCV筛选的血4O单位以上者,均受HCV感染。由于丙型肝炎临床症状轻微,因此常常被漏诊,临床医生应当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输血史,定期检查肝功能和抗HCV…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而引起丙型肝炎(HC)者日渐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杜绝HCV经血源传播,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的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主要措施.为了解我地区HCV感染情况,作者对1993年5月~1994年9月间对300例献血员及236例肝病患者血海进行了抗-HCV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检测对象与方法300例献血员均来自本地区农民,经肝功能、HBsAg及临床体检符合献血条件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236例肝病患者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抗-HCV检测采用ELISA间接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HCV)全球感染率约2.35%,慢性感染人口约有1.6亿[1]。我国 HCV 的感染率为3.2%[2]。 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因输血或血液制品,有关调查研究显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3]。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HCV检出的灵敏度、减少漏检、保障血液安全一直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但在低感染率人群中,间接酶联免疫( ELISA)法检测丙肝抗体(抗HCV)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血站目前多数采用两遍ELISA法对血液进行抗-HCV的检测,其反应性样本确证阳性率较低,约30%左右;单试剂反应性样本和灰区反应性样本的阳性率则更低,这使得很多献血者被误淘汰,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输血领域学者在关注献血者归队问题[4,5]。故为了避免假阳性结果对献血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及减少献血人员的流失,对初筛结果做进一步确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同时,阴性样本经核酸检测的确证试验发现也存在一定的漏检率。本文将对丙肝抗体的确认情况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抗-HCV检查已成为筛选献血员的常规项目之一,但输血后丙肝仍屡见不鲜.我们对78例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 进行了检查,发现抗-HCV阴性40例中,HCV RNA阳性11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①病例选择:根据1995年在北京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选择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感 染患者78例,皆为1996年7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其中肝硬化12例,肝癌5例,肝炎61例.②方法:78例 患者皆行外周血HCV RNA检测及抗-HCV检则.HCV 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抗-HCV采用第二代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盒. 2 结果 7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38例,占48.7%,HCV RNA阳性32例,占41.0%.抗-HCV阳性38例中HCV RNA阳性21例,占26.9%,抗-HCV阴性40例中,HCV RNA阳性11例.占14.1%. 3 讨论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抗-HCV、HCV RNA可单项存在,亦可重叠存在.Sakamoto等报道抗-HCV阳性的 血液透析患者有25.0%HCV RNA阳性,这是因为丙肝一部分可自愈,但抗原消失后一段时间抗体才转阴,因此丙型肝炎 抗-HCV阳性患者不能确定何时感染上丙型肝炎及目前是否有传染性.丙肝病毒感染后,HCV RNA检出时间早于抗-HCV阳 转时间,而且敏感性高于后者,是一种早期、灵敏及特异的HCV感染诊断方法. 丙型肝炎存在输血及非输血感染途径.输血与血制品是感染丙肝的重要途径.同时进行抗-HCV及HCV RNA检测,可  相似文献   

7.
<正>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常因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而感染,故又称输血后肝炎。患者可有肝炎临床症状,其中许多人有严重的肝损伤表现,有的逐渐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抗HCV有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但老年人HCV感染情况的例数较少。为了解老年人HCV感染的情况,对60岁以上330名老年人按性别、民族、年龄组调查了抗HCV抗体。 1 材料和方法 1.1 被检血清 1992年7月至1993年3月间,60岁以上离退休职工共330人的血清,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国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增多之趋势 [1 ,2 ] ,主要因输血或血制品所致 [3]。笔者总结了 97例血液病患者抗 - HCV阳性率 [4] 情况 ,认为血液病患者抗 - HCV阳性率高主要与输血有关 ,我地区中心血站严格监测供血员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严格监测供血员前后我院血液病患者抗 - HCV阳性率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5年 9月至 1 998年 1 2月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 1 0 1例 ,其中男性 73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8个月至 75岁。其中 <1 5岁 35人 ,占 34 .6 5 %。 1 0 1例中恶性淋巴瘤 2 9例 ,白血病 35例 ,地中海贫…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进一步阐明重视急、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同时调查患者是如何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的及可能的感染途径。结果 在急性期因有症状被及时发现者占6.1%(3/49),痛程中因有肝炎相关症状及时检查得以发现者有30.6%(15/49),固体检或其他医疗相关因素偶尔知道者占了大部分,其比例迭63.3%(31/49);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轻微,大多仅有轻一中度血清转氨酶的增高,4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轻度38例,中度11例;15例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慢性轻度11例、中度4例。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黄疸,但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纤雏化,为使丙型肝炎得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建议:有感染HCV可能的高危人群在体检项目中应增加抗HCV;曾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应定期检查HCV相关标志物(抗HCV及HCVRNA);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滥用毒品等人群也应定期监测HCV相关标志物;对HCV感染者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又容易发生肝硬变,对人体危害极大,日益受到重视。1989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收治]14例患者,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II$床资料1.l一般资料114例中男性96例,女性18例,年龄17~68岁.以26~35岁最多。其中有明确输血或血制品史64例,输血次数1~12次。1.2诊断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检测方法均为化学方法,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采用ELISA检测。2结果2.116床表现114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88例.占77.l%;黄疽22例,占19%(TBIL23~49.SPmol/L…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致的肠道外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为了防止和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保证血液质量,我们对齐齐哈尔地区10359名献血员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同时也对抗-HCV与性别、年龄、谷草转氨酶(ALT)及HBsAg携带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测血液病受血者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探讨输血前抗 HCV的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液病受血者抗 HCV。观测输血前血液病受血者 176例 ,输血后追踪观察 6~ 12月完成复查 95例 ;并设对照组 417例。结果 :血液病受血者输血前抗 HCV阳性率 ( 5 .6 8%,10 / 176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72 %,3/ 417;P <0 .0 1)和普外科患者 ( 2 .2 3%,2 1/ 942 ;P <0 .0 5 )。输血后无新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血液病患者输血前HCV感染值得关注 ,开展输血前抗 HCV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上海科华实业生化公司的抗丙型肝炎(科华抗 HCV)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试剂,对67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抗 HCV 筛选,其中16例抗 HCV 阳性,检出率为23.9%。血友病患者检出率高达83.3%,急性白血病为27.3%,再生障碍性贫血为23.1%。输血少于10次者抗 HCV 阳性检出率为12.8%,多于10次者为39.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7例未接受输血者抗HCV 均为阴性,多次输血后复查,其中6例转为阳性,两者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01)。67例中,HBV/HCV 二重感染6例(9%)。对献血员作抗 HCV 筛选,可能有助于减少输血后肝炎的传染。  相似文献   

14.
徐瑾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374-376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经血液传播,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发展为慢性肝硬化或肝细胞癌[1].为了解本地区献血者HCV感染的现状,同时评价现行HCV筛查的效果,阻断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我们对本站近6年来献血者抗-HCV筛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74年Goldfield[1]首先报告了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他发现一部分输血后肝炎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抗一HAV也为阴性,因而称为NANBH。此后,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也先后报告有输血后NANBH和散发性NANBH,我国自1982年起开始有NANBH暴发和散发的报告[2]。1989年美国Cho。等[’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的基因克隆,并将本病及其病毒分别命名为丙型肝炎(HC)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从而将本病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就近期有关文献作一综述如下:1病原学HCV具有下列特性D’:①直径<80urn的病毒…  相似文献   

16.
岳峰  徐良珍 《中原医刊》1996,23(1):20-21
近年来输血后肝炎有增加趋势。由于各地普遍对供血员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筛选,使输血后乙型肝炎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临床上输血后肝炎相对增多,已证实多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我们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50例输血后肝炎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及诊断标准:50例输血后肝炎系我院传染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7~66岁,平均36.2岁。诊断标准:①输血前无肝炎;②患病前有接受全血或血制品史;③输血后15~180天出现肝炎症状及肝功能异常;④排除药物、毒物或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检发现并诊断为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62例病人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 62例病人都有接受输血、血制品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史。60例的HCV-RNA几何均数为10^5copies/mL。慢性肝炎轻度有19例(30.6%),中度有25例(40.3%),重度有18例(29.0%),3例伴有肝硬化。结论 75%无自觉症状的丙型肝炎病人其肝功能受损比较明显,对接受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是进行透析治疗的高危病人有必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及自知率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受血清输血前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及调查自知率的意义。方法:对3660受血者在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及采用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同时调查受检查对上述指标异常的自知情况,追踪观测118例受血者2月-6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输血前受血者HBsAg阳性率为13.93%,抗-HCV阳性率为2.21%,其分布有专科特点;梅毒抗体阳性率仅0.55%,散在分布,相关感染的自知率,乙型肝炎为42.55%,丙型肝炎及梅毒为0,输血后复查118例,未发现新感染病例。结论: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与我国人口感染情况相符,但各专科特点明显,血液及肿瘤患者较高的抗-HCV阳性率值得关注,受血者对自身感染情况认知率较低,开展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小儿输血后丙型肝炎59例临床和病理研究陈敏,张桂芳,照日格图,李佩娟,李燮彬,樊征鸿,代迎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丙型肝炎(H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有资料表明[1]人体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易呈慢性化,与...  相似文献   

20.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建的ELISA法检测1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系列血清抗HCV-IgM,与同步检测的抗HCV-IgG、ALT一并分析,以68例正常人血清作对照。发现5例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在输入污染血后第4~6周发病,ALT升高,抗HCV-IgM转阳性,输血后第8~12周达高峰,约第13~16周进入恢复期;而抗HCV-IgG则在第10周后转阳,在12周达高峰并持续到恢复期。10例慢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急性活动时,抗HCV-IgM及抗HCV-IgG均阳性。说明抗HCV-IgM是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指标,也是慢性HCV感染近期活动的指标。还显示ALT值与抗HCV-IgM的吸光值(P/N)在一定范围内有相关性(P<0.001),说明血清抗HCV-IgM与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