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行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胃镜辅助下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例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胃腔内肿瘤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镜肿瘤切除术。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0.3±23.7)min,术中出血(20.4±11.6)ml,术后住院(5.6±2.1)d。切除的肿瘤直径为1.3~2.7 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12例(75.0%),CD34阳性9例(56.2%),其中极低度风险11例,低度风险5例,无高危病例。结论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3.
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42例GST的临床病理特点、术中所见与病理、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47.62%)。术前内镜、CT、胃造影、活组织检查确诊率低,分别为7/40、5/28、2/14和4/40。瘤体直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20/28、21/28、13/28、20/28,而良性CST中分别为3/14、4/14、2/14、0/14。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包括胃壁全层楔形切除8例,胃部分切除13例,大部切除16例,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胃周淋巴结清扫11例,淋巴结转移2例。随访0.5~11年,随访38例,失访4例。胃壁复发、腹膜腔和肝转移各1例,再次手术。结论 胃间质瘤具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瘤体直径≥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坏死、肿瘤质较软、表面血管怒张等为恶性可能。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根本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和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的胃局部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其中8例实施腹腔镜锲型胃局部切除术,15例实施腹腔镜经胃腔黏膜下病灶切除术.手术切除肿瘤直径(2.8±1.3)cm,手术时间(82.2±35.5)min,术中失血量(26.5±15.3)mL,手术切口长度(3.1±1.1)cm,术后恢复排气时间(2.1±0.9)d,术后住院天数(7.8±2.0)d.2例(8.7%)在接受腹腔镜经胃腔黏膜下病灶切除术后出现胃腔内渗血,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4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戳口种植.结论 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是治疗良性胃肿瘤安全、可行及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和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23例患者的胃局部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其中8例实施腹腔镜锲型胃局部切除术,15例实施腹腔镜经胃腔黏膜下病灶切除术。手术切除肿瘤直径(2.8±1.3)cm,手术时间(82.2±35.5)min,术中失血量(26.5±15.3)mL,手术切口长度(3.1±1.1)cm,术后恢复排气时间(2.1±0.9)d,术后住院天数(7.8±2.0)d。2例(8.7%)在接受腹腔镜经胃腔黏膜下病灶切除术后出现胃腔内渗血,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4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戳口种植。结论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是治疗良性胃肿瘤安全、可行及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胃间质瘤(GST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来源位置选择不同的内镜切除方法:(1)定位:氩气刀在EUS内镜超声扫描确定的病变周围5mm位置行环形定位;(2)注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于黏膜下注适量的水;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不行注水处理;(3)切除: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采用透明帽法行黏膜切除;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纵行切开肿瘤表面,再根据病变直径运用不同的办法切除;(4)创面充分止血、缝合创面。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30例均成功切除病灶,病灶位于胃底5例,胃窦15例,胃体10例,病变平均直径为(10±3.1)mm,病理结果证实胃间质瘤27例,平滑肌瘤3例。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直径≤2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切除的操作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20 ml,肿瘤直径0.3~2.0 cm,肠功能恢复时间为术后1~2 d。第3~4天开始进食流质,术后5~6 d可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间质瘤。术后无出血、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近期随访未发现穿刺鞘部位种植及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行直径≤2cm的胃间质瘤手术切除是更加微创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胃基质肿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基质肿瘤(GSTs)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9例GSTs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21例通过胃镜或内镜超声检查及活检确诊。2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良性GSTs无复发;11例恶性GSTs中2例因复发而死亡,3例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及l例术后肝转移者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良好。结论:GSTs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常需手术确诊。良性GSTs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恶性GSTs应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镜联合(LECS,即腹腔镜联合胃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S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LECS(LECS组)与开腹(OPEN组)手术治疗GST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对提取的临床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其中LECS组578例,OPEN组5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PEN组比较,LEC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WMD=-62.01,95%CI:-67.91~-56.10,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WMD=-48.76,95%CI:-63.08~-34.43,P<0.05)、术后进食时间早(WMD=-1.71,95%CI:-2.21~-1.22,P<0.05)、住院时间短(WMD=-4.28,95%CI:-5.24~-3.3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OR=0.17,95%CI:0.10~0.28,P<0.05),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CS手术治疗G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困难部位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双镜联合组(43例)和开腹手术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双镜联合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流食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联合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χ2=4.435,P=0.035)。随访10~73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结论 双镜联合技术应用于困难部位胃间质瘤手术安全、有效,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恶性胃间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即肿瘤细胞变形并模仿正常血管结构形成的拟态血管。 方法 将36例恶性间质瘤分为低、中、高度3组,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AS染色双重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血管生成拟态密度(VMD),并分析肿瘤的恶性程度与VMD的关系。 结果 恶性胃间质瘤中有VM形成,含有VM的恶性胃间质瘤VEGF表达及MVD均低于无VM者(P均<0.05);随着胃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VM肿瘤的比例逐渐增加,VMD逐渐增高,高度恶性与低或中度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后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恶性胃间质瘤细胞具有可塑性,能通过自身变形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模拟正常血管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即血管生成拟态。 相似文献
12.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 年1 月-2012 年12 月丰南区医院门诊确诊且进行手术治疗的连续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58 例)及开腹术组(47 例)。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方式大致相同(p >0.05),但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恢复全流食、半流食的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p <0.05),其术中风险等级也优于开腹组(p <0.05);腹腔镜组均快于开腹组(p <0.05);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bo评级,腹腔镜组以I、II 级为主,开腹组以II、III 级为主,开腹组的并发症情况较腹腔镜组
更为严重(p <0.05);此外,开腹组术后进行辅助治疗者的比例高于腹腔镜组(p <0.05);腹腔镜组复发率6.7%,低于开腹组10.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年无瘤生存率94.5%,高于开腹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腹术具备更好的手术安全性与更低的术中风险,有利于促进恢复。其近期肿瘤学疗效与开腹术相当,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其远期肿瘤学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13例,上消化道出血、黑便14例,腹部包块3例,体检发现3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3例,全胃切除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患者的CT检查资料,行CT平扫者10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5例.结果 肿块向腔外生长者较多(6/10),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发生于胃窦部1例,胃体部6例,胃底部1例,贲门2例.10例GST中,良性3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7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多不均匀,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强化不均匀;6例肿块内有坏死.10例均行手术后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10例CD117均为阳性,7例CD34阳性.结论 CT检查对于G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T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and evaluat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CT scanning datas of 10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G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 the 10 cases, five cases were scanned with contrast enhanced scanning, and the other 5 cases without enhanced scanning.Results Predominant extraluminal growth of tumors made a large proportion in our cases(6 of 10), which appeared mainly as oval or multilobular in shape. The tumors originated from gastric antrum (n=1), gastric corpus (n=6), gastric fundus (n=1) or cadiac orifice (n=2).Among the 10 cases, 3 cases were benign and 7 cases were malignant. The benign lesions were usually below 5 cm in size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and displayed hom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while the malignant lesions were over 5 cm in size and were well-defined or ill-defined, combined with necrosis within 6 of 7 malignant tumor and displayed heter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 10 cases were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fter operation, all 10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CD117, 7 cases for CD34.Conclusions CT can precisely localize GST and is also very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G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大于5 cm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中短期预后。结果:26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无1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腹腔镜全胃切除1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2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3例,其余20例均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26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5.94±1.28)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23±27.0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38±34.24)mL。术后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2.77±0.6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04±2.24)d。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中危患者18例(69.23%),高危患者8例(30.77%)。术后口服格列卫辅助治疗12例。术后肝脏多发转移1 例,其余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行腹腔镜切除的中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胃壁的间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困难,易误诊为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将本院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9例GST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GST的影像学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大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将52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行胃大部切除术,对照组(26例)患者行传统开腹胃大部切除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进流食时间明显减少(P<0.05或<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胃癌切除术具有诸多优势,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和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来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3D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方案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血清IL 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进食时间、恢复活动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IL 6与CRP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疗效更显著,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疼痛轻,且患者术后恢复快,预后情况更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