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尤远玉  郑倩倩  于娜英 《全科护理》2016,(25):2602-2605
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并发症、影响因素.综述偏头法、改良体位预防法、指压阻断法、指压联合体位改变法、深吸气后闭气法、按压器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联合双人指压法、心电图定位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福英  林敏 《护理与康复》2011,10(5):411-412
总结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的预防及护理.导管头端异位部位主要在颈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置管前对患者做好指导,妥善安置患者体位,精确测量导管置入长度,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对发生导管异位患者,积极对症护理.促进置管成功.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明确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1929年由德国外科医生Forssmann[1]首次在自己身上置入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期PICC被引进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建立等方面[2].Patel等[3]2007年报道,全世界约有1400万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其中330万人使用PICC.PICC最大的特点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一次置入、长期使用,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因具有安全、有效、耐高渗高刺激性药物、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我国得到推广[4-5].要达到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PICC头端的位置至关重要,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该位于患者的上腔静脉内[6].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100%的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异位常见.Venkatesan等[7-10]研究显示,PICC头端位置放置的正确率为44%~99%.当导管位置异常时,会延误患者治疗,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1-13].因此,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异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复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的复位方法.方法 在X线引导下,根据异位的静脉采取改变体位、手法复位等方法,将异位导管重新置入上腔静脉.结果 本组680例PICC置管病人,56例发生导管异位,其中52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2.8%.结论 临床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多数异位导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复位.  相似文献   

7.
陈红光  刘茜  向冬梅 《全科护理》2011,9(31):2898-289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与中心静脉插管(CVC)相比,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生率比CVC低,〈3%;由有资质的护士操作。PICC为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2]。现综述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正位的应用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r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头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掌握的置管技术,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异香  张黎 《护理与康复》2005,4(2):111-113
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输液或化疗是肿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而对于需营养支持(如TPN)及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和需长期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为了避免中心静脉穿刺带来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本院肿瘤科自2003年8月开始,对26例肿瘤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方法(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 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结果 ]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 ,留置时间长。 [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数字化胃肠X光机在纠正PICC异位及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PICC异位患者,在数字化胃肠X光机引导下正位,正位后同时进行导管头端定位,记录数字化胃肠X光机引导置管后导管头端定位的成功率.结果 56例导管头端异位患者正位成功率为100%.结论 数字化胃肠X光机引导下行PICC头端异位后正位以及头端定位是一种及时、准确、安全的正位及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PICC患者异位入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的导管,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引导下正位,正位后及时行导管头端定位,再行X线摄片导管头端定位,以X线摄片定位结果为标准,记录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置管后导管头端定位的准确率及纠正头端定位的成功率。结果36例导管异位患者正位成功率及头端定位准确率均为100%。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导管头端异位后正位是一种实用、直观、及时、安全的正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郭玲  秦英  廖丽  高丽  余启艳  江群 《护理学报》2017,24(23):67-70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在导管异位预防与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置入PICC肿瘤患者2713例,将2015年1—6月收治1370例肿瘤患者为对照组,B超引导下PICC置管;2015年7—12月的1343例肿瘤患者为观察组,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引导下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异位诊断失误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13%(42/1343)和5.40%(74/1370),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有9例导管异位患者在术中未及时发现,而是在术后X线定位中确诊.观察组的术中导管异位即时诊断失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联合B超能有效预防和诊断导管异位,从而实现早期导管异位调整,减少术后导管异位返调率.  相似文献   

15.
杜艳鸣  王蓓  王水 《护理学报》2017,24(8):35-37
目的 探讨运动操在预防置入耐高压型PICC后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乳腺科收治的置入耐高压型PICC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操锻炼,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发生导管堵塞有9例,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2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0,P=0.031).结论 运动操可早期预防置入耐高压型PICC患者导管堵塞发生,可以有效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能否判断导管异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肿瘤化疗科须置入PICC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观察患者胸腔压力观测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并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结果水柱无波动或微弱波动的导管异位率为76.9%,水柱波动良好的导管异位率为1.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观察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可间接判断导管异位情况。  相似文献   

17.
PICC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健侧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53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行大剂量化疗,导管留置20周以上.无1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护理并发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行PICC置管化疗并进行正确的导管护理。可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进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罗湖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置管的患儿,按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改良组测量路线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体质量≥2500g的足月儿加1cm。置管成功后,根据X线胸片确定导管头端的到位情况,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改良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下1/3处的准确率为92.39%,明显高于传统组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的测量方法,为新生儿经右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长度更为准确,能有效提高导管头端到位的准确率,确保PICC置管质量和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带空气穿刺法对B超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穿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PICC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治疗的26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PICC。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肝素液预冲穿刺针后弃去肝素液(带空气穿刺法),对照组采用肝素液预冲后穿刺针内保留肝素液(带液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48%(123/133),高于对照组的84.21%(11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9.98±2.12)min,少于对照组的(23.45士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操作中,带空气穿刺法优于带液穿刺法,能提高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梅思娟  孙龙 《护理学报》2014,(20):70-72
目的探讨2种中医护理方法对超声引导下PICC所致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PICC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超声引导下PICC操作方法,置管过程中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止痛;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置管过程中,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神门穴贴压、穴位按揉止痛,比较3组患者PICC所致疼痛程度。结果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置管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压组与神门穴按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和神门穴按揉均可减轻超声引导下PICC所致疼痛,提高患者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