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4年至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在本院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送检的各种临床标本,应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率,结果按照CLSI标准判定.利用WHONT 5.6软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最高,且以呼吸道标本为主,达90%以上;2014至2015年我院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12株,耐药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明显,超过40%,对头孢呋辛钠表现出100%耐药,但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对鲍曼氏不动杆菌仍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耐药率<25%),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耐药率小于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由于其耐药性各不相同,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  相似文献   

2.
常琪  魏韵佳  穆琪  余建华 《医学信息》2019,(16):119-121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DL-96Ⅱ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551株鲍曼不动杆菌,年分离率相对稳定,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上升明显,从67.28%上升到了82.21%。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及咽拭子标本,占67.69%;感染主要发生在ICU病房、呼吸科和神经内科,其次为内分泌科和老干科。临床常用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2016年比较,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上升显著;2018年与2017年比较,耐药情况控制较好,其中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4.90%和16.35%;其余耐药率均大于5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和临床实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三年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WITEK2系统并分别用K-B法和E-test法测定48株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的敏感性。结果 230株不动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最高,为93%(214/230)。主要分离自痰标本(203/230),以呼吸内科和ICU最多见,分别占36.5%和14.3%。2007-2009年不动杆菌年分离率分别为5.1%(53/1039)、6.4%(81/1266)和7.3%(96/1307),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耐药率较低的有亚胺培南5.7%(2009年)、阿米卡星9.2%(2009年),耐药率较高的有环丙沙星50.6%(2009年)和复方新诺明47.1%(2009年),而且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2007年为11.3%(6/53),2008年为24.7%(20/81),2009年为35.4%(34/96),其中泛耐药株2007年0株,2008年2(2.5%)株,2009年4(4.2%)株。48株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52.1%,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结论本院分离的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大多数来自痰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和ICU,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耐药率、多重耐药株及泛耐药株均有上升趋势,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的分离率和病区分布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菌株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以CLSI/NCCLS标准进行。结果 2004-2010年共收到26670份标本,分离出阳性细菌7065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471株(6.67%),分离率为1.77%(471/7065)。在47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从痰液标本分离出最多有409株(86.83%),分离率最高的是ICU,占49.3%。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且呈逐年升高趋势,部分表现出多重耐药特征。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日益严重,应重视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与分离,谨防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感染及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李淑惠 《医学信息》2018,(3):165-166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医院控制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数据和各科分布情况。结果 在分离出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病房(PICU)最多,为48株(31.17%),其中以痰液分离最多,为116株(75.32%),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为7.14%,耐碳青霉烯类菌分离率为2.66%。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极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性致病菌,其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表明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而一旦出现亚胺培南耐药也就意味着对绝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近年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逐渐上升[1],本研究拟从菌株同源性分析着手,在了解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的同时联合检测几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以明确本地区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和编码耐药基因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分离的77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临床常见15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药敏谱进行分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PCR对β-内酰胺酶基因TEM-1、IMP、OXA-23、OXA-24、AmpC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6')-Ⅰ、ant(3")-Ⅰ和16S rRNA甲基化基因armA、rmtA、rmtB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对比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及与基因型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7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敏感菌株有31株,对5种或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46株,内含全耐药菌株10株.RAPD技术将其分为17型,为A-G型,多重耐药株中E型为优势克隆株(17株),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流行最广,占47.1%(8/17).敏感株中各型散在分布.PCR扩增结果显示,多重耐药株和敏感株携带TEM-1、IMP、OXA-23、OXA-24、AmpC、aac(3)-Ⅰ、aac(6')-Ⅰ、ant(3")-Ⅰ和armA耐药基因的比率分别为95.7%、39.1%、84.8%、54.3%、87.0%、89.1%、84.8%、45.7%、63.0%和58.1%、9.7%、32.3%、48.4%、48.4%、29.0%、45.2%、12.9%、9.7%,未发现rmtA和rmtB基因阳性菌株.经x2检验,除OXA-24外,其余各耐药基因携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分析提示携带以上耐药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未携带该基因的菌株,其中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其氨基糖苷类酶基因均阳性(34.8%),含所测的所有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均为全耐药株.结论 与临床分离的敏感鲍曼不动杆菌相比,多重耐药株耐药谱广,耐药率高,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和氨基糖苷类酶基因种类多,分离率高,且同一克隆的多重耐药株可在病室内和病室间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和耐药情况。结果2009—2011年共分离336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占全院分离病原菌的前三位。最常见的分离部位为下呼吸道,主要来源于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该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2009年分别是55.52%、56.53%和70.01%,2011年分别上升至79.70%、77.61%和7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增高,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明显增加。应加强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素的使用,防止鲍曼不动杆菌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赣南地区2013年~2016年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和多重耐药菌的流行变化。方法 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药敏。结果 4年内共分离41288株细菌,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67.00%)。病原菌分布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前五。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高的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高水平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较敏感,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4年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均在25.00%以上;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由2.90%上升至4.70%;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逐年下降。结论 赣南地区CRE的检出不断上升,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我国多中心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16S rRNA甲基化酶的阳性率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2005年11月国内6省市19家医院临床分离的342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和E test法对18种抗菌药物测定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法筛选4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电转化以及Southern blot确定甲基化酶耐药基因定位.结果 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其中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异帕米星、奈替米星耐药率分别为92.6%、98.6%、87.4%、90.9%和92.4%.PCR扩增、测序证实221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甲基化酶armA基因;另3种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rmtC均阴性.在上述3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298株可归类为6个流行克隆,44株为散发株.3个主要克隆(A、B、C)在全国广泛播散,分别在国内6家、3家、11家医院内流行.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电转化及Southern blot表明armA编码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结论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表型均为多重耐药.介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其主要传播方式为克隆播散,这必将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主动外排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编码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的影响程度,以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与胞膜主动外排系统的关系.方法 PCR方法 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编码基因adeR和adeS.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观察在含25μg/ml利血平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程度.结果 5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deB、adeR及adeS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94%、96%及92%.以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49、50、50和46株菌在含25μg/ml利血平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或4倍以上,呈现明显的外排作用.结论 主动外排机制是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6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ter baumannii,MDRAB)的耐药性和AmpC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对该细菌进行总DNA的提取,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特征。结果检出结构基因ampC型49株,占81.7%;blaADC基因型50株,占83%;ACT基因型2株;41株菌同时携带blaADC和ampC结构基因,占68%;2株同时携带blaADC、ACT和ampC结构基因;未检测到其它AmpC耐药基因(MOX、CIT、FOX、DHA)。携带AmpC耐药基因的菌株耐药率高,特别是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已接近或达到100%,而对于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5%和20%。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blaADC耐药基因和ampC结构基因同时携带率高,并且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医院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点及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从老年患者不同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PI细菌鉴定试条鉴定到种);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产mpC酶;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按CLSI/NCCLS标准判读。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每年均有上升,在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且产AmpC酶菌株每年也有上升;标本主要来自于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老年康复科、消化内科;感染部位及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的痰、分泌物及其他体液;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耐药现象严重,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呈多药耐药,总体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敏感度最高的是碳青酶烯类,但敏感性呈下降趋势。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病人。该菌耐药性广,且每年随着产AmpC酶菌株的不断检出,该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临床治疗应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并加强医院院内感染的监测,控制不动杆菌属在医院内播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6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和整合子(qacE△1-sull)、转座子(tnpU)存在状况,并对菌株质粒谱进行分析。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并对该细菌进行总DNA的提取。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acE△1-sull及tnpU,提取质粒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6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qacE△1-sull基因阳性率为31.8%,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率为30.3%。携带遗传标记的菌株耐药率高,特别是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已接近或达到100%,而对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5%和20%;有19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其中整合子阳性率63.2%,转座子阳性率36.8%。检出质粒的46株(70%)临床分离菌出现1~3条大质粒带,大小在1~20kb间,其中出现1条带的有33株、2条带8株、3条带5株,有12株菌提取到大小相同的质粒。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亚胺培南的耐药现象严重;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的携带率高,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2016年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共收集2268株非重复分离菌株,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16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268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6%,革兰阳性菌占24.4%.10种最常见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8%),肺炎克雷伯菌(13.4%),铜绿假单胞菌(11.6%),鲍曼不动杆菌(1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0%),屎肠球菌(6.7%),阴沟肠杆菌(5.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8%),粪肠球菌(3.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3.2%).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4.2%和70.7%.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除四环素外)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发现少数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分离到的45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10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0.2%和19.6%,其它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6.9%.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47.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6.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1.5%.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2.3%,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2.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是42.4%和28.9%.结论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下降明显,应持续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一步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徐医附院2013—2015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徐医大附院收集的所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5年共收集鲍曼不动杆菌1664株,其中在临床ICU科室检出率最高,占58.2%。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其中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高达73.0%以上。对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维持在70.0%~80.0%之间。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ICU最为严重,且对常规抗生素耐药率普遍较高。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以提高临床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分布状况与耐药谱,指导临床有效预防并合理用药。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5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使用WHONET 5.5对药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2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90.59%。对哌拉西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很高,分别为79.38%和89.33%,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以及两种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都在51%~57%,多粘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0.63%和17.88%。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目前医院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并且多重耐药率高,应引起广泛关注并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方案进行抗生素使用,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产生和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特性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分布与变迁情况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N)对17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巯基丙酸(2-MP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PCR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MBL)VIM、IMP和苯唑西林酶OXA-23、OXA-24、OXA-51、OXA-58相关基因.结果 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IPM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26%(1/38)、0(0/36)、34.9%(15/43)和59.5%(22/37),对MEN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5.3%(2/38)、0(0/36)、20.9%(9/43)和51.4%(19/37);15.5%(27/174)的菌株OXA-23阳性,72.4%(126/174)的菌株OXA-5I阳性,其中15.5%(27/174)菌株同时产OXA-51和OXA-23酶,OXA-23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48.6%,OXA-51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35.0%上升到2006年的89.2%;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XA-24、OXA-58、IMP及VIM基因.结论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OXA-5I的检出率及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产OXA-23型B-内酰胺酶是本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OXA61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低水平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沈路玲 《医学信息》2009,22(12):2858-2859
目的重症监护(ICU)病房标本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用API鉴定系统鉴定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结果 20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0%、89%、88%、52%:对氨曲南、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63%、52%、40%、45%.结论 ICU病房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有较严重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及Ⅰ型整合子和β-内酰胺酶等基因携带情况。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检测β-内酰胺酶、Ⅰ型整合子和外排泵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菌中,多重耐药株53株,占88.3%;6株携带OXA-23基因,均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并具有高耐药特性;38株携带PER-1基因,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PER-1基因阴性菌株(P<0.01);45株检出Ⅰ型整合子结构基因,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Ⅰ型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Ⅰ型整合子和PER-1基因同时阳性25株,与7株两者同为阴性菌株相比,多重耐药率增高(P<0.01),但耐药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Ⅰ型整合子基因及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OXA-23基因阳性菌株多为泛耐药和高耐药株,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