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脉象变化与细胞免疫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BOX-I型舌脉象仪采集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脉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细胞免疫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脉象参数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患者左手脉象研究结果示:As值与CD+3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54,且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CD+3值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NK值呈正相关。右手脉象研究结果示:h3值与CD+4/CD+8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61,且呈正相关;h1,h3,h4,as值与CD+4/CD+8值呈正相关;t5,w值与CD+4值呈正相关。结论:(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2)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3)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的h1,h3,h4,As,t5,w值与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脉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35例,湿热兼虚者37例;对照组28例。采用ZBOX-I型舌象仪采集其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检测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3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瘀斑指数与CD+3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部分舌象参数和免疫功能;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舌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49例,湿热兼虚者53例;对照组38例。对各组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予以观察对比。结果:3组资料在舌象参数上,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各指标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资料在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参数上,治疗前后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3组之间比较均未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肠益方加减治疗大肠癌患者舌脉象特征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化的疗效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运用“肠益方加减”进行治疗,采集治疗前后的舌脉象客观参数及生命质量情况,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将治疗前的舌脉象信息与生命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舌象厚薄指数较治疗前降低,裂纹指数较治疗前升高,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后舌象厚薄指数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舌象参数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脉象参数、生命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客观参数有变化,说明可以将舌脉象客观参数引入中西医结合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价中,但仅舌象厚薄指数、裂纹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临床样本量较少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 CRC)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应用肠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平消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ZBOX-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后舌象苔质参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胖瘦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胖瘦指数由治疗前的瘦舌转变为治疗后的正常舌;对照组治疗后齿痕指数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单项症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黏液便、肛门灼热、口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这5项中医症候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面色萎黄这1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腹部疼痛、腹痛固定、面色萎黄这3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及中医单项症候评分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舌象胖瘦指数与黏液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62,且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夹瘀证CRC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程度;改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的中医症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采集脉象参数,记录中医证候,观察治疗前后变化,探讨相关性。[结果]1)治疗组左手主波幅度(Lh1),左手重搏前波幅度(Lh3),右手主波幅度(Rh1),右手重搏前波幅度(Rh3),右手降中峡幅度(Rh4),右手收缩期面积(RAs)及对照组左手收缩期面积(L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各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3)脉象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结论]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脉象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且能改善中医证候。2)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及不同证候的舌诊客观特征的变化特点。方法: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DKF-Ⅱ型中医舌诊数字化检测仪检测493例大肠癌患者的舌诊客观参数。统计方法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1)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诊参数比较:舌象颜色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大肠癌组的舌色参数R、G、B值比正常组高(P0.05),而苔色参数R、G、B比正常组低(P0.05);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质分析参数比较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的齿痕指数、点刺指数、瘀斑指数比正常组高(P0.05);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苔分析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舌苔厚薄指数、润燥指数和腐腻指数比正常组高(P0.05),可能与肠癌患者的脾虚湿热体质相关。(2)大肠癌五证型舌象颜色参数结果比较:气血两虚组舌色参数G比其他组高,与脾肾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的苔色R、G、B值均比其他组高,且均与肾精亏虚组有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的苔色R值与脾虚气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舌质分析参数结果比较:脾肾阳虚组瘀斑指数比其他组高,与脾虚气滞组有显著差异(P0.05);舌苔分析参数结果比较:肾精亏虚组的腐腻指数比其他组低,与脾虚气滞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舌诊参数与正常人组有显著差异,不同证候类型的大肠癌患者舌诊信息特征也有所不同。这表明舌诊参数可以作为为辅助大肠癌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益煎对大肠癌化疗患者的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大肠癌化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肠益煎联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和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肠益煎联合化疗)服用肠益煎后CECs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PCs水平较前亦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益煎能抑制大肠癌化疗患者的CECs水平(P<0.05),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77-1679
目的:观察加味肠益方对湿热兼瘀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的影响,探讨加味肠益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湿热兼瘀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加味肠益方,1剂/d,分两次服用,治疗3个月。对照组服用复方斑蝥胶囊,2次/d,每次0.75 g,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和COX-2的变化;并探讨分析VEGF和COX-2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一般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VEGF水平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COX-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COX-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COX-2水平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VEGF和COX-2之间无相关性(P>0.05)。VEGF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相关性(P>0.05)。COX-2与患者一般资料中病理类型的相关系数为0.392,两者显著相关(P<0.01)。结论:加味肠益方能够降低湿热兼瘀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VEGF和COX-2的表达水平,表明抗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加味肠益方抑制肿瘤进展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49例,湿热兼虚者53例;对照组38例。对各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NK)予以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后各组的CD4+数值均增高,CD8+数值均降低,CD4+/CD8+的比值均增高,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湿热夹瘀组及治疗湿热兼虚组CD3+数值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益方对大肠癌术后患者,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疗效与对照组相当。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从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来对该类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模型构建模式等环节及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同时指出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