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动脉硬化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方法:采用1.25g/L胰蛋白酶(2.5g/L胰蛋白酶:0.2g/LEDTA=1∶1V/V)消化、分离和传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内皮细胞的形态观察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在接种后约2h开始贴壁生长,光镜下内皮细胞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免疫组化可见内皮细胞胞浆中人第VIII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电镜下可见胞浆中有W-P小体,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结论:用胰酶灌注消化脐静脉可获得高纯度的内皮细胞,细胞存活率高。本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改进及其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优化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改进的胶原酶Ⅰ型灌注法分离HUVEC,用含胎牛血清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光镜、免疫组化法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的HUVEC体外培养7~10d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呈铺路石状排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结论]改进的胶原酶Ⅰ型灌注法所分离细胞数量多,易成活,且为具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HUVEC。  相似文献   

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原代培养的可靠方法与经验.方法:利用0.1%胶原酶消化、分离、体外原代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0.125%胰酶-0.02%EDTA溶液消化传代,根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及对乙酰化LDL高摄取试验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传代生长均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学表现,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显示阳性反应,及Dil-Ac-LDL摄取荧光检测提示其具有强摄取能力,从而鉴定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本方法获得的HUVEC量多,方法简单、可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人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 -10^-7 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 mol/L组、10^-8 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 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177;2.21,16.51&;#177;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77;15.63,36.62&;#177;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77;1.86,563.93&;#177;2.66.P〈0.01)。 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认为经磁场作用的酶,大多有增强活性的倾向,而关于低频电磁场(1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field,LFE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多见.目的探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LFEMF对HUVEC的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LFEMF用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u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防治的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研究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按LFEMF的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分为9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干预.进行ABC免疫酶染色后图像分析法观察HUVEC的NOS表达.主要观察指标非磁场干预与不同强度磁场干预的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S结果.结果除60mT 20min组,60mT 30min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ndothelium Construc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ecNOS)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均无表达.结论LFEMF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可能适用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入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10-7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mol/L组、10-8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2.21,16.51±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5.63,36.62±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86,563.93±2.66,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体外建立稳定可靠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目前培养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目的:探索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2.5g/L胰蛋白酶和0.02%EDTA消化、分离、体外原代培养及消化传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简化完全培养液组分(不添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素等辅助因子),当原代培养细胞80%以上汇合,根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Ⅷ因子进行内皮细胞的鉴定。结果与结论:种植在培养瓶中的内皮细胞2h贴壁生长,24h换液后内皮细胞80%融合,细胞状态好,内皮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外观,经过镜下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证明是脐静脉内皮细胞。证实用胰蛋白酶灌注脐静脉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获得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可靠性大,成功率高,可以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共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nous endothelial ceils,HUVEC)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nlan umbilical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HUASMC),初步探讨观察共培养的HUVEC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再狭窄的机制。 方法:用共培养装置将体外同时培养在一个培养孔中的HUVEC和HUASMC分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和共培养HUVEC的生长状态和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和细胞周期。 结果:共培养的HUVEC逐渐转变为长梭形;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鹅卵石样。单独培养的和共培养的HUVEC处于细胞周期GO/G1期和G_2+s期的百分率为:(70±3)%和(81±5)%:(22±4)%和(14± 4)%。二者均有Cyclin D的表达,但后者的表达显著低于前者。结论:共培养的HUVEC低血清干预48h形态逐渐变为长梭形,更接近于在体形状;而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原鹅卵石状。此外,前者的增殖活性也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培养家兔角膜内皮细胞 ,为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家兔角膜内皮细胞并做电镜鉴定。结果细胞 3d后开始从组织块边缘生出 ,1周后组织块周围长出细胞晕 ,3周后开始融合 ,传代。结论经相差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原海绵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实验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 PBS 2 mm×2 mm×2 mm正方体胶原海绵;对照组仅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无菌的PBS液体。培养24 h后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MTT实验)、迁移(划痕实验)、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整合素(Integraαv)。结果细胞培养后24 h,实验组可以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增殖率达86%;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迁移加快,12 h细胞迁移完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VEGF、Ang1及Integraαv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控制组,其中以整合素аv蛋白表达增加尤为显著,增加了80%。结论胶原海绵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其中促进迁移的作用较强,机制之一为提高了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ANG1、Integraαv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细胞特异性抗原进行鉴定,探索提高原代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存活率及纯化率的方法。方法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向人脐静脉灌注消化液,消化液的浓度和消化时间分别0.25%(质量体积比)胰蛋白酶,10min和0.1%(质量体积比)胶原酶Ⅱ,15min。通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和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比较两种消化方法的优劣。结果 0.1%胶原酶Ⅱ,15min的消化方法较0.25%胰蛋白酶,10min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更好的分离效果,活细胞数量多且细胞纯度较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细胞内有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结论胶原酶Ⅱ可以有效分离脐静脉内皮细胞,最佳消化条件是0.1%胶原酶Ⅱ,37℃,15min。  相似文献   

1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分离原代培养的方法,并总结对培养的细胞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胰酶灌注法从人脐带获取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鉴定所获得的细胞系。结果分离的HUVEC在体外7-10天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胞体为单层铺路石状排列。第VⅢ因子相关抗原的检测为阳性。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用胰酶灌注法是获得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本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共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nous endothelial tells,HUVEC)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ial smooth musele cells,HUASMC),初步探讨观察共培养的HUVEC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用共培养装置将体外同时培养在一个培养孔中的HUVEC和HLASMC分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和共培养HUVEC的生长状态和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和细咆周期结果:共培养的HUVEC逐渐转变为长梭形;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鹅卵石样。单独培养的和共培养的HUVEC处于细胞周期G0/G1期和G2+S期的百分率为:(70&;#177;3)%和(81&;#177;5)%;(22&;#177;4)%和(14&;#177;4)%。二者均有Cyclin D的表达,但后者的表达显著低于前者。结论:共培养的HUVEC低血清干预48h形态逐渐变为长梭形,更接近于在体形状;而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原鹅卵石状。此外,前者的增殖活性也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恒磁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观察恒磁场(staticmagneticfield,S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umcell,HUVEC)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MF能否用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防治。方法:用含100g/L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在给予SMF和无SMF条件下培养,行ABC免疫酶染色法,采用图像分析法分析SMF对HUVEC的NOS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ndotheliumconstructiveNOS,ecNOS)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ducedNOS,iNOS)均无表达。结论:恒磁场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恒磁场对PTCA支架植入术后的冠脉再狭窄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搏动信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反映内皮细胞活性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3在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生物材料研究室和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将取自剖宫产产妇自愿捐献的无菌脐带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传4代后分为两组:①搏动培养组:先静放6-8h待细胞贴壁后,用自行设计的细胞搏动培养装置,进行搏动培养。搏动参数:搏动频率150次/min,搏出量0.3mL/次,搏动产生的压力30/9mmHg(1mmHg=0.133kPa)。②静态培养组:不进行搏动,其余条件同搏动培养组。每组每个时间点5个样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在第1,2,4,6,9,12,15,18天检测两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水平(相对吸光度值)。 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①培养第1,4天,静态培养组明显高于搏动培养组(1.0&;#177;0.55比1.10&;#177;0.35;1.17&;#177;0.23比1.42&;#177;0.44,P〈0.05)。②培养第2天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1.16&;#177;0.18比1.25&;#177;0.35,P〉0.05)。③培养第6,9,12,15,18天,搏动培养组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1.52&;#177;0.14比1.27&;#177;0.30;1.60&;#177;0.19比1.16&;#177;0.33;1.68&;#177;0.44比0.99&;#177;0.31;1.7&;#177;0.24比1.1&;#177;0.94;1.7&;#177;0.16比1.0&;#177;0.28,P〈0.05)。 结论:搏动信号能提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搏动信号在维持细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增强细胞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肿瘤微环境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其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免疫逃逸作用相关,但迄今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分析肿瘤微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的膜表面分子表达量变化。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不同肿瘤培养上清,用不同时间进行诱导。记录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别Ⅷ因子相关抗原;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其膜表面分子mRNA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肝癌smmc7721细胞培养上清处理后,内皮细胞抗原提呈会随着时间延长减弱,黏附白细胞能力随着时间延长而变化。胃癌SGC7901细胞培养上清处理后内皮细胞后,抗原提呈能力无明显变化;黏附能力有关分子中,CD3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降低,CD62E表达增高。说明肿瘤微环境可能通过上述黏附分子和抗原提呈分子表达的变化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失败经验,帮助同行提高操作成功率。方法:不断改进实验技术,促进实验成熟。结果:历经28次实验失败,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只要细心摸索实验条件,掌握该技术并不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以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以作为构建含血管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方法以新生儿脐带静脉作为细胞来源,用消化法获得血管内皮细胞,用本实验室设计的方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第Ⅷ因子)和透射电镜(Weibel-Palade小体)鉴定细胞来源。结果用本实验室的纯化方法获得的血管内皮细胞未见成纤维细胞污染,细胞增殖旺盛,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结论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可以获得大量处于良好生长状态的高纯度血管内皮细胞,可以用于含血管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方法实验选用7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4只,抽取SD大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获得较纯的MSCs。采用第4代的MSCs,以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进行体外诱导,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以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内皮细胞特征样蛋白VIII因子的表达阳性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果诱导前MSCs多呈扁平、多突起形态,诱导后形态均发生变化,10d细胞呈扁圆形,20d后细胞之间渐呈集落状、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检测VIII因子阳性比例接近70%。透射电镜显示诱导后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结论成体中的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表现内皮细胞样特征,是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理想的移植用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α-亚麻酸对高糖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中性粒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探讨α-亚麻酸在糖尿病血管合并症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α-亚麻酸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物研究所自花椒籽中提成,含量>91.6%;婴儿脐带(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提供,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过程及分组:采用体外培养的第2~4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组 α-亚麻酸(α-亚麻酸浓度分别为10,50,100和200μmol/L)组。各组细胞于不同培养环境中培养48h后收集标本。③实验评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含量,计数法观察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率。结果:高糖组内皮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量和粒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经较低浓度(10,50,100μmol/L)α-亚麻酸预处理18h后,细胞上清夜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及粒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率较高糖组降低(P<0.05),尤以50μmol/L时为显著;以高浓度(200μmol/L)α-亚麻酸预处理,上清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和粒细胞黏附率较高糖组进一步增多。结论:高糖环境下,低浓度α-亚麻酸可抑制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而高浓度的α-亚麻酸进一步加剧炎性反应,加重高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