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80例大量输血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四项,对照组仅输入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 指标低于对照组,而 FIB 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输注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大出血症状,缓解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0月,因创伤性大失血导致的需输注悬浮红细胞大于10U(2000ml)的患者60例,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和血小板的设为对照组,既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设为实验组,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均测定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实验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补充血浆和(或)血小板,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5.
曾惠琼  曾德理 《广西医学》2010,32(11):1385-138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Hb、HCT、PLT、TT、APTT、PT、FIB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输注后2~4hPT、APTT、TT明显缩短,FIB、PLT、Hb、HCT明显升高,各项凝血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13例,死亡1例。结论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血液成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并调整输血方案,指导临床输血,可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量失血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检测凝血功能,补充血浆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一次性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大于10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在输血前及输血后8h内均测定凝血功能,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定为对照组,实验组为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者.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检测结果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延长,实验组临床出血情况较对照组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检测凝血功能,补充血浆,改善患者的凝血状况,降低发生再次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冷沉淀输注在大量失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失血量超过3 000 ml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输注晶体液、血浆、悬浮红细胞;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输冷沉淀,并在24 h内检测凝血四项,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改善情况及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结果观察组输注冷沉淀后PT、APTT、TT较输注前缩短,FIB较输注前增加,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早期输注冷沉淀在大量失血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能较好的降低其他血制品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52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均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的输血方案。A组:每1U悬浮红细胞匹配100 mL血浆,比例1∶1;B组:悬浮红细胞∶血浆=1.5∶1;C组:悬浮红细胞∶血浆=2∶1。所有患者均输注>8U的红细胞。观察并比较三组输血前、输血24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患者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Plt)]。结果:经大量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TT、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应用不同输血方案后,A组、B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9.
马小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15-1216
目的探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依据输血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8比例输注,B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3比例输注,C组接受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输注。比较3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与产前比较,输血后A组、B组FIB水平均降低,TT、APTT、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TT、APTT、PT较产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和B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B组FIB水平高于A组,TT、APTT、PT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适用于产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前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54例肝脾破裂出血等突发性腹腔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7例,A组输入自体血,B组输入异体血,分别检测血液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r)。结果①未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前,两组患者的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②回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后,A,B两组患者的RBC、Hct有一定增高(P〈0.05),PT、APTT、TT进一步延长,PLT和FIB进一步降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的效果相似,两者均能提高RBC和Hct,回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角述兰  陈晴莎  杜斌 《当代医学》2010,16(15):29-30
目的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the fibrinogen,FIB)和血小板(the platelet,PLT)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者25例,在24h内输血量〉3500ml,监测输血前和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溶解,应及时动态监测并解决相应问题,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月战  周铃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780-378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凝血功能及血白细胞(WB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入急诊ICU的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WBC的水平。结果治疗组APT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TT、FIB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有早期凝血功能异常,WBC升高提示机体存在应激反应,需要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并予以动态观察,临床指导意义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爱萍 《四川医学》2009,30(9):1463-146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采用法国思达高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采用法国血细胞分析仪ABX PENTR120检测。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PT、APTT、TI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逐渐降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龙伟  彭华保 《当代医学》2011,17(21):13-14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危重组28例,非危重组32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统计分析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PLT低于非危重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危重组FIB、AT-Ⅲ和PC降低,APTT、PT、TT和D-D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激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危重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凝血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淋组58例和急非淋组42例.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63例和非出血组37例,检测各组及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TT、FIB、TT)和PLT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淋组PT、APTT、FIB、TT和PLT分别为(14.77±1.91)S、(41.82±9.06)S、(16.78+1.92)S、(3.38+1.74)g/L、50.00±109/L,与对照组比较,APT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3、0.027、0.007,〈0.05);急非淋组分别为(17.48±3.12)S、(44.34±9.90)s、(17.37±3.62)S、(2.33±1.30)g,L,19.00±109/L,与对照组比较,Pr、APl旧、TT、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淋组与急非淋组相比,P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坍、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与TT差异无显著性(P=0.528、0.263)。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数能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分型和出血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