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对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32例和对照就诊者(对照组)30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采用酶学比色法检测胆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lucuronidase,βG)含量。结果 利用比较平均循环数值(Ct) 法测定胆汁及胆石中Hp DNA 的表达水平, 观察组胆汁Hp DNA Ct 值为16.78 ± 9.28 ,对照组Ct 值3.75 ± 7.71 ,两组之间比较Hp D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分组两两比较胆红素结石组(16例),胆固醇结石组(5例),混合性结石组(11例)间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外源性β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内源性βG升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石中存在Hp表达,但Hp表达与结石类型无明显相关。Hp可能通过内源性βG途径参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的方法检测胆汁及肝内胆管黏膜组织中的Hp-DNA,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胆汁中的Hp感染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9例为实验组,胰头癌及肝血管瘤1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39患者胆汁Hp—DNA PCR阳性26例(66.67%),胆管黏膜组织21例中PCR阳性11例(52.38%)。其中胆汁及胆管黏膜均阳性者9例。26例胆汁Hp-DNA阳性患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检出17例(65.38%),细胞空泡毒素(Vac A)检出14例(53.85%)。尿素酶(Ure B)及尿素酶(Ure A)分别为19例(73.08%)和12例(46.15%)。同时检出Hp Vac A相关亚单位37ku、35ku糖蛋白。而对照组胆汁中Hp-DNA仅1例阳性,对照组及Hp-DNA阴性患者胆汁未检出Hp感染相关蛋白。结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多种Hp感染相关蛋白,并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Siglec-1(CD169)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35例肝炎后肝硬化对照者外周血CD14CD169双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生化常规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外周血CD14CD169双阳性率为(13.0±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2)%,及肝炎后肝硬化对照组(4.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Siglec-1表达与GGT(r=0.44,P〈0.01)和ALP水平(r=0.33,P〈0.05)密切相关。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表面siglec-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说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已经发生巨噬细胞化,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术后放置“T”型引流管患者口服胆汁的效果。方法将106例胆总管结石术后“T”型引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后采用每天给患者口服胆汁300ml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显著提高(P〈0.05),食欲不振、腹胀症状显著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结论置“T”管术后患者口服胆汁,有利于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减轻腹胀,提高食欲,促进排泄,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李彬 《中外医疗》2012,31(18):19-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术前支持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6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作为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例(3.33%)发生胆漏,术后行B超检查未发生胆管残余结石,住院时间为(7.5±2.0)d,住院费用为(0.88±0.25)万元,无一例进行二次手术,而对照组患者3例(5.00%)术后发生并发症,术后行B超检查时,发现3例有残余结石,2例胆总管占位性病变。1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需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8.33%,住院时间为(10.5±3.1)d,住院费用为(1.12±0.25)万元。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微创安全,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许志广 《当代医学》2014,(11):64-65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张家界市慈利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2组(n=90),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腹术,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31.4±4.5) min稍长于对照组(125.7±3.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分别为(29.6±4.7)mL、(2400±300)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8)mL、(4000±600)mL(P<0.05);研究组患者胃肠道恢复、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4)h、(5.3±2.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7.6±7.9)h、(14.7±7.4)d(P<0.05);研究组发生胆漏、感染、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已经逐步替代了临床常规开腹术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可行性高、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寻找Hp在胆道中存在的证据,同时对胆道中HpDNA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参照文献对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胆石进行Hp培养,并以Ure A和cagA作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样本检测均为阴性结果,培养无Hp生长,使用PCR方法未检测到Hp DNA及Hp CagA抗体.结论:(1)运用PCR方法在胆汁和胆石中检测HpDNA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2)Hp可能经Oddi's括约肌逆行的进入胆道但与胆囊结石并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志东 《微创医学》2009,4(5):474-476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65例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三镜联合微创术在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量、住院天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胆道狭窄或胆总管复发结石等异常。结论与传统腹腔镜术相比,三镜联合微创术治疗胆囊结合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符合生理、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钟世洪 《当代医学》2016,(18):62-63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应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进行治疗,经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术后、术中的的有关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7.3±5.8)min,术中出血量为(45.2±9.1)mL,术后引流量为(52.2±23.8)mL,术后补液量为(11.7±3.2)L,术前排气时间为(21.4±6.5)h,住院时间为(9.3±1.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5 d后2组患者的各项血生化指标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总管结石应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是一期缝合缝合术安全性能高且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黄文峰 《当代医学》2014,(14):32-33
目的:探究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胆总管探查术的术式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总管探查术,对照组采用开腹总管探查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6.4±52.6)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05.8±95.4)mL;手术时间分别为(108.5±41.3)min以及(112.6±51.6)min,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流质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术中出血量小、术中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LBEPS)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9月~2012年2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与对照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各3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98.95±11.52)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1.92±0.12)d],引流时间短[(2.43±0.19)d]、术后住院时间短[(7.8±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28.1%)(P〈0.05)。治疗组胆管压力术后第1天较术中升高[(14.89±2.57)mm Hg比(12.15±3.68)mm Hg](P〈0.05),而术后第3、5天胆管压力逐渐降低,术后第5天胆管压力降低至最低[(11.73±1.95)mm Hg];对照组术后第1天胆管压力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胆管压力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与术后第1天比较,对照组的胆管压力术后第5天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1.03)mm Hg比(11.07±2.69)mm Hg](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及吉林省前卫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C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D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记录并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记录各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组住院时间[(4.3±1.2)、(8.4±3.1)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6±0.5)、(2.5±0.8)d1均明显短于C组[(12.8±3.5)、(3.7±1.1)d】和D组[(13.0±2.7)、(3.9±1.4)d1,而A组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手术时间[(160.5±65.8)、(162.4±63.5)min]长于C、D组[](106.3_±42.7)、(110.6±40.3)rainl,术中出血量少于C、D组f(180.6±34.7)、(176.4±35.9)m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C与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胆漏发生率[10.0%(3/30)]高于A组【3.3%(1/30)】,D组胆漏发生率【13.3%(4/30)]高于C组【3.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其中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还可避免T管引流引发的并发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老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选择罹患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56例,其中28例前瞻性地应用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治疗,另28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切开加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胆总管结石数目、手术总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③结果两组患者在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和胆总管结石数目方面无明显差异;ERCP+EST+LC组较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明显加快(P〈0.011),术后并发症明显少(P〈0.01),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住院费用有明显增加(P〈0.01)。④结论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高龄患者,分别行OCHTD术48例(对照组)和LCBDE术50例(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镇痛例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治疗高龄CBDs中LCBDE的疗效更为优越,更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胆囊管胆道探查术(胆囊管组,26例)、胆管切开胆道探查并胆总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65例)和胆管切开胆道探查并胆总管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5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F=36.789,P〈0.01)、术中出血量(F=13.467,P〈0.01)、胃肠功能恢复时间(F=29.615,P〈0.01)、住院天数(F=39.610,P〈0.01)有显著差异;一期缝合组的手术时间(t=5.76,P〈0.01)、术中出血量(t=4.71,P〈0.01)、胃肠功能恢复时间(t=6.78,P〈0.01)、住院天数(t=9.94,P〈0.01)均小于T管引流组:住院费用高于T管引流组(t=15.78,P〈0.01)。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后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抗原与胃癌和非胃癌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方法将20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按肿瘤部位分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各组患者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分析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与胃癌和其他各组的关系。结果胃癌组74例,年龄(57.3±11.6)岁;结肠癌组30例,年龄(59.5±12.7)岁;食管癌组35例,年龄(55±9)岁;直肠癌组30例,年龄(57.8±12.3)岁;肝癌组35例,年龄(54.7±11.16)岁和健康对照组80例,年龄f55.4±12.4)岁;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率胃癌组(43.2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25%)、结肠癌组(16.61%)、食管癌组(2.86%)、直肠癌组(10%)、肝癌组(5.71%)。结论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胶体金法检查Hp抗原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7.
双镜联合治疗老年结石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老年结石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罹患结石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老年患者90例,其中47例前瞻性地应用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治疗。另43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切开加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胆总管结石数目、手术总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在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最大径和胆总管结石数目方面无明显差异;ERCP/EST+LC组较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明显加快(P〈0.01),术后并发症少(P〈0.01),住院总天数明显缩短(P〈0.01),而住院费用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结石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具有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手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福智 《中外医疗》2014,(25):48-49
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胆总管结石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总管探查且行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3±1.6)d、术中出血量(24.7±4.6)mL及血清TNF-α水平(9.3±6.7)pg·m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15.4±1.4)d、术中出血量(53.5±6.1)mL及血清TNF-α水平(20.7±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胆漏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术后血清TNF-α的水平,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黄希 《中国现代医生》2014,(14):138-14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酸突破(NAB)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活检胃窦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及14C呼气试验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测,对监测确诊为Hp阳性的90例GERSD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进行根除Hp治疗,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诊断问卷评分(RDQ)、NAB发生率以及夜间22 h至次日8 h内pH<4.0占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酸突破的发生率为62.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RD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RDQ评分为(12.43±3.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1±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p感染与NAB呈正相关(r=0.812,P<0.05)。结论 Hp感染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NAB的发生,且Hp感染对GER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骆国才  张天辉  张庆 《海南医学》2014,25(6):813-815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法将确诊的8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7d疗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Hp根除率、溃疡愈合时间、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平均愈合和Hp根治时间分别为(4.35±1.25)周和(8.86±2.24)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分别为92.85%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四种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24±7.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0±7.71)分(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