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4例药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药疹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1.3%)、解热镇痛类药物(27.9%)、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疒间药(19.2%)。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结论滥用药物是药疹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原因,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致敏药物时应警惕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46-548
目的:探讨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致敏药物。方法:对2011年10月~2018年12月于弋矶山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44例药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药疹住院患者中,多形红斑型(39.2%);发疹型(23.3%);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14.5%);荨麻疹型(4.9%);紫癜型(2.3%);固定型(0.3%);重症多形红斑型(7.6%);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5.8%);剥脱性皮炎型(1.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0.9%)。抗生素占致敏药物第1位(38.1%),其余为中草药类(13.4%)、抗痛风药(13.1%)、抗癫痫类(5.2%)、解热镇痛类(4.4%)、磺胺类(1.5%)、其他类(3.5%)、不详(20.9%)。结论:该区域以多形红斑型药疹最多见;非重症中,抗生素和中草药是两类最主要的致敏药物;重症中,别嘌醇是主要的致敏药物;有黏膜受累者往往提示病情加重,肝肾等内脏系统受累;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2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观察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可以确定致敏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药,其次为抗生素;11例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良好,1例患者加用免疫球蛋白,12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重症药疹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应用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疹的临床特点,分析常见致敏药物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经皮肤科诊治的85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明确者78(91.8%)例。抗生素类40例,解热镇痛类6例;中药11例;血塞通5例。药疹类型:多见的是麻疹样/猩红热样型34例,荨麻疹型18例,湿疹样型12例。结论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中药、血塞通。药疹类型以麻疹样/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最常见。为避免药疹的发生,首先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一旦确诊为药疹,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6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致敏药物、潜伏期、糖皮质激素用量,并发症等。结果单种致病药物中以抗癫痫类药物(卡马西平)及抗痛风药物(别嘌呤醇)居首位,而致病药物种类仍以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为首位。结论预后与药疹类型、治疗措施有很大关系,治疗上除及时停用一切致敏药物外,要特别重视及早采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6.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药疹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物反应。方法:全部门诊及住院部病人,进行皮疹类型及药物类型分类、统计。结果:242例患者的药疹类型分为7种,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108例,荨麻疹型71例,多形性红斑型19例,固定性药疹型23例,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型6例,紫癜型8例。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占第1位,以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最常见;解热镇痛类占第2位;中药占第3位。结论:青霉素及头孢类制剂品种增多和临床滥用抗生素是抗生素类药疹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磺胺类及解热镇痛类等传统药物应用减少和临床对其不良反应较为重视,使其引起药疹比例下降,也使临床严重药疹比例下降。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2004年1月2006年6月,门诊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型。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的药疹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8.7%,中成药类占26.9%,多种药物合用致敏占19.9%,解热镇痛类占3.8%,生物制品和精神神经类各占2.1%,原因不明占6.5%。主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占69.4%、荨麻疹型占18.8%、固定型占7.0%。引起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荨麻疹型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均为抗生素类,分别占34.9%和45.7%,其次是中成药,分别占27.9%和34.3%。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主要由抗生素引起,也可以由中药引起。结论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和中成药。由中药引起的药疹比例大幅度增加,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或会诊的127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69例(54.33%),解热镇痛药15例(11.81%),中成药10例,抗癫痫药8例(6.30%),抗痛风药6例等;主要药疹类型为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55例(43.31%)、荨麻疹型药疹30例(23.62%)、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12.60%)、固定型药疹8例(6.30%)等。结论: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是主要诱发药疹的药物,药疹类型以麻疹型/猩红热型药疹为主。  相似文献   

10.
毕连红 《当代医学》2010,16(32):24-2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9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药为首位。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儿童给药引起药疹的问题,糖皮质激素仍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王钢军 《吉林医学》2013,34(23):4723-4724
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8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中抗生素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品排第3位。重症药疹中以重症多形红斑型最常见。死亡2例,死因主要为感染和脏器衰竭。结论:重症药疹患者应尽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并联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加强支持疗法,这是稳定病情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重症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症病种之一,类型有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三种[1]。由于其发病急、来势凶猛、并发症多,因此病死率也相对较高。临床上除早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措施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早期康复,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导致重症药疹发生的药物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中药类等。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1例重症药  相似文献   

13.
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诊的临床特点及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对158例药疹的致敏药物、药疹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常见的致敏药物依次为主要是抗生素类(55.7%)、解热镇痛类(14.5%)、中药制剂(11.4%)及生物制品(8.2%)等,引起重症药疹者,主要以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及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为最常见.结论提示近年来引起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在诊治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致敏药物,以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5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0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8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7例;死亡4例。在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其他依次为别嘌呤醇、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及其他类药物。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到正规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以及内脏受累的程度有关。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首选,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快速控制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李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4,(15):118-120
目的 探讨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8月收治的23例重症药疹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重症药疹的主要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同时根据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将患者分组,总结不同发病类型及致敏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15例(65.21%),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致敏9例(39.14%)为发病最高类型及致敏药物。不同发病类型及不同致敏药物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接受治疗时间、内脏受累程度、血常规白细胞、空腹血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重症药疹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为主,且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要致敏药物,年龄、接受治疗时间、内脏受累程度、血常规白细胞、空腹血糖、白蛋白、AST、ALT均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83例药疹住院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药疹病人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皮肤科1990-1999年间83例药疹住院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疹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的12.6%。重症药疹5例,占6.0%;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及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主要是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结论 药疹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健康的皮肤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新药的广泛应用和患者存在着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药疹患者会日渐增多,而且过敏药也渐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对202例发生药物性皮炎的住院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共有近20种类致敏药物,排在前4住的分别为抗生素42.6%、解热镇痛类24.3%、血清制品4.5%、喹诺酮类3.5%。而磺胺类仅占约1%。药疹的表现最多发者为麻疹样发疹型、荨麻疹型、猩红热样发疹型。轻型药疹190例,重症药疹12例。结果表明,本组观察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排序已发生变化,头孢菌素类药及“抗感冒药”已成为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8.
梁光 《吉林医学》2015,(4):618-619
目的:探讨58例重症药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8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可疑致敏药物,治疗后药物起效时间、皮损控制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抗微生物类有23例(39.7%),生物制品类15例(25.9%),解热镇痛类12例(20.7%),抗痛风类5例(8.67%),抗癫痫类1例(1.7%),同时用过多种药物2例(3.4%);30例患者应用了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糖皮质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例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75.0%。结论:抗微生物类是重症药疹患者的主要致敏药物,提示临床医生和药师用药的安全性。同时,治疗时尽早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对重症药疹的缓解和愈合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黄伟涛  许曼红 《吉林医学》2008,29(11):906-90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皮肤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因药疹到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9例患者中有196例可明确为1种致敏药物,占67.8%(196/289)。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71例,占36.2%(71/196),其中阿莫西林45例,安西林21例,苄星青霉素G5例。磺胺类引起的药疹共有36例,占18.4%(36/196)。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56例,占28.6%(56/196),其中扑热息痛24例,吲哚美辛26例。青霉素类及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8.5%(6/71)及8.9%(5/56)。巴比妥类引起的药疹共13例,占6.6%(13/196),其中重症药疹占38.5%(5/13)。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及磺胺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以及巴比妥类。  相似文献   

20.
药疹3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吕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27-1828
对致敏药物明确的386例药疹患者进行分析。男:女=1.2:1,年龄以21岁~60岁最多。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皮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固定型药疹和荨麻疹型最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类药疹呈逐年上升趋势,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