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10 mg/d或40 mg/d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 mg/d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40 mg/d组(60例).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40 mg/d组下肢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软斑及混合斑数量减少,下肢动脉IMT及hs-CRP减少,与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C、LDL-C、ApoB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下肢动脉IMT、缩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mg/d或40mg/d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d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40mg/d组(30例).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栽脂蛋白(Apo)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40mg/d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软斑混合斑数量减少,颈动脉IMT及hs-CRP减少,与阿托伐汀10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C、LDL-C、ApoB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颈动脉IMT、缩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 年10 月-2011 年10 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 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4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常规组(40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 C-反应蛋白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治疗组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良好的降C-反应蛋白作用,同时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医学杂志》2019,(21)
目的阿托伐他汀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药物,然而其效果发挥多具有剂量依赖性。本研究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颈动脉斑块状态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01-01-2018-01-02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梗死特征等因素组间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组,其中常规组46例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强化组47例给予40mg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比治疗3个月末两组血脂、血液黏度、颈动脉斑块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末,强化组和常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64±0.36)和(1.81±0.53)mmol/L,t=1.813,P=0.03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42±0.28)和(1.22±0.27)mmol/L,t=3.505,P0.001;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24±0.41)和(3.47±0.69)mmol/L,t=1.959,P=0.027;血液黏度分别为(1.07±0.04)和(1.25±0.06)mPa/s,t=17.057,P0.001。强化组和常规组斑块面积分别为(0.41±0.17)和(0.58±0.21)cm2,t=4.295,P0.001;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2.24±0.68)和(3.07±0.61)mm,t=6.192,P0.001;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21±0.29)和(1.47±0.33)mm,t=4.038,P0.001;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7.94±0.61)和(9.82±1.51)分,t=7.903,P0.001。强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常规组为1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2,P=0.39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40mg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降脂治疗可改善其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度,稳定并一定程度上逆转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及观察组(n=54).两组患者用药前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7.
刘锦焕郑炳雄赖春汉邓文浩云宝翁杏银 《智慧健康》2022,(28):121-124
目的 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IMT和斑块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和炎症指标,还能抑制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期间诊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与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脑心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IMT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脑心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情况,减小IMT及斑块面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临床医学工程》2019,(6):823-82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能、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IL-6、 MMP-9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为(4.06±2.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2±2.11)分(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0%(P <0.05)。结论 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优于10 mg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复发率,缩小斑块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强化降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60mg/d,常规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mg/d。用药9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1例(87.5%)完成了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较治疗前IMT(1.62±0.21)和斑块面积(21.61±0.31)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IMT(1.59±0.34)和斑块面积(21.94±0.51)进行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高于对照组的9.1%,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占10.6%。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有效,可以延缓或者逆转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择ACI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mgQn)及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Qn),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测量患者血浆Lp-PLA2及血脂水平。另选择4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不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 ACI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t=17.72,P〈0.01);Lp-PLA2与TC、LDL-C正相关;常规治疗组及大剂量组TC、LDL-C、Lp-PLA2均下降,且大剂量组LDL-C及Lp-PLA2下降较常规剂量组更明显(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40mg/d)较常规剂量(20mg/d)更能够降低血脂及血浆Lp-PLA2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4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本院接诊的68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68例病患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加以使用阿托伐他汀,各34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较之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病患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行冠脉造影或冠脉双源CT检查符合1支或多支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达到50-70%,入选48例患者,根据是否规律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使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0mmol/L以下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1年-1年半后再次复查冠脉造影或冠脉双源CT,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变化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退率和斑块无进展率明显增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回退,管腔扩大,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洪波杨军孙树乾褚爱萍 《慢性病学杂志》2018,(11):1484-148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炎症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2例。A组给予1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B组给予2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C组给予10 mg/d的瑞舒伐他汀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三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记录患者的高、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数,观察并比较三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三组患者神经功能。记录患者转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TC、TG及LDL-C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HDL-C无显著性改变(P>0.05);B组TC水平显著性低于A组,C组TC、TG和LDL-C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hs-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和C组IMT分别为(1.67±0.45)、(1.52±0.71) mm,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回声斑块显著性降低,C组混合回声斑块显著性降低。治疗后,三组NIHSS和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及C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性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改善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且20 mg/d阿托伐他汀和10 mg/d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10 mg/d的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涞源县医院治疗的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以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且安全性高,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组内样本量设置为43.对照组患者在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