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另一组采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取石,对比观察两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5%和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分别为21.66%和1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会至少暂时或部分地减少括约肌的功能,因此有可能发生胰胆管和十二指肠胆管的反流。本研究拟评价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后胰胆管和十二指肠胆管的反流。方法:1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前及术后7d至5年之间,行ERCP时取管内胆汁行淀粉酶及细菌培养。为了进行比较与对照,对12例胆囊内胆固醇息肉患者及6例胰腺胆管连接异常而不能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的患者的胆总管内胆汁进行取样。结果:与胆囊息肉患者相比,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前胆总管结石患者胆管内胆汁的淀粉酶浓度显著较高(Bonferroni校…  相似文献   

3.
彭洋  何长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04-1306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本院120例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采用的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所有的结石都小于15mm,并且都经过了ERCP证实。患者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20例患者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成功100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12例,乳头旁瘘直接网篮取石28例,取净结石共60例,有8例患者因结石过大等原因改为择期剖腹手术或中转急诊手术。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适宜在临床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单深良  梁华钦  欧希 《医学综述》2012,18(17):2863-2866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仍不能为广大胆管内镜医师所公认。EPBD与EST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保留十二指肠乳头的功能。但是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由于胆管开口相对较小,EPBD常需反复的机械碎石,另外EP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EST高。现对EPBD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张中平  叶小锋  丁红英 《中外医疗》2011,30(26):95-95,9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1次取石成功75例患者,1次取石成功率为93.8%。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肯定,可以保留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且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方宇韬  沈红璋  张筱凤 《浙江医学》2021,43(21):2308-2310,2315
目的分析比较单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41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PBD组(118例)和EST+EPBD组(293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包括胆道情况、术中取石情况,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胰腺炎、出血(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感染、术后穿孔、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一次净石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PBD组机械碎石率明显高于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患者总出血、术中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P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但联合EST会增加术后出血的发生率,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可能优于EST+EPBD。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使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日趋广泛 ,我们应用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38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1一般资料1997年10月至2002年6月间共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464例 ,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96例 ,38例作了乳头球囊扩张治疗,期间未进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男性21例 ,女性17例 ,年龄21~79岁 ,平均 (52.8±6.9)岁。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3例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结石14例 ,胆管术后复发性结石13例 ,伴有胆囊结石8例。1.2治疗器械及方法使用OlympusTJF30型十二指肠镜 ,球囊扩张导管采用MicrovasiveBost…  相似文献   

8.
陈波  罗玉政  洪明 《重庆医学》2008,37(15):1661-1662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 方法对本院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63例中,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46例,内镜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4例,乳头旁瘘直接网篮取石3例,取净结石共53例,成功率为84.1%,10例因结石过大等原因改为择期剖腹手术或中转急诊手术.3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均于内镜取胆总管结石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部成功.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胆管炎1例,结石嵌顿1例,活动性出血2例.63例均治愈,平均住院9d.随访所有病例均无胆总管残留结石存在.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9.
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微创治疗尤其是十二指肠镜下取石已逐渐成为第一选择。以往肝外胆管结石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以及胆管支架放置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上述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对于一些复杂性肝外胆管结石,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治疗一般及复杂性肝外胆管结石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胆总管结石(直径8~15mm)患者68例,先行经内镜EST,然后行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再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观察结石取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其中结石一次性取净63例(92.6%),二次取石成功5例。术后发生切口出血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2例。结论 EST联合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在8~15mm的胆总管结石具有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对82例各种类型胆管结石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根据乳头的形态、位置及结石大小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球囊取石,术后部分患者行ERBD治疗。结果:EST一次性取石成功71例,2次取石成功6例,EPBD后取石成功5例;EST术后发生中等量消化道出血3例,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2例,网篮和结石同时嵌顿转外科手术1例,并发症发生率8.54%。结论:内镜是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术后胆总管残留或复发结石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对162所拟诊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10例直径〈1.0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138例直径1.0~1.5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14例直径〉1.5cm的结石行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结果 12例(7.4%)胆管造影未见结石,内镜检查阴性。余150例中,142例取得成功。成功率为94.7%,并发症发生率为4.93%(5/162),其中急性胆管患者1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当首选。对ERCP无法明确的胆总管结石,不主张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内镜下的胆管探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ERCP治疗在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处理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中段狭窄、术后胆瘘患者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或鼻胆管引流.结果 201例ERC...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34~68岁。分别患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或胆总管残余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疾病而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治疗。患者均为术后2~4d出血,出血量<1000ml8例,>1000ml...  相似文献   

16.
杨文颖  李千迅  闫红岩  郭玉琳 《吉林医学》2009,30(13):1225-1226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方法:对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20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者199例,成功率为96.1%;取石成功190例,成功率为95.5%。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者10例,高淀粉酶血症者35例,少量出血者15例,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和研究目的:理论上认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对于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优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这是由于EPBD并不切开胆管括约肌。虽然有人尝试研究EPBD和EST对于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但是仍未取得共识。本试验采用了一个与以前报道不同的方法阐明EPBD和EST对于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患者和方法:200例符合标准的胆管结石患者被随机分为EPBD(n=104)和EST(n=96)两组。采用测定胆总管(CBD)胰酶活性的方法评估Oddi括约肌功能。分别在EPBD或EST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收集纯胆汁。除了EPBD和EST之外,我们还…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西方诊治指南中仍被视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但在亚洲,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已被内镜医师普遍应用,并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规方法。近年来,内镜下大气囊乳头扩张(EPLBD)与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ESLBD)也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单独EPLBD与ESLBD具有同样的取石效果,但均是不能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方法。定期随访对早期发现和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已成为胆总管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临床应用上的普及,其不足之处也逐渐呈现,特别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但是该方法是否能成为理想的胆总管治疗方式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已验证。本文拟对ERCP在胆总管结石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sEST+EPBD在胆总管治疗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楠  邹波  徐成新 《四川医学》2009,30(6):858-860
目的探讨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2002年1月-2008年4月)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34例,LC术后胆漏行鼻胆管引流(ENBD)13例,胆管狭窄行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4例。结果34例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切开及气囊扩张术取石,其中有2例经2次操作取净结石。13例胆漏患者经鼻胆管引流6-11d后,胆漏均闭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胆管狭窄患者经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治愈。结论ERCP在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并发症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及胆管狭窄的有效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