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重复多次给药毒性研究的三种剂量对马兜铃酸I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I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安全性评价和毒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分别灌胃给予大鼠马兜铃酸I30、15、5 mg·kg-1,每天1次,连续14 d,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用DAS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4.29±3.98)、(41.67±21.96)、(144.83±50.43)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10±0.6)、(0.08±0.00)、(0.08±0.00)h,峰浓度(Cmax)分别为(3.02±1.72)、(2.39±2.00)、(1.47±0.78)mg·L-1,曲线下面积AUC(0-24)分别为(8.47±3.08)、(9.36±2.31)、(7.49±0.46)nag·L-1·h.AUC及Cmax与剂量均不呈比例,且三种剂量的半衰期相差较远.结论 马兜铃酸I能迅速吸入血,随后浓度逐渐降低,于24 h后仅存微量.在毒性剂量下,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马兜铃酸-Ⅰ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从毒代动力学的角度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的肾毒性机制.方法将中药广防已提取物(含AA-Ⅰ 80.5%)以125、62.5、15.2 mg/kg的剂量单次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按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胆汁、尿、粪便及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法,测定样品中AA-Ⅰ及其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1(AL-Ⅰ)的浓度.同时监测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毒性剂量下的AA-Ⅰ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大、中剂量组的主要代谢参数如下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3和0.45 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6.10和6.54 h,清除率(CL)分别为3.02和1.41 ml/(min·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10和35.22μg/(ml·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0.62和1.35 h.AA-Ⅰ及AL-Ⅰ的组织分布范围较广,且蓄积程度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大鼠给药后血清Cr、BUN明显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包氏囊内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坏死、消失.结论毒性剂量下的广防已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AA-Ⅰ及AL-Ⅰ的组织分布较广泛,其蓄积具有特异性.大鼠肾损害的程度与肾脏中AL-Ⅰ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重复多次给药毒性研究的三种剂量对马兜铃酸I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I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安全性评价和毒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分别灌胃给予大鼠马兜铃酸I 30、15、5mg·kg^-1,每天1次,连续14d,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用DAS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4.29±3.98)、(41.67±21.96)、(144.83±50.43)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10±0.06)、(0.08±0.00)、(0.08±0.00)h,峰浓度(Cmax)分别为(3.02±1.72)、(2.39±2.00)、(1.47±0.78)mg·L^-1,曲线下面积AUC(0-24)分别为(8.47±3.08)、(9.36±2.31)、(7.49±0.46)mg·L^-1·h。AUC及Cmax与剂量均不呈比例,且三种剂量的半衰期相差较远。结论马兜铃酸I能迅速吸收入血,随后浓度逐渐降低,于24h后仅存微量。在毒性剂量下,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毒代动力学的角度探讨马兜铃酸-I(AA-I)的肾毒性机制。方法:将中药广防己提取物(含AA-I80.5%)以125、62.5、15.2mg/kg的剂量单次给予雄性Wistar大鼠灌胃,按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浆、胆汁、尿、粪便及组织样品,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法,测定样品中AA-I及其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1(AL-I)的浓度。同时监测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毒性剂量下的AA-I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大、中剂量组的主要代谢参数如下: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3和0.45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6.10和6.54h,清除率(CL)分别为3.02和1.41ml/(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10和35.22μg/(ml·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0.62和1.35h。AA-I及AL-I的组织分布范围较广,且蓄积程度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大鼠给药后血清Cr、BUN明显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包氏囊内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坏死、消失。结论:毒性剂量下的广防己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开放模型,AA-I及AL-I的组织分布较广泛,其蓄积具有特异性。大鼠肾损害的程度与肾脏中AL-I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马兜铃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马兜铃酸系马兜铃属(Aristolochia)植物的有效成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试用已有文献报告。我所植化室从广西马兜铃植物中分离出马兜铃酸,其结构式如图1 本文报道应用薄层层离及紫外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大黄酸为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新型药物,是大黄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单体之一。在本研究中通过获得Beagle犬经口给予大黄酸后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信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HPLC-荧光分析方法,采用与长期毒性试验相同的剂量设置(35、111和350mg/kg)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每组6只动物,雌雄各半,在给药第一天、连续给药26周(第182天)和连续给药39周(第273天)时进行毒代动力学试验,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大黄酸浓度,统计矩方法估算大黄酸在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犬方法学验证该分析方法可靠,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犬经口给35、111和350mg/kg大黄酸第1天时,Cmax分别为(19.48±2.36)、(45.11±13.26)和(77.89±2.48)mg/L,AUC分别为(105.1±9.561)、(227.5±44.2)和(506.6±133.3)mg/(L.h)。给药26周时,Cmax分别为(23.96±3.36)、(50.85±3.31)和(80.98±3.58)mg/L,AUC分别为(128.1±32.0)、(270.8±27.4)和(591.4±24.2)mg/(L.h)。给药39周时,Cmax分别为(30.64±5.084)、(53.30±6.31)和(84.52±4.41)mg/L,AUC分别为(141.4±26.1)、(241.1±29.9)和(600.6±97.5)mg/(L.h)。结论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大黄酸在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各剂量间AUC及Cmax的比例均接近1∶2∶4。对于同一剂量,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后的AUC和Cmax没有显著性改变。说明大黄酸在犬体内蓄积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考察马兜铃酸I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木通马兜铃根和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均呈上升趋势,6月中旬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达到顶峰后呈现下降趋势,而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至7月下旬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达到峰值,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趋于平稳;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木通马兜铃茎、果实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变化处于平稳趋势。结论木通马兜铃中马兜铃酸Ⅰ的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效性,为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生合成途径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反相HPLC法测定马兜铃及其蜜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相HPLC法测定马兜铃及其蜜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沈君,董黎,祁明馥沈阳市药品检验所沈阳110001尹萍,王风秋辽宁省卫生职工医学院沈阳110005马兜铃系马兜铃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artaBge.)和马兜铃(A.debi...  相似文献   

1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维胺酸在在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生物利用度及蛋白结合率等药代动力学特性,RⅡ30mg.kg^-1iv,血清中药物浓度经两次加权的二室模型拟合,T1/2β为20.71h,CLs为0.34L.kg^-1,Vc为0.99L.kg^-1RⅡ100及200mg.kg^-1po,经一室开放模型拟合,T1/2ke分别11.92及13.01,CLs为0.87及0.77L.kg^-1PO.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新藤黄酸浓度的HPLC方法,并用于新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藤黄酸为内标,建立大鼠血浆中新藤黄酸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该方法测定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2、4 mg.kg-1新藤黄酸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新藤黄酸的浓度,对其血药浓度-时间采用BABP 3.0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新藤黄酸在0.07~18.0 mg.L-1浓度范围,其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下限为0.07 mg.L-1,提取回收率分别为大于70%,其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新藤黄酸以1、2和4 mg.kg-1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43.61±0.61)、(46.07±2.11)和(46.73±1.14)min,AUC0-t分别为(158.52±6.27)、(211.13±9.33)和(361.37±14.97)min.mg.L-1。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样品前处理简便、操作简便、能满足新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羟苯磺酸钙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还可抑制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的毛细血管高渗。临床上羟苯磺酸钙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还可用于血栓性疾病以及心脏疾病。羟苯磺酸钙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羟苯磺酸钙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过程,用DAS 2.0软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HPLC法测定头孢硫脒在家犬体内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体内头孢硫脒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静脉注射头孢硫脒不同剂量(31.5、63.0、126.0mg·kg-1)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RT-HPLC法测定犬静脉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头孢硫脒的浓度。C18反相色谱柱(Hypersil,250mm×4.0mm,5μm),流动相为乙睛∶磷酸盐缓冲液(80∶20)。结果:测定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2μg·ml-1,线性范围为0.2~50.0μg·ml-1,回收率在93.27%~102.18%。犬静注头孢硫脒后符合开放二房室模型处置特征,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为0.11±0.05,0.13±0.03,0.10±0.03h;T1/2β为1.01±0.29,0.84±0.17,1.08±0.31h;AUC为14.3±1.2,27.3±7.7,74.4±21.2mg·L-1·h。结论:本方法适合头孢硫脒的药动学研究,测定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兜铃酸Ⅰ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马兜铃酸Ⅰ对SD大鼠的肾毒性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马兜铃酸Ⅰ以30,15,5mg/kg,ig,1次/d,连续14 d。结果给药后高剂量组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活动减少、少尿或无尿;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总蛋白质、白蛋白、总胆固醇、K+和Na+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肌酐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尿中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也显著升高,并有胆红素、白细胞和红细胞排出;肾脏脏器系数增大,肾小球出现红细胞堵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较严重,伴有上皮细胞脱落,间质内可见较大面积的淤血、出血。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对SD大鼠的肾脏毒性反应较强,不仅作用于近曲小管,亦能损伤肾小球,其安全剂量小于5 mg/kg。  相似文献   

15.
刘越男  周欣彤  李丹 《中国医药》2012,7(9):1198-1200
毒代动力学是对毒物(或某种化合物)进入血液的几率以及进入体内后产生何种情况的描述,即研究毒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其对机体造成何种毒性影响的一门学科,常依据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方法和原理如房室模型系数和数学运算模式计算多种毒物动力学参数,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姜黄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姜黄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姜黄素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大鼠分别经灌胃ig(200 mg·kg-1)、ip腹腔注射(20 mg·kg-1)、舌下静脉iv(10 mg·kg-1)给予姜黄素后血药浓度变化。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根据腹腔注射、灌胃和静脉给药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和给药剂量,计算腹腔注射和口服姜黄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姜黄素浓度在0.05~6.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定量下限为0.05 mg·L-1;低(0.10 mg·L-1)、中(1.00 mg·L-1)、高(4.00 mg·L-1)3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9.29±5.40)%、(104.21±4.72)%和(99.83±1.97)%;日内RSD分别为4.49%、3.90%和1.72%,日间RSD分别为4.61%、4.27%和2.00%。大鼠经灌胃、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姜黄素后,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59.28±18.12)、(90.79±11.55)和(11.96±2.64)min;AUC(0-∞)分别为(86.36±12.90)、(73.39±8.72)、(104.62±11.89)mg.min.L-1。按剂量折算,姜黄素经腹腔注射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07%,灌胃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结论姜黄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相似,腹腔注射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相似文献   

18.
替加色罗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替加色罗的HPLC测定法,以测定大鼠ig替加色罗后的血药浓度,并对其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 血浆样品加入内标后用乙酸乙酯提取,进行HPLC分析,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60∶8∶32,含0.8%冰醋酸,0.4%三乙胺,v/v),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10nm。大鼠ig5.0、10.0、20.0mg·kg-1替加色罗后,测定其血浆中替加色罗的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替加色罗在2.00ng/ml~80.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替加色罗的最低检测限为1.0ng/ml。大鼠ig5.0、10.0、20.0mg·kg-1替加色罗后,估算的末端相半衰期分别为0.86、1.09、1.08h,3种剂量的半衰期相近,AUC与剂量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在5.0~20.0mg·kg-1剂量范围内,替加色罗在大鼠体内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平均半衰期为1.01h。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HPLC建立大鼠血样中去氢骆驼蓬碱(HM)及衍生物9-丁基-1-甲基-N-(2-羟基)乙基-β-咔啉-3-甲酰胺(编号:H-2-104)的检测方法,考察重复给药的毒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HM低、中、高剂量组和H-2-104低、中、高剂量组(35,70,140 mg·kg-1),每组8只。开展重复给药毒性实验,对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28 d后大鼠体内HM,H-2-104的毒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HM及衍生物H-2-104均能检出,其线性范围均为66.67~500 ng·mL-1,出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及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本测定要求。研究发现给予HM后,大鼠体内Cmax与AUC0-t分别为(301.78±67.24) ng·mL-1和(234.18±98.35) ng·mL-1·h (低浓度),(478.65±99.74) ng·mL-1和(7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维生素 E 烟酸酯的 HPLC 测定方法,进行维生素 E 烟酸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维生素 E 烟酸酯颗粒剂400 mg,取血浆经预处理后采用 HPLC 法测定维生素 E 烟酸酯经时血浓度,固定相为Phenomenex Luna 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85:1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4 nm,DAS 2.0软件计算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维生素 E 烟酸酯在0.025~1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健康志愿者维生素 E 烟酸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_(1/2)=(6.52±2.16)h,T_(max)=(4.40±0.31)h,C_(max)=(0.46±0.08)μg·mL~(-1),AUC_(0-24)=(2.50±0.39)μg·mL~(-1)·h,AUC_(0-∞)=(2.74±0.42)μg·mL~(-1)·h,MRT_(0~24)=(8.35±0.44)h,CL/F=(2.31±0.43)L·h~(-1)·kg~(-1),V/F=(21.46±7.12)L·kg~(-1)。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度、专属性好。维生素E烟酸酯人体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表观分布容积大,体内平均滞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