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mRNA)在宫颈细胞及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及其在不同病变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对3个传代的宫颈细胞系(HiSa、W12、NCx),石蜡包埋的宫颈组织96例、子宫内膜组织75例进行了TNFmRNA写位表达的研究。结果 TNFαmRNA和W12细胞中有阳性表达,NCx细胞未见阳性表达;在宫颈组织中阳性表达见于上皮、间质、血管壁及平滑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见于间质单个核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结果 宫颈尖脱湿疣及宫颈鳞癌来源的上皮为TNF生成细胞之一;TNFmRNA表达强度与细胞增生程度有关;宫颈HPV感染对细胞内TNFmRNA表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在宫颈细胞系表达及其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宫颈细胞系的表达及TNFα对宫颈细胞系的杀伤作用。②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核素原位杂交法 ,检测了 3个传代的宫颈细胞系TNFαmRNA的定位表达 ;同时采用LDH释放细胞毒实验 ,观察TNFα对传代的人宫颈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 ,以及人干扰素 (IFNr)对TNFα产生的细胞毒性的协同作用。③结果 TNFαmRNA在SiHa和W 12细胞中有阳性表达 ,NCx细胞无阳性表达。TNFα对宫颈良、恶性肿瘤细胞均有微弱的细胞毒作用 ,而IFNr与TNFα联用则对宫颈癌来源的细胞系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F=11.2 5 ,P <0 .0 1) ,对来源于正常、良性肿瘤的细胞系则无明显作用 (F =1.15、1.2 3,P >0 .0 5 )。④结论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细胞内TNFα表达有促进作用 ;TNFα对宫颈细胞系具有杀伤作用 ,而且IFNr能促进这种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宫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5例子宫梭形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65例子宫梭形细胞肿瘤原发部位为宫体213例(80.4%)、宫腔6例(2.3%)、宫颈33例(12.4%)、子宫浆膜面13例(4.9%)。组织学类型平滑肌来源239例(90.2%),其中良性平滑肌瘤227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5例、平滑肌肉瘤7例;内膜间质来源20例(7.5%),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3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其他罕见类型6例(2.3%),包括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肿瘤3例、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结论 子宫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平滑肌及内膜间质来源,组织学类型繁多,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应综合肿瘤发生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必要时辅以分子生物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和HEC-1A细胞,4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26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C-1A和Ishikawa细胞均表达CXCR4 mRNA;Ishikawa细胞中SDF-1 mRNA弱表达,而HEC-1A细胞中SDF-1 mRNA未见表达.CXCR4和SDF-1在正常和良性病变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腺体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和93.2%.各种子宫内膜组织中间质细胞CXCR4和SDF-1的表达均显著弱于腺体细胞.在子宫内膜癌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CXCR4和SDF-1的表达均显著弱于正常及良性病变者.在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腺体细胞中CXCR4和SDF-1的表达弱于高分化者.结论:CXCR4和SDF-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子宫内膜组织及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在内膜癌组织中其表达均显著弱于正常及良性病变者.  相似文献   

5.
EGFR、WT-1、CD10和OTR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Wilm's肿瘤基因-1(the Wilm's tumor gene-1,WT-1)、CD10和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s,OTR)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表达情况,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包括35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5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5例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10例子宫平滑肌肉瘤中的EGFB、WT-1、CD10和OTR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GFR、WT-1、CD10和OTR的阳性率分别为67.5%(27/40)、52.5%(21/40)、82.5%(33/40)、和7.25%(3/40).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EGFR、WT-1、CD10和OTR的阳性率分别为80.0%(12/15)、46.7%(7/15)、13.3%(2/15)和100%(15/15).子宫平滑肌肉瘤EGFR、WT-1、CD10和OTR的阳性率分别为70.0%(7/10)、50.0%(5/10)、0(0/10)和100%(10/10).EGFR在2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2例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7例平滑肌肉瘤中表达.2l例低度恶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例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5例平滑肌肉瘤巾表达WT-1,但是在5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中未有表达,7例ESS没有表达CD10,其中4例是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富于细胞平滑肌瘤有2例表达CD10.CD10在ESS、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例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有OTR局灶表达,全部15例富于细胞平滑滑肌瘤都弥散性表达OTR,10例平滑肌肉瘤中有8例高度表达OTR和2例弱表达OTR.结论:EGFR和WT-1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和子宫平滑肌肉瘤均有较高的表达,CD10和OTR在鉴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肿瘤方面特异性较EGFR和WT-1高,可作为鉴别子宫内膜问质肉瘤和子宫平滑肌肿瘤的辅助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APA)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子宫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4例患者发病年龄25~45岁,中位年龄30岁。临床表现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组织学表现为肿瘤上皮成分呈不同程度的增生,并伴有一定的异型性及鳞化灶;间质成分为穿插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肿瘤上皮成分ER、PR均阳性表达;间质成分SMA阳性,desmin部分阳性;上皮及间质细胞VIM均阳性,P53、Ki-67均阴性。结论APA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应与子宫内膜腺癌等恶性肿瘤鉴别,尤其在刮宫标本中。手术治疗为主,具有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潜能特征的APA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黄祥杰  蒙念龙  代爱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02-102,121,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可以伴有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有纤维样分化等。免疫组化:CD10(4/4)、Vim(4/4)、ER(2/4)、ER(1/4)为阳性,inhibin(1/4)为阳性,其他如SMA、CK、Des、S100、LCA、CD117均为阴性。结论ESS是一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具有多样成分分化,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综合分析,需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血管周上皮样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其对内膜细胞上皮间质化过程的影响。方法(1) 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以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量;(2) 采用半定量法分析上述三种组织HSP70蛋白含量;(3) 将HSP70与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后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上皮间质化标志物E-cadherin和α-SM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使用Real-time PCR法测定E-cadherin和α-SMA蛋白mRNA表达变化。结果(1) 内异症患者及非内异症患者分泌期内膜组织内HSP70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均高于增生期内膜组织(P<0.05)。(2) 分泌期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内HSP70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高于非内异症患者(P<0.05)。(3) 子宫内膜细胞与HSP70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HSP70蛋白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上皮间质化,帮助异位内膜细胞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9.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TNF含量 ,原位杂交检测TN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心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一定含量的TNF ,但实验组心肌组织中的TN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对照组心肌组织中没有TNFmRNA表达 ,染色呈阴性 ;实验组心肌组织中的TNFmRNA表达明显 ,染色呈强阳性或极强阳性 ,并将阳性表达的细胞定位于心肌细胞。结论 :TNF是在离体的、缺血心脏中产生的 ;TNF表达主要定位于心肌细胞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 ,心肌细胞是影响心肌功能的TN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葡萄胎发病新基因F10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F10基因mRNA表达。结果F10基因在卵巢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腺癌中阳性表达,不同腺癌之间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宫颈上皮等正常组织、肝癌癌旁组织中F10基因阴性表达。结论葡萄胎差异表达新基因F10不仅与滋养细胞肿瘤密切相关,可能还在某些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癌患者血清IL—10,IL—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level change of serum Interleukin 10 (IL-10), interleukin 12 (IL-12),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 alpha) and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 METHODS: Serum IL-10, IL-12, TNF alpha in 40 patients with PHC, 36 cases with hepatocirrhosis and 33 normal controls were measured with ELISA. RESULTS: The higher serum levels of IL-10, IL-12, TNF alpha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irrhosis than in controls (P < 0.01), although IL-12, TNF alpha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PHC were in the proximity of that of controls (P > 0.05), the IL-10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P < 0.01), further more, IL-10 being opposed to IL-12, TNF alpha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tumor above 5.0 cm in diameter than below 5.0 cm, IL-12 and TNF alpha were declined and IL-10 increased with tumor enlargement. CONCLUSION: The immun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HC may be related to level increase of IL-10. The level decrease of IL-12, TNF alpha and increase of IL-10 is helpful to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es between cirrhotic nodule and PHC, and this suggests cancerous tendency.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后即行切痂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TBSAⅢ°烧伤大鼠伤后立即一次性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未切痂组(n=50)和切痂组(n=50),于伤后1、3、6、12和24h检测血浆肌球蛋白轻链1(MLC1)、血浆及心肌组织TNF等指标。结果:烧伤后6h血浆MLC1、TNF即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TNF也在伤后12h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6h未切痂组MLC1略低于切痂组,至伤后12h,未切痂组MLC1、TNF显著高于切痂组。MLC1与TNF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降低血浆MLC1和TNF水平,提示其对烧伤后心肌损伤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 10 ,IL 12和TNFα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了 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3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 33名健康人的血清中IL 10 ,IL 12和TNFα的浓度。结果 :在肝硬化患者三项指标较健康人显著升高 (P <0 .0 1) ,而肝癌患者与健康人比较除IL 10升高外 ,IL 12和TNFα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L 10在肝癌肿块直径 >5 .0cm的患者中比直径 <5 .0cm的患者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IL 12和TNFα则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IL 10的增高有关 ;IL 12 ,TNFα水平降低和IL 10水平升高有助于鉴别肝硬化结节和肝癌的临床诊断及提示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EMs术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治疗组和对照组(未用药),每组54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正常组,采用ELISA检测正常组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12周IL-6及TNF-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不同分期(I~Ⅱ期、Ⅲ~Ⅳ期)EMs患者及米非司酮治疗组、对照组IL-6及TNF-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术后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术后3d、12周IL-6、TNF-a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米非司酮治疗组术后12周IL-6、TNF-a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后IL-6与TNF-a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Ms术后应给予药物治疗,IL-6及TNF-a水平可用于监测EMs治疗效果,也可作为判断EMs早期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改善高脂血症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脂血症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Qd,12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周、12周后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一3(Matrix metalloprtease-3,MMP-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α)检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及12周后的TC、TG、LDL-C、hs-CRP、MMP-3、TNF-α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12周后HDL-C升高(P<0.05)及颈动脉IMT变薄(P<0.05)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胞粘附分子(ICAM)之间的关系,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再灌注时程脑组织内TNF和ICAM的表达。结果发现TNF和ICAM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再灌注后12h和24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提示TNF与ICAM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继发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7.
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对大鼠胰性脑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在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对脑组织损害的保护作用,从而为胰性脑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诱导组和TNFα抗体处理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建立大鼠ANP模型,测定血的TNFα水平,12 h后处死动物,检查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结果经TNFα抗体处理后,血清中TNFα水平、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显著降低(P<0.05),胰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减轻.结论TNFα抗体可以减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脑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L-10、IL-12、sIL-2R、TNF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IFN抗病毒治疗对于上述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ELISA法检测14例正常人及30例慢性肝炎患者(包括IFN治疗前后)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其值与ALT显著正相关;经IFN治疗后上述在子水平均明显降低,抗病毒无效组治疗前血清中sIL-2  相似文献   

19.
对90 例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 I L12 , I L10 , T N Fα和 N O 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证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 I L12 , I L10 和 N O 水平与健康人接近;而 T N Fα的水平明显增高。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I L12 , I L10 , T N Fα和 N O 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增高。提示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与 N O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