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尤以肺、肝、脾三脏最为显著。脏腑致病主要体现在:肺卫受邪为本病主要诱因;肝风亢动为病机关键;脾虚风痰为病理基础。同时, 肺、肝、脾三脏相互生克制约, 互为影响, 主要表现在:肺脏受邪则木气刑金;脾虚肝亢则土虚木乘。基于对脏腑致病、脏腑生克相关理论的认识, 注重辨别脏腑病因病机, 从肺、肝、脾三脏辨证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脏腑兼顾, 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计算等统计学方法对儿童抽动障碍进行中医证候的初步研究。结果 212例儿童抽动障碍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有4个:肝旺风动证65例(30.7%),肝肾阴虚证38例(17.9%),脾虚肝亢证55例(25.9%),痰火扰心证54例(25.5%)。结论肝旺风动、肝肾阴虚、脾虚肝亢、痰火扰心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证型;风、痰、火、虚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证型与舌象的相关性,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治疗作出努力。方法将212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分为肝旺风动、肝肾阴虚、脾虚肝亢、痰火扰心4个常见证型,采用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对4组患儿的舌象进行测定。结果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多见淡红舌和红绛舌;苔色多见白苔和浅黄苔。舌象参数中舌质颜色、舌苔颜色等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结论淡红舌、红绛舌、白苔、浅黄苔为儿童抽动障碍的常见舌象,可以为儿童抽动障碍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依据。舌象参数中舌质颜色、舌苔颜色等可作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酸甘化阴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该文基于“肝常有余”“肝主筋膜”理论,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血滋阴、敛肝柔肝、缓急舒筋之功,符合小儿抽动障碍病机。该文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酸甘化阴法在小儿抽动障碍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3个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3个亚型与心肝亏虚、虚风内动型,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型,痰火扰心型以及肝郁脾虚型4个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抽动障碍3个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的证型以痰火扰心为主(P<0.01),慢性抽动障碍患儿的证型以肝郁脾虚为主(P<0.01),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患儿的证型以心肝亏虚、虚风内动为主(P<0.01)。结论:抽动障碍的不同亚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抽动障碍的诊断分型对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与IgE的关系。方法100例抽动障碍患儿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肝亢风动型、脾虚肝亢型、阴虚风动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同时检测抽动障碍患儿及正常对照者血清总IgE水平。结果通过辨证治疗,肝风亢动型总有效率为84.78%(39/46),脾虚肝亢型总有效率为90%(9/10),阴虚风动型总有效率为92.58%(38/44)。抽动障碍患者总IgE水平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抽动障碍在临床上有良好的疗效;其血清IgE水平略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儿童抽动障碍的发展趋势及中医研究概况。方法 检索常用数据库中中医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的原始文献,筛选后提取第一作者及其单位所在地、发表年份、研究类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及总结分析。结果 中医辨治儿童抽动障碍的文章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对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且随机对照研究及名医经验类文章数量逐渐升高;本病证型分布以肝亢风动证最多,且与地域及文章发表时间无关;病位主要在肝、脾,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结论 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儿家长的广泛关注,近15年相关研究显著增加,多项研究表明本病的病机虚实夹杂,在治疗肝亢的同时要注意气虚、阴虚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列于病机十九条之首。抽动障碍,为现代儿童一常见症,本文基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由“风”引发,关键在“肝”,治疗上重视调肝,注重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抽动障碍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发病隐匿、病程缠绵且愈后容易反复,常对患儿的生活、社交、学习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和本病的临床特点,许多医家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辨证施治常取得良好疗效。文章总结近五年从肝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研究,对其机理及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今后临床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抽动障碍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慢性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目前关于抽动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医家看法不一,缺少统一的规范化的理论指导。《黄帝内经》中虽无抽动障碍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本病相关症状的描述散见于《内经》各个章节中,提出了以肝为主要病脏,以肝风亢动、肝血失养、肝神失调为主要病因病机,以调肝熄风、平肝养血、疏肝调神为主要治法等诸多理论,吴旭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调肝熄风”治疗大法。通过探析《黄帝内经》中有关抽动障碍的认识,以期对目前临床上抽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肝脾同治”理论,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小儿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中医发病机制、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导师杨志华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为本病的临床有效治疗提供指导。导师杨志华论治小儿抽动障碍以“肝脾同治”为主,强调镇肝息风、疏肝理脾为根本治法,临床效果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不同角度针对性提出四种辨证方法,认为脏腑辨证为根本,重在调肝,兼顾脾、肺、肾、心;体质辨证为基础,重在改善病理性体质;诱因辨证为关键,重在祛除诱因;症状辨证为辅助,重在对症选药;采用多元辨证方法治疗抽动障碍,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提高了抽动障碍的辨证水平,开拓了抽动障碍的辨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导师王晓燕治疗肝亢风动型儿童抽动障碍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并整理导师门诊治疗肝亢风动型儿童抽动障碍处方184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对其进行药物频率、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挖掘出王晓燕教授治疗肝亢风动型儿童抽动障碍使用药物最多者为僵蚕,高频中药17味...  相似文献   

14.
虢周科教授擅长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其中治疗抽动障碍亦颇有独到之处,临床疗效显著。针对抽动障碍病因病机,提出健脾化痰、补肾柔肝息风、宁心安神、行气解郁四大法则,指导临床治疗抽动障碍。  相似文献   

15.
<正>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从肝风、痰风论治,在临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现结合历代文献将抽动障碍辨治阐述如下。1从肝而论,治从风痰关于抽动症状的治疗,早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即有记载:"肝有风则目连劄,得心热则搐……用泻青丸以治肝,导赤散  相似文献   

16.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现代医家多从肺金、肝木、肾水、心火、脾土等为切入点治疗抽动障碍。马丙详教授结合古籍文献记载及个人临床经验,认为抽动障碍病位主要在肝,"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风邪"是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的关键。临床上把抽动障碍分为风邪犯肺、肝亢风动、痰热动风、脾虚肝亢及阴虚阳亢5个证型,治疗上从肝制动,以平肝、疏肝、清肝、扶土、柔肝之法对应抽动症不同证型。用药时灵活变通,久病辅以养心安神、补血活血之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并重视动物药的应用,根据具体抽动症状及时加减变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的4~12岁儿童进行风池气池色泽的判断和辨证分型,并利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79例抽动障碍儿童共分为肝亢风动证、脾虚肝亢证、痰热动风证、风邪犯肺证、阴虚阳亢证5种证型,其风池气池色泽分析结果显示,一是肝亢风动证风池气池色泽以淡青、青紫为主,脾虚肝亢证多表现为青紫、紫暗、色黄,痰热动风证多表现为色红、色赤、色紫,3种证型比较肝亢风动证较脾虚肝亢证色泽浅淡,痰热动风证较脾虚肝亢证色泽鲜亮;二是风邪犯肺证及阴虚阳亢证多无改变或色红,两证色泽颇为相似,均隐而难现、不显于外,但病机不同;三是气池色泽变化较风池更著,且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邪的深入,风池气池色泽呈现浅淡、鲜亮、晦暗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结论: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以期使风池气池望诊诊疗技术推广应用于临床,为儿科望诊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张喜莲教授从肝脾分期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经验。张喜莲教授立足小儿生理特性及体质特点,认为抽动障碍病位以肝、脾为主,临证以肝脾为切入点,分期动态论治。治疗时根据脾虚、肝旺孰轻孰重以抓主要矛盾。肝旺明显者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以平肝潜阳、息风止动;脾虚明显者,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治以扶土抑木、豁痰止动,临床收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啶醇片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YGTSS总分和中医证候总分组内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缓肝理脾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抽动症状,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家多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病位在肝,归属于肝风证范畴,但是对于生风的原因认识尚不统一。通过梳理风与肝的关系及气与火的关系,提出儿童抽动障碍的根本病机为肝气不足,阴火亢盛;其生风的原因为小儿生发之气不足,不能正常温养筋脉、濡养神志;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当以酸、甘之品补肝益气为主,同时根据具体病症佐以平息内风、疏散外风、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