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勇军  李筝  唐仪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65-166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化(IHC)方法诊断尖锐湿疣(C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相比较;了解湘潭地区CA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类型及分布。方法: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临床和(或)病理组织学诊断CA的124例病例进行检测。结果:IHC检测HPV-P阳性84例,HPV16阳性82例,总阳性率为69.4%(86/12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细胞层;ISH检测HPV6/11阳性108例(87.09%),HPV16/18阳性14例(11.29%),HPV16/18阳性的12例中有6例合并有HPV6/11阳性(4.8%)。ISH总阳性率为93.5%(116/124),HPV6/11、HPV16/18同时感染42.85%,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棘层中上层、颗粒层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内,在角化不全层被挤压的细胞核内也可见到阳性表达可见。结论: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检测HPV6/11、HPV16/18比免疫组化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要高,且定位准确、背景清晰,能对感染有准确的组织学定位,更有助于HPV分型研究,因此是诊断和研究CA的较好和先进的方法。湘潭地区CA以HPV11和6感染为主,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陈亮  黄晓峰  郭平  吴非非 《重庆医学》2016,(22):3086-3088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别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6例口腔白斑(OLK)和56例OSCC中的HPV16/18水平,分析不同组间HPV16/18阳性率间的差异和OSCC中HPV16/18感染与性别、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吸烟的关系.结果 ISH和IHC检测HPV16/18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CC和OLK患者中HPV16/18阳性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OSCC中吸烟者HPV16/18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P<0.05).结论 HPV16/18感染是部分OSCC的发病因素,其与吸烟对OSCC发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分子水平了解宫颈鳞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情况及放化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 (insituhybridization ,ISH)技术检测宫颈鳞癌术前 (活检 ,未经任何治疗 )和术后 (经放疗和 /或化疗后 )标本HPV 4个亚型 ( 16/18/11/6)感染的表达。结果 :术前活检标本表达总阳性数 5 2 /60 ,总阳性率 86.7% ;术后 47/60 ,总阳性率 78.3 %。术前HPV16表达率 84.0 % ,术后HPV16表达率为 78.8%。结论 :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与HPV感染关系密切 ;术前术后即治疗前后HPV感染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基因芯片对尖锐湿疣患者HPV的检测和基因分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别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158例CA患者病损组织或脱落细胞中HPV的23种基因型的感染率。结果:158例CA患者标本中检出HPV阳性156例,总的阳性检出率为98.7%。其中单一型别阳性检出率为72.2%,包括5种低危型别HPV6、11、42、43、44总阳性检出率为58.2%和9种高危型别HPV16、18、31、33、35、45、55、58、59总阳性检出率为14.6%,单一型别感染中以HPV11(33.5%)型为主,其次是HPV6(20.3%)型;混合型感染阳性检出率为27.2%,其中以HPV6 11(11.4%)型感染为主,其次是HPV16 18(8.9%)型。结论:HPV11、6、6 11、16 18型感染为CA的主要致病型别,基因芯片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HPV分型检测的、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瘤病毒 (HPV)在尖锐湿疣 (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44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 ,用 HPV多克隆抗体和 HPV- 11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 ;用分别针对 HPV6和 HPV11- 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 :37/4 4例(84.1%) 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6 /4 4例 (13.7%) HPV- 11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 ;2原位杂交 :有 38/4 4例(86 .4%)表达 HPV- DNA,其中既表达 HPV6 - DNA又表达 HPV11- DNA者 2 6例 (5 9.1%) ;3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有 43/4 4例 (97.7%)呈阳性反应。结论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 ,二者的联合使用明显提高了 HPV的检出率。在临床应用中结合形态学改变 ,可提高尖锐湿疣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HPV(人乳头瘤病毒)(6/11)型和HPV(16/18型)感染率。方法:采用HPV(6/11)型和HPV(16/18)型荧光定量的PCR诊断试剂盒,对临床表现疑似为尖锐湿疣(CA)患者的分泌物进行FQ-PCR检测。结果:HPV(6/11)型感染阳性率为23.20%,其中女性为26.3l%,男性为19.90%;HPV(16/18)型感染阳性率为5.03%,其中女性为7.50%,男性为2.18%;HPV感染总阳性率为12.35%。结论:HPV是生殖泌尿道感染患者的重要病原,对临床表现疑似为CA患者有必要进行HPV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8例CA患者和160例CA亚临床患者进行HPV6型、11型、16型和18型检测。结果: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8.99%和7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患者疣体组织和亚临床患者皮损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95.59%和7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9例HPV阳性病例中,感染HPV6型、11型占76.54%,感染HPV16型、18型占8.94%,HPV6型、11型、16型和18型混合感染占14.52%。结论:CA患者HPV感染无性别差异,且疣体组织的检出率高于其他皮损标本,HPV感染以低危型的6型和11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c-erbB-2的表达和扩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并将免疫组化(IHC)和原位杂交(ISH)结果进行比较.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44例乳腺癌石蜡切片中c-erbB-2蛋白表达状况,对其中25例浸润型导管癌用光敏生物素标记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c-erbB-2扩增情况.结果乳腺癌中c-erbB-2过度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型导管癌阳性率最高,达74.1%.过度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核分裂计数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过度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25例浸润型导管癌中,c-erbB-2原位杂交阳性率为48%(12/25),与IHC结果一致性,IHC强阳性(3+)者ISH均阳性(10/10),IHC阴性者ISH均阴性(8/8),IHC弱阳性(1+~2+)者大部分ISH阴性(5/7).结论 c-erbB-2过度表达与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比较IHC和ISH两种方法发现,高水平c-erbB-2过度表达(3+)与基因扩增有极好的一致性,而低水平表达者与基因扩增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DNA)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尖锐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多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免疫组化染色34例(61.8%)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原位杂交46例(83.6%)表达HPV DNA阳性;其中18例(32.7%)在免疫组化染色中不表达或可疑表达而在原位杂交中表达阳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有52例(94.1%)呈阳性反应。结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是病理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辅助手段,原位杂交法优于免疫组化法(P<0.05),二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HP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韦华生  肖胜军 《华夏医学》2006,19(3):417-418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37例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地高辛标记HPV 6/11型探针对其进行检测,发现HPV 6/11( )即确诊为尖锐湿疣。结果:其中免疫组化检测HPV-CA g( )18例,HPV-CA g(-)19例。两种方法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结论:HPV DNA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典型的尖锐湿疣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HPV总阳性率72.54%;高危型中以HPV16、45和18亚型为主,分别占39.81%、24.76%和9.22%;低危型中以HPV6和11亚型为主,分别占20.87%和6.80%。多重感染率占26.21%,主要以双重感染为主85.19%;而外阴尖锐湿疣占多重感染比例高达40.74%。从慢性子宫颈炎到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过程中,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毒平均载量也呈上升趋势。CINⅡ级组、CINⅢ级组、鳞状细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INⅠ级组和腺癌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Ⅲ级组及鳞状细胞癌组中均以感染HPV16亚型为主,且平均载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病毒载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课题组近3年来,以食管癌为主,用PCR、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中的存在,发现在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有很高比例的HPV检出率(63%、66%及50%)以及活跃的病毒mRNA或蛋白表达.在食管癌高发人群的普查标本上,随着食管癌上皮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检出率和表达率逐渐增高.我们同时发现选择不同的病毒靶位开展PCR会得到不同的检出率.E6/E7片段可较真实地反映HPV感染情况. 我们的结果提示:HPV-16与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 DNA的存在和活跃的表达与细胞癌变相关;HPV-16E6/E7与L1片段相比,检出率大大提高.我们认为HPV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结合对HPV感染的人群筛选遗传易感基因,对高危人群识别、预防、早诊和治疗,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HPV与CIN、宫颈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宫颈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 500例已确诊CIN或宫颈癌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PV分型,通过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法(HCⅡ)对比低危型HPV6/11和高危型HPV-16、18感染者的年龄和宫颈病变程度。结果年龄渐次升高,感染HPV几率愈高,感染高危型HPV-16、18阳性率与宫颈癌高发呈正相关。结论对妇女作HPV筛查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PV感染在尖锐湿疣和上皮内瘤变(包括外阴和宫颈)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HPV基因分型检测对330例尖锐湿疣和250例上皮内瘤变病变进行了HPV6、11、42等低危型及16、18、31、33、39、45、52、56、58等高危型DNA检测。结果 330例的尖锐湿疣组织中:274例为HPV6/11型(83.0%),46例为HPV16/18型(13.9%);250例上皮内瘤变病变组织中,8例为HPV6/11型(3.2%),167例为HPV16/18型(66.8%)。结论尖锐湿疣感染的HPV类型以HPV6、11为主,上皮内瘤变病变HPV类型以HPV16、18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位杂交(ISH)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8例宫颈活检的石蜡标本,分别行常规检测和ISH-HPV检测。结果①二种方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5%与8.9%、37.5%与55.0%和66.6%与90.0%,检出率SCC〉CIN〉慢性宫颈炎,ISH法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χ2=7.5625,P〈0.01)。②在所检测的128例宫颈活检组织标本中,21~30岁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结论慢性宫颈炎、CIN、宫颈鳞状细胞癌与HPV6/11/16/18/31/33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升高。ISH方法对早期宫颈HPV感染患者在分子病理学水平作出准确、特异、快速的诊断,同时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通过HPV感染的检测,可以积极预警年轻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双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喉乳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结果与常规PCR(三温循环)相同:30例喉乳头瘤中HPV总检出率为46.7%(14/30),HPV-6/11/16的检出率分别为40%(12/30)、16.7%(5/30)和6.7%(2/30),HPV-6的检出率极显著高于HPV-11/6(x2=10.6,P<0.01)。初步结果表明,本地区喉乳头瘤主要与HPV-6的感染密切相关。该法具有缩短检测时间、节省一个恒温水浴箱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对用于检测EBV表达的3种实验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PCR)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明确诊断淋巴瘤石蜡组织57例,包括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鼻型1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13例、霍奇金淋巴瘤(HL)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分别检测淋巴瘤中EBV蛋白(LMP-1)、EBV潜伏相关RNA(EBERl)、EBV(DNA)的表达情况。结果57例淋巴瘤组织中EBV蛋白(LMP-1)、EBER1、EBVDNA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5%(10/57)、47.4%(27/57)、50.9%(29/57)。其中NK/TCL鼻型为8.3%(1/12)、83.3%(10/12)、91.7%(11/12);AITCL为30.8(4/13)、53.8%(7/13)、61.5%(8/13);HL为33.3%(4/12)、41.7%(5/12)、41.7%(5/12);DLBCL为5.00%(1/20)、25.0%(5/20)、25.O%(5/20)。PCR及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比免疫组化更敏感(P〈0.05)。结论EBV感染在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中表达存在差异,3种检测方法之间的阳性表达率也不同且ISI-I和PCR检测方法优于IH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为外阴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选取手术切除治疗并病理确诊的30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原位分子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方法,检测切片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30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中IHC检测HPV表达均为阴性;ISH法检测1例HPV16/18(1/30 3.33%)低度阳性表达,其余均为阴性。结论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HPV感染率较低,外阴恶性肿瘤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