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点,以减少早期误诊。方法收集本院收治44例不典型AA和48例ITP病儿的临床资料,对初诊时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664~-2.459,P<0.05)。不典型AA组中31例行骨髓涂片检查,其中2例为增生降低性骨髓,余为增生活跃性骨髓,而ITP组中38例均为增生活跃性骨髓。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者多于ITP组(χ2=16.048,P<0.05)。不典型AA组骨髓巨核细胞数、CD3+T细胞比例、CD19+B细胞比例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383~-4.979,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ITP组的治疗效果较不典型AA组好(Z=-3.455,P<0.05)。结论不典型AA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MCV、MCH、RDW、PDW增高,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数增高不明显甚至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比例增高,CD19+B细胞比例不增高甚至降低,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与ITP鉴别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ITP患者作为ITP组和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h17、Treg细胞比例的测定,应用ELISA法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1...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性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血清学EB病毒抗体和病毒复制水平等病毒学特征。方法对26例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和23例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associated,infectious mononucleosis,EBV-IM),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项EBV抗体,包括:抗EBV衣壳抗原(capsid antigen,CA)IgG(EBV-CA-IgG)抗体、抗EBV衣壳抗原IgM(EBV-CA-IgM)抗体、抗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IgG(EBV-EA-IgG)抗体、抗EBV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IgG(EBV-NA-IgG)抗体。结果7例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检测阳性,被诊断为EBV-HLH。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均值为(4.586±0.107)×107/mL。从4项EBV抗体结果分析,原发感染3例(抗EBV-NA-IgG抗体阴性),既往感染或再激活4例(抗EBV-NA-IgG抗体阳性)。7例EBV-HLH患者中有3例EBV-CA-IgM阳性。23例EBV-IM患者血清中EBV-DNA检测均阳性,拷贝数均值为(6.865±0.305)×103/mL。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EBV-IM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EBV-HLH可以发生在EBV感染的不同时期,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IM患者,外周血中E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EBV-HLH的病因诊断中比血清学抗体检测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行allo-HSCT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5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V-DNA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2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分析EBV-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EBV-DNA感染率和病毒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T淋巴细胞与CD4+/CD8+比值在研究组EBV阳性组患者中含量低于EBV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5)。研究组EBV阴性组与EBV阳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主要分布在20%~<40%,2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9,P=0.010),CD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诊断小儿多种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20例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EBV-IgM抗体与EBV-DNA。结果:EBV-IgM检测阳性率和EBV-DNA检测阳性率在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等EBV相关性疾病患儿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在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EBV-IgM检测阳性率(P<0.01),而在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BVIgM和EBV-DNA检测对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EBV-DNA检测在某些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上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在小儿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50例疑似EBV感染患儿,根据实验室EBV抗体谱检测结果分为EBV活动感染组(64例)、EBV既往感染组(65例)、非EBV感染组(2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及血清EBV-CA IgM检测。分析各组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结果、血清EBV-CA IgM检测结果。结果 3组患儿血浆EBV-DNA阳性率及血浆EBV-DNA载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感染者外周血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3.67%(41/49),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感染者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1.25%(52/64),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68.75%(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是检测小儿EBV活动性感染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初发的B细胞型ALL病儿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其中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21例,未缓解(NR)6例。以同期2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初发ALL病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均显著降低(t=21.56、44.02,P<0.05)。化疗后CR组病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t=10.84、25.30,P<0.05),而NR组病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28是参与ALL发病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异常可能是ALL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表达水平可能是判断ALL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特性及其与病情和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性。②方法 应用形态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金斑法 ,检测 1 8例SLE病儿和 1 5名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T淋巴细胞亚群、CD+2 5细胞百分率和抗ds DNA抗体。③结果 培养前及培养 48h ,SLE病儿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2 .363 ,2 .954 ,P <0 .0 5 ,0 .0 1 ) ;培养 48h ,活动期病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稳定期病儿 (t=2 .2 94,P <0 .0 5) ,抗ds DNA抗体阳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抗ds DNA抗体阴性组 (t=2 .92 8,P <0 .0 1 ) ,SLE病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细胞比值和CD+2 5细胞百分率皆呈负相关 (r=- 0 .49~ - 0 .59,P <0 .0 1 )。④结论 SLE病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减少 ,此与病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及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与血小板抗体、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 ITP组CD19+显著增加,CD3+、CD3+ CD4+、CD4+/CD8+、CD16+ CD56+(NK细胞)显著降低(P<0.01);ITP组CD19+表达与其发病时间及就诊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NK细胞表达与其PAIgG水平呈负相关、与就诊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除体液免疫参与ITP发病机制外,细胞免疫及NK细胞异常也与ITP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生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PCR及PCR结合酶切的方法 ,分别检测 185例ITP病儿外周血中人微小病毒B19(HPVB19)、人巨细胞病毒 (HCMV)、Ep stein Barr病毒 (EBV)和人类第 6型疱疹病毒 (HHV 6 )的感染情况 ,并与 4 0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③结果ITP病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HPVB19、HCMV、EBV和HHV 6的阳性率分别为 37.8%、2 8.1%、2 2 .2 %和4 3.8%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χ2 =7.5 6~ 17.2 7,P <0 .0 1)。④结论 儿童ITP的发生与HPVB19、HCMV、EBV和HHV 6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15例急性ITP患儿和50例健康儿童的EBV DNA和EBV IgM抗体。结果急性ITP患儿EBV DNA、EBV Ig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感染EB病毒可能是儿童发生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EBV-DNA转阴率.比较EBV-DNA阳性及阴性患儿的T细胞亚群分布,分析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过治疗后,67例(83.75%)患儿EBV-DNA转阴.治疗后,EBV-DNA阴性组CD3±和CD8+比例低于EBV-DNA阳性组,CD4+比例和CD4+/CD8+高于EBV-D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白细胞计数(WBC)及淋巴细胞计数与EBV-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的使用、年龄及初始Ct与EBV-DNA未转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IM患儿T细胞亚群的紊乱,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多种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技术对102例诊断明确的ITP患儿进行人细小病毒(HPVB19),柯萨基病毒(CBV1-6),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及EB病毒(EBV)特异性IgM的检测.结果:102例ITP中HPVB19-IgM阳性41例(40.12%);CBV1-6-IgM阳性28例(27.45%);HCMV-IgM阳性17例(16.66%);EBV-IgM阳性7例(6.86%);四种病毒总阳性率50.98%,除EBV外其他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病毒感染是小儿ITP的主要致病因素;(2)HPVB19感染是引起ITP最常见的病因;(3)HCMV感染与婴儿ITP的发生、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明确的关系;(4)CBV1-6感染也是ITP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感染对SLE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SLE患者(SLE组)及70侈4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EBV—DNA特异性片段来检测EBV—DNA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数和Th1/Th2比值。结果:SLE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比EBV-DNA阴性组具有更高的皮疹、关节炎和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以及更高的抗Rib—P抗体、抗Smith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阳性率(P〈0.05),但两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血清IL-4浓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数显著高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和P〈0.05),Th1/Th2比值低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EBV感染与SLE密切相关,EBV可能通过促进Th2型免疫反应来促进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0 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0 例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EB 病毒的检测。结果:组织学上以肿瘤细胞(CD45RO阳性)浸润脂肪小叶之间及可见豆袋细胞(CD68 阳性) 为特征,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BV- DNA阳性。2 例患者分别于首诊1 年6 个月和2 年后死亡。结论: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多为高度恶性,其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人胃癌及胃间质细胞肿瘤Epstein-Barr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对人类胃肿瘤发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冰冻组织及石蜡切片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EBV-DNABamHI-W片段,阳性者提示有EBV感染,分析EBV阳性胃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109例胃癌中共有18例检出EBV-DNA(阳性率为16.5%),3例胃间质细胞肿瘤中有1例EBV-DNA阳性(阳性率为33.3%)。EBV阳性胃肿瘤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率低(r=-0.176,P=0.031)。富于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胃肿瘤的发生。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李开智 《华夏医学》2007,20(4):678-680
目的: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基因的表达。方法:筛选NK/T细胞淋巴瘤56例,应用手工显微切割进行组织纯化后,用PCR检测EBV的基因序列,并同时对相应组织用EBV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56例NK/T细胞淋巴瘤应用手工显微切割进行组织纯化后,用PCR方法EBV阳性率为39/56(69.64%),而用免疫组化方法阳性率为7/56(12.50%),二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显微切割联合PCR技术能明显提高EB病毒检出率和准确性,是检测EB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P C R 和 E L I S A 技术对32 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 T P) 患儿的外周血进行了人细小病毒 B19( H P V B19) 、 E B 病毒( E B V) 、巨细胞病毒( C M V) 及乙型肝炎病毒( H B V) 系列检测。结果:病例组 H P V B19 D N A 阳性8 例(25 .0 %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E B V D N A 阳性2 例, C M V D N A 阳性3 例, H Bs Ag 和 H Be Ag 同时阳性2 例,4种病毒的总阳性率为46 .9 % (15/32 例) 。提示:近半数儿童 I T P 病例的发生可能与上述病毒感染有关,而 H P V B19 较其他病毒与 I T P 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陈刚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3):289-293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DNA载量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是当前实验室最主要的两个诊断手段。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对不同EBV感染相关疾病需选择合适的项目和方法。本文对检测EBV技术及在相关疾病的运用做了简单概括,并对EBV感染的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进行了概述,其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型及比例有助于评估IM患者的感染阶段和免疫状态,CAEBV患者Th17计数和Th17在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CAEBV、EBV-HLH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降低;多种EBV感染相关疾病IL-10的表达水平升高;鼻咽癌及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表达LMP2A;EBV转化B淋巴细胞多种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