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与牵引、针灸、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实施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牵引、针灸、推拿推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只采用针刺颈夹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和单纯针刺颈夹脊治疗颈性眩晕都有明显效果,但前者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JP  Cai J  Gan XM 《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两组患者的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量表,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调神法配合颈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醒脑调神法配合颈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7%、对照组76.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调神针刺法配合颈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症状缓解迅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性眩晕146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整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双侧颈夹脊、风池、肩井、阿是穴)。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及复发率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中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法抽取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40例(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和对照组40例(整脊手法加颈椎牵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较对照组EDV、PSV增加,PI、RI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为颈性眩晕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值得在临床推广并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加味葛根汤联合龙氏治脊、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02例,采用双盲法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葛根汤联合龙氏治脊、PNF技术,对照组采用牵引加传统按推、点穴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2.00%,对照组为82.69%,2组间对比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加味葛根汤联合龙氏治脊、PNF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牵引加传统按推、点穴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疏散穴位贴敷结合颈疏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疏散穴位贴敷结合颈疏针治疗,小针刀组31例采用小针刀治疗,传统针刺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小针刀组为80.6%,传统针刺组为63.3%,治疗组分别与小针刀组、传统针刺组比较,P<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颈疏针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刀配合手法与单纯针刺治疗。结果: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颈性眩晕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NPY、ET-1、CGRP表达水平的变化,为颈性眩晕机制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则在针刺法基础上加用颈椎整脊法治疗,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血浆中NPY、ET-1、CGRP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2)观察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血浆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血浆中NPY、ET-1和升高CGRP的水平(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NPY、ET-1、CGRP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调节NPY、ET-1、CGRP表达水平为其治疗机制,从而为颈性眩晕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均选用相同穴位针刺,治疗组加1组穴位用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77.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恢刺颈外脊穴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方法我们选取82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盲法,设本法治疗组和针刺药袋外敷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椎—基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眩晕灵汤配合针刺辅治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眩晕灵汤及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S、VD、PI、RI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灵汤配合针刺辅治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