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是患者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当遗传易感者食用含有麸质的食物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破坏小肠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不良.依据吸收不良的程度,CD的症状有个体差异,有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的症状较重.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症状,也有的患者出现消化系外症状.血清标志物检测和小肠活检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此病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在我国报道少见.本文就C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乳糜泻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小恒  钱家鸣 《胃肠病学》2006,11(5):312-314
乳糜泻系指由于摄入小麦、大麦和黑盘中的麸质,引起多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一种小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诊断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和小肠活检组织的特征性表现.经去麸质饮食治疗后临床症状可获改善。在过去10年中,随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的出现.人们对乳糜泻及其患病率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其诊断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选择一组乳糜泻和疱疹样皮炎患者 ,研究他们长期食用含小麦淀粉麸质的面粉产品后的肠粘膜情况。病人和方法 治疗组 5 2例 ,其中进食不含麸质饮食数年并愿意作小肠随访活检的乳糜泻和疱疹样皮炎患者分别有 41例和 1 1例 ,另选因消化不良而做上胃肠道内窥镜检查的 2 7例作为非乳糜泻对照。上胃肠道内窥镜检查要求成人从十二指肠远侧作 7个活检 ( 5个用作形态学检查 ,2个用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在儿童则从Treitz韧带处的空肠近侧取得活检标本。结果 长期治疗组 40例 ( 76% )食用含小麦淀粉但不含麸质的饮食 (平均日进食麸质 …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52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确诊时间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0.8%)、腹泻(57.7%)为本组住院CD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44.2%)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常累及小肠(53.8%)和结肠(26.9%).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为消化道钡剂检查,小肠病灶可通过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磁共振小肠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注意到微肉芽肿的特点可以提高活检组织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52例CD入院时确诊40.4%,拟诊59.6%;2001年之后的误诊率和确诊时间与2000年之前相比没有下降.结论: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C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病变单独累及小肠时可采用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及早发现病灶.对拟诊患者应予相应治疗,考察疗效时对诊断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5.
双气囊内镜检查对小肠溃疡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对小肠溃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统计2003年9月到2007年12月广州南方医院DBE检查发现的小肠单纯溃疡而内镜活检显示为"小肠溃疡"或"慢性炎症"者的资料.结果 符合以上条件者62例,其中男48例,女14例,年龄10~71岁,平均43.9岁.临床主诉为消化道出血38例(61.3%)、腹痛16例(25.8%)、腹胀5例(8.1%)、消瘦2例(3.2%)、腹泻1例(1.6%).DBE诊断为克罗恩病53例(85.5%)、药物性溃疡4例(6.5%)、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例(3.2%)、淋巴瘤2例(3.2%)、结核1例(1.6%).62例内镜活检常规病理全部为"慢性炎症".其中32例行手术治疗(51.6%),在DBE诊断为克罗恩病的30例中,手术后诊断为克罗恩病22例(3例合并癌变)、淋巴瘤4例、白塞病3例、小肠结核1例,DBE确诊率73.3%;DBE诊断的1例小肠结核和1例淋巴瘤,手术后诊断均为克罗恩病.62例小肠溃疡病变DBE总的确诊率为68.8%(22/32),误诊率达31.2%(10/32).结论 对小肠溃疡病变的定性诊断,DBE结合常规活检也不是特异的,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有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当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时,适时外科手术对其诊断和治疗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乳酸铁蛋白(LF)是一种铁结合蛋白,在多种体液,正常组织和新生物组织中均有发现。这种糖蛋白可调节小肠内铁的吸收。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研究,LF在正常十二指肠粘膜某些上皮细胞绒毛顶端。本文研究LF在乳糜泻患儿小肠粘膜上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病人与方法:研究对象为60名儿童,均作十二指肠空肠曲活检。(1)乳糜泻41例,年令9月~8岁。其中22例未治疗,呈次全绒毛萎缩;19例以无麸质饮食治疗12~18月,呈轻度至重度部份绒毛萎缩或正常小肠粘膜。5例未治者活检标本并作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组织培养。以免疫过氧化酶法检测LF定位。  相似文献   

7.
董晓倩  许洪伟 《山东医药》2022,62(1):102-105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不耐受引起小肠黏膜病变为特征的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骨质疏松等.严格的终身无麸质饮食(GFD)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GFD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即使能够保证GFD,也有约60%乳糜泻患者小肠黏膜病理改善并不明显,肠道微生态无法完全恢复,肠道症状易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8例疑有小肠疾病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析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尤其是小肠克罗恩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性、患者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28例中,小肠病变总检出率为71.43%(20/28),小肠克罗恩病检出率为21.43%(6/28),占所有检出病变的30%(6/20).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判断为克罗恩病者中,结合病理、治疗效果和临床随访,6例均确诊为克罗恩病,诊断准确率为100%(6/6).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一项针对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小肠克罗恩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自小肠活检术采用以来,乳糜泻可根据临床和组织学表现而确诊。最近两组研究报告了乳糜泻患者内镜下远端十二指肠的表现,为此作者前瞻性评估了100例受检者内镜下和小肠活检的各种表现。 100例患者(女51,男49)相继作了十二指肠镜检和内镜下活检。受检病例包括:(1)临床疑为吸收不良者55例;(2)因乳糜泻用不含麸质饮食半年以上者21例;(3)乳糜泻患者的无症状直系亲属24例。评估的内镜标志有(1)十二指肠皱襞成扇形,(2)粘膜呈镶嵌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Fujinon双气囊小肠镜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间拟诊小肠疾病的186例患者进行检查。43例患者经口进镜检查,69例患者经肛进镜检查,36例患者经口+经肛进镜检查。镜下可疑病变常规进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 18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共发现小肠病变164例,阳性率达88.2%。发现小肠肿瘤性病变28例(炎性息肉14例,间质瘤5例,黄色瘤5例,错构瘤1例,小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1例,胃肠息肉病1例)。小肠炎症性病变108例,其中小肠克罗恩病17例,小肠非特异性炎症91例。小肠寄生虫病5例(包括钩虫、鞭虫)。小肠憩室13例,其中确诊小肠Meckels憩室出血1例。小肠外压性狭窄8例。小肠异物2例,均通过小肠镜异物钳成功取出异物。成功行回盲部溃疡出血小肠镜下钛夹止血治疗1例。尚未发生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准确地检查全段小肠,并能对可疑病变取活检,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阳性率,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对小肠狭窄性病变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价值.方法 2003年6月至2006年7月在广州南方医院对208例可疑小肠疾病患者行DBE检查,发现病变进行活检、标记,并与部分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08例可疑小肠疾病患者中DBE检查发现小肠狭窄39例,检出率18.8%.DBE诊断小肠肿瘤14例,多发性溃疡(含克罗恩病)18例,回肠憩室5例,炎性狭窄或外压2例,其中手术治疗19例,证实18例.3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单纯或合并不全性肠梗阻、黑便为主,其中无肠梗阻表现的占59.0%(23/39).结论 DBE对小肠狭窄尤其是肿瘤性小肠狭窄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对于治疗方式选择,小肠肿瘤性狭窄需选择剖腹手术,在缺乏相应的DBE治疗器械的情况下,良性肿瘤或良性病变可选择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2.
腹泻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小肠的改变及其关系 ,以及这些改变与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 1 998年 1月~ 1 999年 3月间门诊 1~ 5岁 57例慢性腹泻患儿。诊断标准 :每天大便至少 4次 ;持续 2周以上 ;伴有体重减轻或体重不增加 ;营养状况根据体重、年龄用Gomez分类法评估 ;先前 2周内未用抗生素 ,无进食麸质或乳糖饮食。所有患儿均收集大便标本检查 ,3 0例患儿并作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获取十二指肠第三段标本活检。结果  57例中男 3 9例 ( 68 4% ) ,女 1 8例( 3…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小肠憩室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术前诊断困难。目前关于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敏感性尚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小肠憩室的临床特点,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02年5月-2013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经手术或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小肠憩室患者,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情况、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4±21.9)岁,平均病程(41.4±39.3)个月。小肠憩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6例,回肠24例。临床表现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7.9%(29/33),腹痛、腹泻发生率为12.1%(4/33),贫血发生率为97.0%(32/33)。胶囊内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率为15.2%(5/33)。1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2例患者接受对症处理。结论: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憩室不敏感,对于高度怀疑小肠憩室的患者,不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双气囊内镜(DB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及其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7月,我院对37例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行DBE检查,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结果 37例患者发现病灶29例,病灶包括小肠肿瘤、炎症性肠病、小肠血管畸形、小肠憩室和小肠重复畸形等.其中24例经病检、手术或治疗效果确诊,准确性为95.8%.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结论 DB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并可开展内镜下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局限于小肠的Crohn病和淋巴瘤,在临床和放射线表现上非常相似,有时会遇到诊断上的困难。如果病变位于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则作近端小肠粘膜活检对诊断会有帮助;但位于远端小肠的病变,常需要剖腹探查才能确诊。过去的文献报道,直肠粘膜活检显示Crohn病特征的发现率很低(1~13%),故这一鉴别诊断方法并未受到重视。作者等在5例青年病人中遇到诊断上的困难,其中3例直肠活检支持Crohn病而避免了剖腹探查(例1~3),另2例仍经剖腹而确诊(例4~5)。病例摘要如下: 例1 14岁女孩。有腹痛、体重下降、疲倦、稀便计16个月。体检发育正常。有全腹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球压积32%,ESR50,白细胞7,500,其中多核62%,带状6%。白蛋白2.7g%,IgG2110mg%,IgA380mg%,IgM226mg%。粪便隐血阴性。胸片正常。钡餐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评估螺旋管式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7月至9月间采用经口螺旋管式小肠镜诊治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包括内镜插入深度、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活检与治疗结果等。结果2例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活检病理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和肉芽组织;1例诊断为小肠肿瘤,活检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检出空肠溃疡;1例检出空肠术后吻合口及空回肠多发息肉,并行息肉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3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螺旋管式小肠镜均成功插至屈氏韧带处,最深至屈氏韧带下3.6m处,平均插入深度为屈氏韧带下2.2m;检查时间为25~77min,平均41min。术中操作与气囊式内镜相同,APC治疗未遇任何困难。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螺旋管式小肠镜操作简便、安全,进镜速度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糜泻(CD)是遗传易感者摄入麸质后,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以乳糜样腹泻为主的全身性疾病。CD发病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地域和种族差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伴有吸收不良引起的贫血、疱疹性皮炎等并发症。随着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基因分析和小肠活检等方法的研究推广,可进行人群筛选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咽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72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为30.7岁;鼻咽结核以局部症状为特征,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79.2%(57/72);鼻咽结核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抗结核治疗9~12个月治愈,随访1~5年,未见复发。结论 近年来鼻咽结核有增加的趋势,尤以原发性病例居多。鼻咽镜活检可确诊,规则抗结核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性病灶常难于诊断和定位、为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治疗,病灶定位却很重要.由于小肠活动度大和长,钡剂、同位素扫描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只能初步提示病变的位置,精确诊断有赖于术中检查.本文介绍对小肠出血时术中作定位检查的经验.材料和方法:1979~1985年诊治小肠出血性病变25例,包括肿瘤、溃疡、动静脉畸形、息肉和憩室.其中1例因出血量大需急症手术,术前未作检查.其余24例都作术前检查,包括胃肠钡餐、纤维胃镜、钡灌肠和结肠镜等,以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直肠的病变.如病灶在小肠则作钡餐、小肠灌洗、~(99m)锝标记红细胞扫描和/或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动脉造影,以初步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小肠克罗恩病的胶囊内镜诊断标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因临床可疑小肠克罗恩病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根据DeBona等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5年,评价该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3组。A组25例患者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有3例接受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其余药物治疗均好转;B组15例临床拟诊小肠克罗恩病,均按克罗恩病进行试验性治疗,2例疗效欠佳,行手术治疗,证实是小肠憩室,另外13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C组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炎,给予甲硝唑及培菲康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以上3组患者均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该种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诊断标准使早期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成为可能,并可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