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包括恶性淋巴瘤1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11例,胸腺瘤8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心包囊肿2例,淋巴管瘤1例。结果不同类型的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及特殊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5.83%(46/48)。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熟悉其征象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病人行常规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1例(89.5%)病灶发生在前上和(或)前中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表现为凸出型者12例,全部为良性胸腺瘤;MCI表现为灌铸型者21例,全部为恶性胸腺瘤,无法完全手术切除.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纵隔胸腺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对9例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主要征象如下.部位:肿块局限于胸腺1例(11.1%)或以胸腺区为主8例(77.8%);大小形态,直径>5 cm的分叶状肿块7例(66.7%);肿瘤侵犯情况:包括胸部大血管、心包、邻近肺组织和胸壁等毗邻的结构,或压迫气管和食管8例(77.8%,),肿瘤内坏死5例(55.6%).心包积液5例(55.6%),胸膜腔积液2例(22.2%);仅伴有单一的其他结外脏器受侵,且直径小于胸腺肿块2例(22.2%);除胸腺区域内淋巴结肿大外,本组9例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在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主要价值在于肿瘤定位,尤其是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当CT发现<40岁患者发现前上纵隔巨大分叶状肿块,压迫、侵犯毗邻的结构且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增强后呈均匀渐进性强化等特征时需考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纵隔各类肿瘤的CT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29例前纵隔肿瘤中,其中有胸腺肿瘤18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生殖细胞肿瘤9例,包括良性畸胎瘤8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达93.1%(27/29)。结论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类型及良恶性的判断有很高的准确性,熟悉其影像特征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前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胸腺瘤和13例淋巴瘤在CT中的表现和临床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胸腺瘤多局限于纵隔一侧(79.2%),推移周围大血管(79.2%);淋巴瘤多向双侧生长(69.2%),沿血管间隙浸润性生长(76.9%),伴有纵隔或周围淋巴结肿大(84.6%);肿瘤内钙化(16.7%)和胸膜的结节状增厚(8.3%)是胸腺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胸腺瘤和淋巴瘤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前后C T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实验室检查中淋巴比值的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瘤临床上可合并重症肌无力(16.7%)。结论 前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均具有各自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综合分析其表现,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临床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约占原发性纵膈肿瘤的21 5%[1].由于其多源组织学特征及多变的生物学行为,往往临床预后分析结果差异较大.现对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的78例胸腺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胸腺瘤是前纵隔中较常见的肿瘤,主要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根据细胞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上皮细胞为主的上皮细胞瘤,以淋巴细胞(即胸腺细胞)为主的淋巴瘤,和上述两种细胞组成的混合型以及棱形细胞与小体的上皮细胞为主的混和性结构型肿瘤。笔者自1996年以来共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河  陆巍  赵芝乔 《河北医学》2009,15(4):440-442
目的:总结近5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4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46例中畸胎瘤19例占41.3%,主要位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30.4%,主要位于后纵隔;胸腺瘤9例,占19.6%,全部位于前纵隔;淋巴瘤4例占8.7%,主要位于前纵隔。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飞  石仲歧 《现代医学》2005,33(6):405-406
目的探讨纵隔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32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神经源性肿瘤54例(40.9%),畸胎类肿瘤38例(28.8%),胸腺肿瘤21例(15.9%),良性囊肿9例(6.8%),胸骨后甲状腺5例(3.8%),其他肿瘤5例(3.8%)。诊断符合率为95.5%(126/132),手术切除率为97.7%(129/132),手术死亡率为0。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近2年来手术治疗的9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5例中神经源性肿瘤27例,占28.4%;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4例,占25.3%和畸胎样瘤20例,占21.1%。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43例,胸腔镜下手术46例,经颈部手术6例;手术方式包括完整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瘤;胸部X线和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手术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纵隔肿瘤295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近8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1999~2006年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29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295例中神经源性肿瘤86例,占29.2%,主要位于后纵隔,平均年龄43.8岁,以神经鞘瘤为主;畸胎瘤61例占20.7%,主要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31.8岁,以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为主;胸腺瘤31例占10.5%,全部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51.9岁;淋巴瘤29例占9.8%,主要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29.9岁,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结论 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胸腺瘤、淋巴瘤及巨大淋巴结增生;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切口的正确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总结CT对纵隔肿瘤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33例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1例(其中4例为侵袭性),胸腺类癌与胸腺胚源性恶性肿瘤各1例,胸内甲状腺肿瘤10例(其中腺瘤6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囊肿2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源性肿瘤与纵隔蔓状巨大血管瘤各1例.CT可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累及范围,反映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论: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评价。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其中平扫18例,增强扫描14例。结果 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分叶软组织肿块,邻近纵隔器官侵犯,心脏大血管侵犯12例,纵隔胸膜、心包侵犯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侵袭性胸腺瘤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订治疗计划、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4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在胸腔镜下切除纵隔肿瘤1例,肿瘤活检及胸膜固定术1例;单纯肿瘤切除122例;肿瘤切除合并肺楔形切除8例,心包部分切除4例,无名静脉部分切除1例;将右位主动脉弓误诊为纵隔肿瘤而手术1例;肿瘤未能切除7例。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心肌梗死1例);出现脓胸2例,均治愈。术后病理诊断胸腺肿瘤62例(43.4%),其中恶性胸腺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37例(25.9%),畸胎瘤24例(16.8%),其他肿瘤20例(14.0%)。结论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应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本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注意围术期处理、切口选择,病变的探查要仔细,肿瘤应尽量切除但也不应勉强,术后应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60年6月~2002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0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38例,畸胎瘤95例,神经源性肿瘤8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5例,其他肿瘤61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459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45例,术后死亡12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6.
胸腺瘤和胸腺增生均可导致纵隔阴影的增宽和变形,胸腺瘤是前纵隔中最常见的肿瘤,约占50%[1]。国内有关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CT诊断报道较少。本文收集我院从1990年至1997年间经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胸腺瘤,6例胸腺增生,结合文献,就其CT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中男15例,女11例。20例胸腺瘤中,年龄17~75岁,根据目前病理学上良、恶性胸腺瘤的分类标准[2],良性11例,恶性9例。临床上有咳嗽、咳痰6例,其中痰血1例;胸闷、胸痛11例;局部和/或全身重症肌无力患者8例(40%)。6例胸腺增生中,年龄6~30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实性肿块47例患者行CT平扫增强和病理活检.结果:胸腺瘤22例,胸腺癌3例,胸腺增生2例,淋巴瘤10例,精原细胞瘤3例,胸内甲状腺肿4例,恶性畸胎瘤2例,胸骨浆细胞瘤纵隔侵犯1例.前纵隔实性肿块均具有各自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结论:CT是...  相似文献   

18.
<正> 胸腺瘤及胸腺瘤样病变并非罕见,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之12—23%,居第二、三位。笔者于47例纵隔肿瘤中发现5例(占10.6%),均行手术切除。现予以报告并作讨论。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1998年1月~2008年7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男性50例,女性35例,年龄4~75岁,平均41岁.包括:胸腺瘤29例(34.1%),生殖细胞源性肿瘤13例(15.3%),神经源性肿瘤12例(14.1%),胸内甲状腺肿8例(9.4%).淋巴瘤5例(5.9%),原发囊肿12例(14.1%),其他肿瘤6例(7.1%).总手术切除率为95.3%(81/85).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胸腺瘤合并肌无力者出现肌无力危象3例.术后随访的59例患者(69.4%),随访时间1个月~5年.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有3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2年、3年复发并转移,因死于癌肿复发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结论 原发性纵隔肿瘤不论良性还是恶性,只要无明确手术禁忌,均应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胸腺癌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行CT检查的205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84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胸腺癌(记为胸腺癌组),其余121例为良性胸腺瘤(记为良性组),比较两组CT表现的差异,并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T对原发性胸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84例原发性胸腺癌患者,CT上可见前上中纵膈肿块影,向一侧或双侧胸腔凸出,形态不规则或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伴囊变坏死,与邻近结构脂肪层消失,并侵犯周围组织向远处转移;胸腺癌组肿瘤直径及不均匀强化、肿瘤不规则形、纵膈脂肪层消失、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3.33%、87.60%、85.85%、82.35%、88.33%、0.708。结论原发性胸腺癌CT有典型影像表现,可依据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强化方式等与良性胸腺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