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支原体的培养及其药敏分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 [1],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我们对723例NGU门诊患者的生殖、泌尿道标本作解脲支原体培养并作药敏试验 ,旨在了解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状况,以及如何指导临床用药。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 :对本室性病专科门诊1991年3月~1997年12月来检查的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患者723例进行Uu培养 ,同时对培养阳性标本做了药物敏感试验。1.2培养方法 :女性患者取宫颈分泌物 ,…  相似文献   

2.
108株解脲支原体药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脲支原体(UU),是泌尿生殖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了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外尚可导致附睾炎,输卵管炎,不孕不育等多种疾病,UU防治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UU耐药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少困难,为了了解本地区UU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我们对2002年7月至2003年4月在性病实验室培养出的108株UU进行了体外药敏测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体,并且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随时了解STD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年来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325例标本阳性157例,阳性率为48.31%。药敏结果:红霉素的耐药率排在首位.耐药率为88.54%,其次为环丙沙星、罗红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4.05%、71.34%、68.15%;交沙霉素耐药率最低,耐药率仅为4.46%。结论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推荐交沙霉素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尽可能的作支原体培养和药敏检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感染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解脲支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甚至可导致男性不育或女性不孕,为探讨解脲支原体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近3年来972例解脲支原体的药敏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难治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的解脲支原体(Uu)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用支原体IST试剂盒对临床上104朱难治性泌尿生殖道感染Uu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Uu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原始霉素的敏感性分别为18.3%、51.0%、1.9%、2.9%、13.5%、72.1%。结论:Uu对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敏感性低,对交沙霉素、原始霉素敏感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司巴沙星治疗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从1998年1月~1999年6月,应用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司帕沙星(商品名倍特巴沙片)治疗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并与美满霉素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1026份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解脲支原体对多西环素94.2%、米诺环素92.4%、克拉霉素81.9%敏感。结论: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解脲支原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348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支原体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多数研究者认为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有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生殖支原体(Mg)。泌尿生殖道感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多种合并症。为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临床株感染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0.
淋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混合感染是某些症状持续存在,长期不能治愈的原因之一。为探明其混合感染情况,作者对58例淋病患者同时进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华  崔昭 《中国性科学》2007,16(7):11-11,15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IES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219例泌尿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临床标本,其中解脲脲原体阳性标本68例,阳性率为31·1%。药敏实验抗生素敏感性最高的依次为美满霉素(97·7%),强力霉素(94·1%),交沙霉素(92·6%)。耐药率最高为克林霉素(77·3%)。结论:对泌尿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应采取标本进行支原体和药敏检测,参考试验结果规范地选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广州地区性病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0年1月 ̄1993年12月,对444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5种性传播性疾病患者和140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性伴侣,以及260名健康人,进行了解脲支原体培养,基阳性率分别是41.66%、34.91%、34.68%、33.71%、32.00%、34.29%、34.29%和8.46%。结果显示,UU在国内各种性传播性疾病中,在性伴侣中流行广,感染率高,这是我国性病防  相似文献   

14.
解脲脲原体可导致盆腔炎、不良妊娠结局、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附睾炎等多种疾病.解脲脲原体有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但目前各种血清型之间致病性差异尚未明确.国内外使用小鼠、黑猩猩、羊等多种动物建立了宫内感染及下生殖道的感染模型,发现各型别感染后可导致IL-1、IL-6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子宫内膜及睾丸组织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和变性等,不同部位感染率、感染时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解脲脲原体(UU)在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泌尿生殖道中的检出率与分群分型。方法:UU液体培养法初筛健康足月分娩248例新生儿外阴分泌物,阳性标本用PCR法及酶切法进行分群分型。结果:248例标本中,UU阳性率为10.48%,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婴与女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例阳性标本中,生物一群18例(69.23%),生物二群6例(23.08%),混合群2例(7.69%)。生物一群中1型4例,6型10例,3/14型2例,混合型2例。结论:本研究中健康新生儿泌尿生殖道中UU以生物一群为主,主要为1型和6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性科学》2021,(3):18-20
目的分析男性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UU)与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及药敏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殖健康医院诊治的460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行健康体检已育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UU与CT阳性表达率,并以药敏试验检测UU耐药性。结果观察组UU、CT、UU+CT阳性率分别为48.70%、16.52%、6.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0%、2.5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种药物药敏试验中,UU对米诺环素(MIN)(96.88%)、强力霉素(DOX)(95.09%)、交沙霉素(JOS)(90.18%)、克拉霉素(CLA)(89.29%)、四环素(TET)(87.05%)、莫西沙星(MOX)(84.38%)敏感度较高;对加替沙星(GAT)、司帕沙星(SPA)、左氧氟沙星(LEV)、阿奇霉素(AZI)敏感度较低;对罗红霉素(ROX)(56.70%)、环丙沙星(CIP)(75.00%)表现为耐药。结论男性不育患者UU、CT感染率较高,其中以UU感染为主,UU对MIN、DOX、JOS、CLA、TET、MOX敏感度较高,可将其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18.
性自由生活方式引起的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进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然而学术界往往就事论事地看待艾滋病流行的日趋加速;性病病原体耐药菌株越来越多,性病的治疗日趋困难;以及由性病造成的生育能力减退和丧失。西方因性病严重流行而丧失生育能力的家庭增多,在中国竟被片面地曲解为不愿要孩子的西方家庭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告诉我们,性学研究必须重视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由性自由生活方式引发的人类健康危机和生存危机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不改变性自由生活方式,而试图用生物医学的手段来逐个解决具体的临床问题是不可能的。下面选刊近期北京地区作者的三篇研究报告(一)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精索静脉曲张相关的男性不育;(二)性病门诊中淋病菌株耐药性监测;(三)大陆居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7例报告。希望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实对我们从事性学研究的同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
Ureaplasma urealyticum was detected in the cervix of 49·9% and in the urine of 47·7% of women attending a department of genitourinary medicine. Isolation of U urealyticum was not related to diagnosis, nor was there any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the organism and any symptoms or signs of genital tract disease. Fewer organisms were detected in the cervix of women who had a concurrent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than in women who had not. A pathological role for U urealyticu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