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探索晚期面瘫动力性修复中多神经支配的供区,提供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测量观察了腹内斜肌的神经支配及血供情况。结果:腹内斜肌主要接受第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的占90.9%,接受第10、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的占9.1%。第11肋间神经入肌处至腋后线的平均长度为12.7cm,肋下神经入肌处至腋后线的平均长度为12.9cm,血供主要来源于第11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腹壁肌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筋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结论:可利用腹内斜肌多血管神经支配的特点,设计超长吻合多血管神经蒂的腹内斜肌瓣跨面移植治疗晚期面瘫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斜方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①斜方肌下部肌质部分长24.7±2.7cm、宽9.8±1.3cm、厚0.4±0.1cm。其远端移行为腱膜,长2.8±0.8cm、宽1.5±0.4cm、厚0.03±0.01cm;②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营养斜方肌下部,外径1.2±0.3mm,长度1.7±0.8cm;③斜方肌下部受副神经支配。结论:在斜方肌具有Ⅳ级肌力的前提下,可以副神经肩胛背动脉内侧终末支的后支为蒂设计斜方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带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体上,观察了腰髂肋肌的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缘至第12肋长度分别为12.5cm和11.5cm,该段中间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cm和1.6cm,肌肉的血液供应多源性,其上,中,下部分别为肋下动脉第1腰动脉,第2、3腰动脉及第3、3  相似文献   

4.
比目鱼肌带腓骨肌骨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比目鱼肌附着于腓骨、胫骨的部位、与腓肠肌合并部位进行了观察。对比目鱼肌的血管供应、神经支配进行了测量分析和研究。比目鱼肌的供血动脉来自胫后动脉和腓动脉,肌瓣最大支动脉起始部外径男2.10mm;女1.62mm,肌瓣最大支动脉蒂长男2.52cm;女1.93cm。同时为选用比目鱼肌带腓骨复合瓣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前锯肌下部肌皮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前锯肌下部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前锯肌下部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前锯肌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背动脉的前锯肌支,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5±0.2mm,长4.9±1.1cm;由胸长神经支配,其横径为1.7±0.4mm,神经干长7.7±1.4cm。结论:以胸背血管及前锯肌支为血管蒂和胸长神经为蒂可切取前锯肌下部12.0cm×9.0cm的肌皮瓣,修复较大创面或重建肌动力  相似文献   

6.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的形态,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结果:掌短肌呈斜方形,其桡侧长2.2±0.8cm,尺侧长2.8±0.9cm,中部宽2.8±0.6cm,中部厚2.8±0.9mm。掌短肌为尺神经浅支支配,其浅面的皮肤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支配。掌短肌皮瓣的动脉血供来源有4:即尺动脉本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汇入到尺静脉,以及与手掌尺侧皮肤相连的前臂尺侧静脉。结论:以尺动、静脉为血管蒂的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来源较多,可以利用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形成带感觉神经的皮瓣。是修复拇指指腹大面积缺损较好的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15具(30侧)新鲜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胸小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胸小肌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外径约1.6±0.4mm,长约4.7±0.9cm.胸小肌主要由胸内侧神经支配,神经长5.2±1.0cm,横径为1.2±0.4。血管神经从胸小肌的中、外1/3处入肌。依据解剖学观察,设计将胸小肌止点连同喙突切取,移位固定到肱骨上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10例,术式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且对胸小肌  相似文献   

9.
眼外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了46个固定成人尸体眼眶。测量了各眼外肌的肌腹长,接触弧长和最大横断面积等。外直肌分别为37.41和12.34mm及36.21mm^2,内直肌分别为36.11和8.48mm及34.46mm^2,上直肌分别为38.75和11.00mm及24.81mm^2,下直肌分别为36.40和7.91mm及29.93mm^2,上斜肌分别为30.83和9.84mm及15.17mm^2,下斜肌分别为31.09和1  相似文献   

10.
以旋髂深血管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腹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12具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的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为腹前外侧壁层腹膜的主要营养血管。腹壁主要升支大多起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模肌之间,并向深面发支营养壁层腹膜。腹壁主要升起始处动脉口径1.4±0.4mm,伴行静脉口径2.0±3.4cm。结果提示:以旋髂深动脉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可形成腹膜组织瓣,可局部转位或游离移植用于修复尿道,输尿管,肝外胆道和中等口径血管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 结果 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 结论 ①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②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③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相似文献   

14.
在供研究用的20具(男13女7)成人尸体上,对40侧九、十、十一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进行了应用解剖研究。可取长度平均值分别为111.11mm。100.88mm,81.28mm,和64.20mm,分支处的宽、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59和1.12mm,2.58和0.08mm,2.89和0.10mm,3.49和1.04mm。游离切断各肋间神经远侧端,在肩胛线上垂直下拉,观察了其末端与腰椎棘突的对应关系,并测量了其与阴部神经出盆处之间的距离。阴部神经长度及出盆处的宽、厚度平均值分別为31.35mm,4.87mm和1.59mm。本文认为用带血管蒂的腓肠神经作为供体桥接下位肋间神经与阴部神经,为截瘫病人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下位肋间神经与股神经缝接治疗截瘫的解剖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死后3小时以内的新鲜尸体,在腋中线后方和腹直肌外缘至后面,取第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各1段;在腰大肌和髂肌间取股神经1段。用乙酰胆碱脂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各段神经干的截面积、神经束(组)的面积、神经束的功能组合、神经束与结缔组织的比率、以及各段神经内运动性神经纤维的数量,计算了下位肋间神经与股神经上述各项数据的比率。结果表明股神经与下位肋间神经的各项比率悬殊。从解剖学角度看,用下位肋间神经与股神经缝接治疗截瘫的设想,可能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观察测量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及神经分布, 为该间隙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4具尸体,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采用Blanco穿刺入路,在胸壁两侧腋中线4、5肋间,注入含美兰染料的液体(0.4 ml/kg)至前锯肌间隙,约10 min后逐层分离至该间隙,观察美兰液体的扩散范围、染料沉积后界限以及该范围内的神经分布。 结果 观察8侧前锯肌,逐层掀开胸大肌和胸小肌后,清晰显露前锯肌间隙的蓝染区域及区域内蓝染的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中位数M(P25, P75)描述8个前锯肌筋膜间隙注射扩散范围测量结果,腋前线11.35(10.45,12.15)cm,腋中线12.6(12.12,13.15)cm,腋后线11.1(10.70,12.05)cm,平乳头线9.8(9.12,10.65)cm。头侧扩散至第2肋腋前线占75%,腋中线占87.5%,腋后线占87.5%;扩散至第3肋腋前线占25%,腋中线占12.5%,腋后线占12.5%。 结论 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解剖测量研究提示临床应用此方法进行前锯肌间隙神经阻滞,可阻滞前锯肌间隙内的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满足胸前外侧壁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例经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臂外侧上皮神经在均由腑神经发出,起点横径为1.5±0.4mm,在三角肌深方斜向外下3.6±1.1cm从该肌后缘中1/3浅出肌间隔,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布于三角肌后部、外侧部和臂外侧上部.该神经的营养血管起源于旋肱后动脉,起点外径为0.9±0.4mm;其行程、分支和分布均同在神经,供血范因为14.8×9.8cm~2,并与周围的皮动脉存在丰富吻合.结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 瓣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游离瓣或旋转瓣,用于修复邻近部位、手或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