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肾静脉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左肾静脉的局部解剖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2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量和研究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下腔静脉关系。结果:左肾静脉起始处外径(15.6±2.1)mm(12.0~19.0 mm),长度(6.8±1.1)cm(4.3~9.9 cm),注入下腔静脉高度为(11.6±1.9)cm(7.9~15.5 cm),左肾静脉经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距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0.4±0.3)cm(0~1.2 cm),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为(41.6°±9.1°)(20°~60°)。结论: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之间的左肾静脉易受压,严重时可出现血尿、直立性蛋白尿和男性精索静脉曲张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经腹膜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提供腰椎前方血管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防腐固定尸体标本及120例腰椎MRI断层数据,观察下腰椎区域髂总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根据腰椎前方血管的断层图片判断髂总静脉汇合点(CCIV)对应椎体的位置;L5~S1前方左髂总静脉对应椎间盘的位置。结果:CCIV的位置范围从L4椎体到S1椎体,相对恒定,主要分布在L5及L5~S1椎间隙(二者占87.5%);左髂总静脉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进入L5~S1椎间盘的难易程度,88.3%左髂总静脉位于L5~S1椎间盘30°~90°的位置。结论:CCIV存在较大的变异,微创前路经腹膜手术在下腰椎损伤大血管的危险性主要来自髂总静脉汇合点及左侧髂总静脉对应椎体的位置,因此强调术前的MRI检查来判断髂总静脉的位置,评价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及静脉角部的功能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具(60侧)成人防腐尸体上,对锁症下静脉及静脉角交汇部,除长度、直径和位置外,特别对内腔结构——瓣膜和内膜嵴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并由此提出了其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解剖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岩静脉起始与终止部位、形态、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颅标本12例(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上述神经、血管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测量岩静脉长度、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在24例标本共发现岩静脉35支;其属支交汇处直径为(2.44±0.87)mm(1.15~4.10 mm),汇入岩上窦处直径(2.60±0.93)mm(1.20~4.50 mm);岩静脉主干长度为(5.05±3.53)mm(1.75~8.95 mm);共有7支主干及2条束支与神经根接触或压迫,除7条主干接触者外,其主干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7.09±4.48)mm(1.20~12.60 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可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之一。岩静脉呈游离悬空状,其主干多粗短,术中易因过度牵拉而破裂出血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岩静脉影响手术者应提前将其分离后电凝切断。  相似文献   

5.
贵要静脉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要静脉的变异较少而且血源充分,临床上在贵要静脉穿刺的意义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贵要静脉进行了解剖观测,以期为临床应用,尤其是护理学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解剖观察了72具尸体与胃上动脉相伴行的静脉。该静脉出现率为31.9%(23例),成人平均和24.5mm,注入左膈下静脉处的外径为1.3mm,其收集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下段后壁的静脉血。根据静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静脉(superior gastric vein)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段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段的位置,口径,方向,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形式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以3分支型最为多见,占57.5%,肝静脉与水平面的夹角;肝右静脉约为30°,肝中静脉约为55°,肝左静脉约为55°,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端的体表投影位于右侧胸前壁内侧半,剑突尖水平面与膈穹水平面之间,上述资料对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末端超声波检查等临床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供应。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测16例(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三叉神经根血管标本。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结论:供应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受到损伤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国人颞中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标志,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6侧(左12侧,右14侧,男性18,女性3)经10%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人头标本,解剖颞区颞中静脉及属支,观察其走行分布,测量主干到各解剖标志距离及管径,计数属支数目并测量管径。比较左、右侧差异。 结果 所有标本存在颞中静脉,主干管径平均2.91 mm(0.72~5.88 mm),属支0~7支,属支管径平均2.05 mm(0.54~5.30 mm),可有2级属支(3.8%,1例)。主干汇入颞浅静脉的位置不完全一致,汇点高者在颧弓根部(42.3%,11例),低者位于颧弓下缘9.02~21.00 mm处。主干大致有3种分布类型:①经典型53.8%(14例),②分裂聚合型30.8%(8例),③直角型15.4%(4例)。转折处到耳屏内侧缘的垂直距离平均18.69 mm,主干到颧弓中点、眶外缘与颧弓交界处、眼外眦、眉弓外端距离的平均值,左侧分别为:(17.23±7.29)、(18.82±9.00)、(21.14±6.96)、(9.62±8.87)mm,右侧分别为:(17.28±5.74)、(18.34±7.63)、(19.40±6.98)mm、(8.17±5.53)mm;相对应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左:(3.75±1.63)、(3.34±1.00)、(3.08±1.18)、(2.81±1.23)mm;右:(4.29±2.93)、(2.90±1.29)、(2.89±1.20)、(2.57±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国人颞中静脉的走行分布进行解剖学类型划分,以丰富解剖学资料;掌握颞中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标志,于颞区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神经后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为临床诊治椎孔外颈神经后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具(40侧)成人尸体的颈神经后支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肝门静脉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50例肉眼观察无病变的成人肝标本,对肝门静脉分支分型等形态特征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肝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主干54.0%在肝实质外分叉,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为(8.94±3.17)mm;34.0%紧贴肝实质分叉。左支主干长(47.44±7.23)mm;左支横部长(23.90±5.29)mm,外径为(7.43±1.09)mm,矢部长(24.02±4.97)mm,外径为(7.07±1.36)mm,角部角度为(114.18±22.59)°;右支主干长(20.63±6.59)mm,外径为(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8型。结论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及左、右支主干径值与分支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肝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术中可能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 5 2条患肢和 40条下肢标本的隐静脉裂孔及大隐静脉根部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 :隐静脉裂孔形态以卵圆形和盾形者为主 ,其纵径 (40 .0± 12 .0 )mm ,横径 (2 8.0± 9.0 )mm ,大隐静脉根部属支以 3或 4支为多见。结论 :根据隐静脉裂孔特点及属支解剖情况 ,作者认为 :①切口要足够大 ;②正确识别解剖层次 ;③掌握正确的高位结扎部位。是防止术中股静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经皮穿刺股静脉介入栓塞睾丸静脉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测量20具成年尸体的睾丸静脉和肾静脉等。结果:①髂总静脉汇合处至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长度分别为 12.0 cm和 11.8 cm。②左、右肾静脉长度分别为 7.5 cm、3.0 cm;其中点处外径分别为 13.1 mm、11.7mm。③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形成的夹角平均为77.9°,左侧睾丸静脉汇入点距下腔静脉的间距为3.4cm,在此处其外径平均为3.5 mm,左侧睾丸静脉与左肾静脉间形成的夹角平均为 105.6°,汇入点在左肾静脉下壁的占55%(11侧);前下壁的占35%(7侧);前壁的仅占10%(2侧)。结论:本文为行睾丸静脉介入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术时提供髂总静脉的长度和下腔静脉与肾静脉的夹角,左睾丸静脉内侧肾静脉的长度、外径,左侧睾丸静脉与肾静脉之间的夹角以及汇入点在肾静脉壁的位置等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腹下丛(SHR)的走行,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观察SHP主干的位置,并测量主干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结果SHP主干位于正中线左侧者占88.89%(32/36),其右侧缘距离前正中线(8.23±2.78)mm。结论上腹下丛主干位于髂间三角的右侧,临床处理时应引起注意,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解剖观察副神经血供来源及血供形式,为临床带血管蒂副神经移植及带血管的肌肉神经复合皮瓣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5例(30侧)新鲜尸体动脉灌注乳胶和聚乙烯醇-氧化铋造影显微解剖与X线摄影,观测副神经滋养血管来源、分支及起始外径、血管起始处到副神经的垂直距离、动脉伴副神经走行的最远距离及副神经血供特点。 结果 副神经的血供呈节段性分布,有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和肩胛背动脉,营养副神经的主干支血管起始处外径依次为(1.5±0.5)、(2.3±0.2)、(2.1±0.3)、(1.8±0.5)mm,各血管起始处至副神经的垂直距离依次为(1.6±0.6)、(4.6±0.4)、(4.8±0.7)、(1.0±0.3)cm,发出数支分支血管进入副神经主干及分支, 伴行副神经走行的距离依次为(4.1±0.7)、(7.3±0.6)、(8.6±0.6)、(8.5±0.5)cm。 结论 副神经血供为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肩胛背动脉以及各自的分支节段血管,为副神经神经移术时应重点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与颈静脉孔相关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从颅底内、外面,对80具成年颅骨的颈静脉孔进行观测;并对20具成人尸头进行解剖,观察该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结果:①62.3%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15.9%左侧较大,21.8%两侧大小一致;②14.38%的颈静脉孔有骨桥,85.62%无骨桥;③颈静脉孔内、外侧缘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的平均距离颅外均较颅内大:颅外分别为26.11mm和33.41mm,颅内分别为22.29mm和27.52mm。④XI脑神经多沿颈静脉孔前上缘,X、XI脑神经沿内侧缘出颅,两者被纤维索(占87.5%)或骨桥(占12.5%)隔开。⑤IX脑神经多经颈静脉孔外口前上缘向前下越过颈内动脉表面;IX脑神经经颈内静脉深面(占57.5%)或其浅面(42.5%)行向后下。结论:右侧颈静脉孔通常较左侧大,左右不对称;影像学观测该区域血管、神经应选择恰当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睾丸神经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上对精索腹股沟管腹环至皮下环段进行了解部学观测。结果:输精管位于精索后内方,睾丸动脉位于中央,被蔓状静脉丛包绕,输精管动脉位于精索内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输精管静脉之间稍后方,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的外侧、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位于精索的内侧,与精索伴行。结论:在显微外科睾丸神经切除术中应注意寻找保护睾丸动脉和输精管动脉,切断睾丸神经,根除交感神经的支配,即可阻断睾丸神经的痛觉传导。  相似文献   

19.
枕大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枕大神经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防腐固定10例(20侧)和新鲜标本5例(10侧),以经骨性外耳门中点的水平线和后正中线为轴建立坐标系,定位枕大神经浅出点,观察枕大神经走行分布及其与枕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1)枕大神经皮下浅出点位于坐标原点旁开17~20mm;以浅出点为界,枕大神经可分为皮下段和肌内段。(2)皮下段与浅筋膜紧密附着,活动度小,为固定区;肌内段走行于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间,神经活动度大,为活动区。结论:颈部运动使活动区和固定区交界部位的神经处于“扭折”状态;浅出点腱膜组织对神经的固定作用造成了神经的“卡压”,此双重作用是构成枕大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