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眶上裂区是眼眶与颅中窝沟通的重要通道,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 眼神经)、 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等诸多重要神经、血管从中穿行,并且与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关系密切。眶上 裂区解剖对于颅底手术至关重要,手术时如损伤眶上裂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现就眶上裂区 的大体、显微及内镜临床应用解剖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献忠  韩卉 《解剖学杂志》2001,24(6):594-596
眶上裂为位于眶尖部和海绵窦前部之间的一个重要骨性裂隙 ,内侧与视神经管毗邻。眶上裂区范围小 ,结构多 ,是颅底穿行神经最多、最复杂的区域。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均经此入眶 ,损伤后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尽管有关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 6] ,但作为两者交通的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7~ 8] 。Morard等[7] 称眶上裂区为颅底显微解剖研究中的一块“无人大陆” ,并于 1 994年首先对眶上裂区显微解剖进行了报道。近年来 ,随着学科渗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使临床医师逐渐地涉足这一领域而施行眶上…  相似文献   

3.
庞刚  韩卉  胡玉婷  朱友余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2006,29(4):490-493,F0004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眼静脉与海绵窦前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献忠  韩卉  沙素红 《解剖学杂志》2004,27(4):414-416,F003
目的:为临床治疗眶上裂区域的肿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湿标本在16倍显微镜下,观测海绵窦前间隙、眶内引流静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胎儿眶上裂区血管铸型标本。结果:眼上静脉在眶内分为3段,各段直径平均为(2.13~2.57)mm,眼上、下静脉在眶内汇合形成长约(4.35~4.97)mm的眼静脉总干,眼静脉总干从海绵窦前间隙前方或前下方与海绵窦前间隙相连,眼静脉总干呈纺锤型。结论:本文结果为临床选择该区域适当的手术入路打下基础,经眼上静脉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6.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8.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相似文献   

9.
经眼上静脉入路行海绵窦栓塞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经眼上静脉入路行海绵窦栓塞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部标本24个,解剖观测眼上静脉及其眶外属支的形态、长度及外径等。结果:①眼上静脉由眶上静脉支和内眦静脉交通支组成。眶上静脉支穿经眶上孔处外径为1.3mm。内眦静脉外径为1.4mm,距内眦6~8mm,其交通支外径为1.4mm;②眼上静脉在眶腔内分为三段,外径平均达2.1~2.5mm。结论:经眼上静脉眶外属支入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建立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在26侧经防腐同定的尸头标本上,进行视神经管和眼动脉及其周边结构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视柱前端视神经管外膜与眶上裂硬膜融合变厚,形成凸向眶内的襞,厚度为(1.71±0.37)mm(1.14~2.38 mm).眼动脉有88.5%(23侧)于视神经管颅口底部内侧进入鞘膜,在襞前端内侧穿出入眶.视神经管外下壁与蝶窦外侧壁结合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长为(7.40±1.44)mm(5.60~10.10 mm).结论(1)视神经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内上方切开;(2)眼动脉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切开骨性视神经管全长的基础上再向眶内延长1.14~2.38 mm;(3)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视神经减压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1.
展神经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展神经为眼运动神经之一,全程走行复杂,经过并毗邻许多重要结构,如Dorello管、海绵窦、眶上裂等,与颈内动脉、交感神经、Gruber韧带等结构联系密切.颅内炎症、肿瘤、外伤、颅内高压时常受到损伤,与其解剖学的特殊性有关.完善展神经的显微解剖学资料有助于指导神经外科、五官科和眼科医生的手术,减少术中展神经的损伤.本文就展神经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眶尖区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 5 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 0 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 3 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眶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眶口处面积最小 ,管内段视神经从颅端到眶端逐渐变细 ,眼动脉进入神经经管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 ,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下区 3部分。结论 冠状位是观测眶尖结构的理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15.
Thesuperiororbitalfissureanditscon tentsF .Govsa ,G .Kayalioglu ,M .Erturk ,etal.眶上裂及其内容物眶上裂的局部解剖学标志对颅中窝、海绵窦和眼眶的一般定位及手术入路是有用的。本研究在 5 7块关节离断的蝶骨、10 2块颅底及 5 8例成人尸头标本上对眶上裂及其相关结构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学和形态测量。根据Sharma等 ( 1988)的分类法以 9种不同形状对眶上裂进行观察 ,最常见的是Ⅵ型。测得眶上裂内上缘至外上缘的距离右侧为 17.3± 3 .4mm ,左侧为 16.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 结果 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 结论 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经鼻内镜下鼻眼相关外科手术中避免损伤视神经、眼动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对20(男12、女8)具成年尸头的视神经管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与鼻窦的毗邻类型有5种。视神经管长为(11.74±1.80)mm,内侧壁中点厚度(0.67±0.32)mm,视神经管颅口间距为(15.39±2.04)mm,视神经眶口间距为(23.85±2.31)mm。结论:掌握视神经管、眼动脉的形态、变异类型及毗邻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共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观测下列参数.(1)视神经管的长度和视神经管各壁及硬膜鞘的厚度;(2)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颅冠状面的夹角;(3)视神经管及视神经在眶口、管中部、颅口的垂直径、横径,并计算其横截面积;(4)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结构及视神经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平均长度(11.61±1.58)mm;视神经管横截面积在眶口处最大,为(22.05±3.47)mm2;视神经横截面积在颅口处最大,为(10.62±2.34)mm2.结论:(1)视神经管眶口处对视神经的膜性束缚力最大;(2)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后,鞘膜切开应选择内侧壁内缘稍上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