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由Easy 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其中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进行旋转、放大,三维测量,多视角观察,无重叠干扰。结论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项内动脉移位,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全身前后位SPECT骨显像、CT扫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做出诊断,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阳性检出率46.7%(28/60),CT阳性检出率28.3%(17/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阳性检出率55.0%(33/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与SPE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骨侵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检测敏感性与单纯SPECT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 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 ,位置深在 ,功能重要 ,诊治困难 ,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 ,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 ,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 ,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 ,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 ,微创神经外科学 (mini mallytraumatic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将成为 2 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 ,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 ,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 ,下一…  相似文献   

4.
CT轴位与冠位扫描对发现鼻咽癌颅底受侵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CT轴位与冠位扫描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8例初诊鼻咽癌同时行鼻咽部轴位与冠位增强扫描,观察记录颅底不同解剖部位的颅底受侵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轴位扫描对翼突基底部和翼内外板的检出率较冠状位高,轴位扫描对圆孔的检出率较冠状位低。结论 CT轴位与冠位扫描两者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颅底骨质受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轴位与冠位扫描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208例初诊鼻咽癌同时行鼻咽部轴位与冠位增强扫描,观察记录颅底不同解剖部位的颅底受侵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轴位扫描对翼突基底部和翼内外板的检出率较冠状位高,轴位扫描对圆孔的检出率较冠状位低.结论CT轴位与冠位扫描两者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颅底骨质受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鼻内镜辅助下鼻前颅底手术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20例患者都痊愈出院,有极少部分的例患者出现了手术后的病发症,都对患者及时的采取了治疗措施,患者康复且出院。结论鼻内镜手术风险大,护理人员应该具备更多的护理经验,可以提高手术质量和对患者治疗的效果,从而有效的减少患者手术后的病发症。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30例颅底与硬脑膜间结合的程度与范围以及两者之间的细微结构。结合程度可分为紧密、松散与不结合三级,各级均有恒定的范围。颅底与硬脑膜间的无名小血管,由于口径过小,游离困难,在血管架桥手术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以Frankfurt平面为基准,绘制测量了100例头部标本。从颞下区、颞骨岩部前、后缘确定A、B、C三条平行的定位线。A与B线之间为7.1±1.2mm,B与C线之间为11.9±1.7mm。并测量各组由外向内的深度,A线为18.5±1.8mm,B线30.2±2.8mm,C线42.5±3.4mm。并由浅入深测量了每条线内各结构间的距离。结果提示定位线不仅有助于各结构的定位,而且也是颅底分区的自然界线。手术应以定位线为基推选择入路的方向,由浅入深层层定位,也可在任何方位下以此为依据定出所见结构的区域或方位。  相似文献   

9.
颅底外面部分骨性标志三维坐标值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测量颅底外面解剖结构三维空间坐标的方法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建立与颅底内面相统一的三维空间坐标系 ,在特制颅器上以 3 2个成年国人水平锯开颅骨标本为测量对象。结果 :测出了颅底外面骨性标志 2 1项共 3 4个测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值 ;可准确地测算出各测点在颅表各个方位的投影点和深度 ;根据坐标值和解析几何公式 ,还可推算出所有测点间连线 (线段 )的距离 (测距 )及其与三个基准坐标面的角度 (测角 )。结论 :明确了颅底外面各测点的空间位置和颅底内外两面任何测点间的位置关系 ,为颅底手术定位或放疗照射野等定位设计 ,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底骨母细胞瘤1例1卢华莉2张志田3王春患者女,46岁,因右眼球突出并逐渐加重7月余入院。头颅X线正位片示:位于右侧额、筛窦及眼眶内上方可见密度不均之骨质增生,中央区密度稍淡。侧位片示:眼眶后上方骨异常区位于颅底前半部,可见骨密度增高的骨质增生区。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CT影像探讨筛前动脉(AEA)与颅底的解剖关系及其在鼻窦炎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17年8月共52例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鼻窦CT扫描及重建,测量AEA与颅底的距离并分型,测量AEA至额嘴的距离,并研究其与AEA悬空的关系。记录眶上筛房(SOEC)的发生率并以卡方检验分析SOEC与AEA悬空的关系,测量筛板外侧板的深度并进行Keros分型,以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Keros分型与AEA悬空的关系。结果 AEA在CT图像中辨别率为100%, Ⅰ型为AEA嵌于颅骨内,占 42.3%(44/104),Ⅱ型为AEA紧贴颅底,占18.3%(19/104),Ⅲ型为AEA悬空于筛窦内,占39.4%(41/104),即AEA的悬空率为39.4%,至颅底的平均距离为(3.8±1.5)mm。AEA至额嘴平均距离(14.1±2.2)mm,其距离在AEA悬空与非悬空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P>0.05)。在Keros分型中,Ⅰ型占51.9%(54/104),Ⅱ型占37.5%(39/104),Ⅲ型占10.6%(11/104)。Keros分型与AEA发生悬空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05(P<0.001),为中度正相关。SOEC发生率为17.3%(17/104),有SOEC的患者与无SOEC的患者的AEA悬空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3287,P<0.05)。结论 当SOEC存在或Keros分型级别较高时,AEA的悬空率明显升高,术前进行CT影像学检查可以识别颅底解剖情况,明确AEA与颅底的位置关系,进而降低术中AEA的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0.99)mm。②颈内动脉根部外径,左侧(8.15±1.42)mm;右侧(7.51±1.63)mm。③颈外动脉中段外径,左侧(4.87±1.09)mm;右侧(4.39±0.89)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占60%(18侧),其中颈内动脉根部四壁明显动脉硬化,内腔直径1.6mm严重狭窄1侧,占总数的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动脉窦,占颈动脉硬化标本的100%,可致颈内动脉内腔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 结果 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 )。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 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交通动脉开放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间关系的MRA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交通开放情况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5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体检者。观察双侧椎动脉发育与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后交通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①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39.13%(45/115),缺如占0.87%(1/115),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5.65%(18/115),双侧椎动脉同时发育不良占2.61%(3/115)。②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72例,双侧同时开放35例,仅左侧开放23例,仅右侧开放14例。③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77,P=0.000)。 结论 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可引起后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相似文献   

15.
Variation of the branches of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is well known, but it is extremely rare for the occipital artery (OA) to arise from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CB). A 73-year-old man was found to have this anatomical variation on the right side by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for vascular mapping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before superselective intra-arterial catheterization. The OA arose from the CB and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origin of the OA was 1.5 mm. The CB was located at the level of C3–C4 and 7.9 mm above the tip of the greater horn of the hyoid bone.  相似文献   

16.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I glomus cells and th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was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mouse carotid body. A close apposition (<0.1 μm) between the glomus parenchyma and the neighbouring arterioles was regularly present. Profiles of type I glomus cells were found to be exposed to th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without any supporting cell investment. In circumscribed areas of these profiles, type I glomus cells and th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made contact by fusion of their basal laminae. These glomus-cell-myocyte junctions structurally resemble vascular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of sympathetic nerve terminals. In addi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such glomus cell-myocyte contacts, myoendothelial junctions also appeared frequently.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ype I glomus cells play a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vascular tone in the carotid body and that a 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dothelial cells, th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the type I glomus cells exist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系统研究小儿脉管系形态学课题之一,采用从初生到身长为150cm童尸75具(150侧),观察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起始状况,测量了小儿颈外动脉分支的外径、颈外动脉始端到各分支始端的长度以及颈外动脉主干与各分支间的夹角,为小儿头颈部血管形态及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并填补了有关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  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P300潜伏期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ACS患者为狭窄组,选择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吸烟史、饮酒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