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口外J钩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患者,上颌相对较前突,下颌后缩。多伴深覆颌,深覆盖,很多需要Ⅱ类牵引,但易引起上前牙升长,造成齿龈外露过多,同时易引起下颌顺时针旋转,不利于Ⅱ类咬颌关系的矫治,采用J钩牵引前牙内收,可减少以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3月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共植入52个微型种植体支抗钛钉,矫治结束后种植体支抗保持稳定46个,23例患者矫治成功,其中3例患者3个单侧种植体支抗钛钉在内收前牙过程中松动脱落,脱落率为5.77%;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11.60±3.05个月,矫治疗程17.35±1.56个月。23例上颌前突患者通过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后X线头影及模型测量指标较矫治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临床成功率为88.46%。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具有植入部位广泛、创伤小、操作简便、对患者依赖性小等优点,与传统的强支抗方式相比支抗控制能力更强,有效矫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低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47例,分种植组(n=34)和J钩组(n=13),分别用微种植支抗和J钩均辅以MBT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露龈宽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深覆、深覆盖及露龈微笑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微种植组的矫治周期短(P〈0.05),压低、内收前牙及软组织指标改善效果优于J钩组(P〈0.05),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J钩组磨牙现明显前移(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垂直向前部过度发育均有明显效果,但微种植支抗的矫治效果优于J钩,并可有效防止磨牙前移。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45-1347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和J钩支抗矫正安氏II类1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青年女性安氏II类1分类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种植体支抗组和J钩支抗组。结果:J钩支抗组患者治疗前后U6-PTV差值为1.8±2.43mm,U1-NA°差值为(-4.4±3.79)°,U1-NA差值为(-2.6±2.04)mm,种植体支抗组患者治疗前后U6-PTV差值为1.9±3.36mm,U1-NA°差值为(-10.4±3.93)°,U1-NA为(-2.2±2.08)mm,两组患者U6-PTV差值和U1-NA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1-NA°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钩支抗和种植体支抗技术均具有较好的正畸疗效,且种植体支抗技术具有支抗稳定性高,舒适性强,生物相容性好,不依赖于患者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使用J钩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12例,结合使用J钩头帽口外牵引向后滑动弓丝关闭拔牙间隙,并适当运用于拉牙向远中的阶段。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晗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J钩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使用J钩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9例,结合使用J钩头帽口外牵引向后滑动弓丝关闭拔牙间隙,并适当应用于拉尖牙向远中的阶段.结果:9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J钩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技术结合使用J钩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12例,结合使用J钩头帽口外牵引向后关闭拔牙间隙,并适当应用于拉尖牙向远中的阶段.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面型明里改善.结论 J钩配合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使用J钩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12例,结合使用J钩头帽口外牵引向后滑动弓丝关闭拔牙间隙,并适当运用于拉牙向远中的阶段.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 J钩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丝弓技术结合J钩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对到本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30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再采用J钩头帽将拔牙间隙在口外牵引,将其向后关闭.24个月后观察矫治效果.结果30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前牙覆牙合覆盖均恢复正常,后牙均建立中性关系,患者的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直丝弓技术结合J钩能良好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明显改善患者的面型,是安氏Ⅱ1错牙合的有效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牙齿指标[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垂直距离(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Apg-U1)]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1-NA、U1-SN、Apg-U1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咬合关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后上颌切牙及支抗磨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1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各12例,微种植体组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J钩组使用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比较两种支抗方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RL距离以及上中切牙角均减小,微种植体组减少更明显,上切牙内收且直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均减小,上切牙被压低,J钩组压低更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钩组上磨牙至RL距离、腭平面距离明显增大,上磨牙近中移动、伸长,微种植体组增大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切牙效果显著,支抗磨牙前移较少,是稳定有效的骨性支抗,但植入在牙槽骨后段的微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的作用却不及头帽J钩,严重的深覆深覆盖应考虑两种支抗方式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病率较高,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支抗控制是这类错牙合获得成功矫治的前提。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由于为正畸治疗中提供稳定支抗效果而逐渐被广大医师认识和接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优化使用微种植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当今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85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投影测评结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面部美观情况显著改善,磨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而 U1-SN、U1-NA 及 LS-EP 则比治疗前显著减小,U1-L1、U1-SN 比治疗前明显增大。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个疗效确切的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殆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牙合)的方法和原理.方法:选择2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结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牙合)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改善了安氏Ⅱ1牙弓间的不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出在第二恒磨牙上安放带环配合摇椅唇弓作为主要矫治深覆牙合的手段,对超过三个月矫治效果不理想者,配合以平面导板矫治,低角病例者宜尽早使用平面导板能有效地矫治深覆牙合.本文还通过对深覆牙合病因的分析、所用矫治方法原理的剖析等对深覆牙合矫治技术进行了再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