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这80例患者在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论:在进行大量输血后,这80例患者的Hb、HCT、FIB、PLT、PT、APTT及TT指标均明显优于输血前,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为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合理地调整输血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血浆组、中血浆组、高血浆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入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冷沉淀及红细胞输入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低血浆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浆组与高血浆组,Fbg值低于中、高血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冷沉淀、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需大量输血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比例分为3组,高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中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和低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死亡率。结果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后FIB均显著低于输血前,低比例组输血后24 h FIB为(1.28±0.31)g/L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T、APTT、TT分别为(18.76±5.34)s、(42.39±7.59)s、(38.06±6.18)s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24 h后PLT为(67.52±43.69)×109、(89.68±42.54)×109显著低于治疗前,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 PLT分别为(89.68±42.54)×109、(96.63±52.10)×109均显著高于低比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期间可按照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输注比例行输血治疗,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王晓艳 《当代医学》2021,27(34):158-160
目的 探究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少量输血组(n=63)与大量输血组(n=87).比较两组纤溶系统指标、凝血功能,SF-36评分.结果 输血前,两组PC、FDP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PC低于少量输血组,FDP、D-D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前,两组TT、PT、FIB、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TT、PT、FIB、APTT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后,两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需输血患者予以大量输血,可在短时间内影响患者纤溶系统与凝血功能,通过实时检测患者凝血状态,可避免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发生,提升输血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40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PT...  相似文献   

6.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及时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4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成单纯输血组、输注红细胞及输400~1 000 ml血浆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血浆组,对输注的成分血及输血前后PT、INR、APTT、FIB、血小板的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患者PT、INR、APTT延长,FIB、血小板下降,单纯输注红细胞患者改变最明显,其次是输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着,输血同时输注1 000 ml以上血浆凝血机制改变最小。结论:大量输血可使凝血功能变差及血小板降低,适当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可减少改变的程度,避免出血加重。  相似文献   

7.
韩杰  李春华 《北京医学》2011,33(10):860-861
临床上。大量输血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DIC等并发症的发生.威胁患者的生命。我们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6例不同类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了输血前后凝血四项、血常规及血小板的检测,以观察大量输血对其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2020年1—10月收入的48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入院顺序均分为两组,对比组24例单号患者开展少量输血治疗,研究组24例双号患者开展大量输血治疗,比较两种不同输血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开展输血治疗1 d后,就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而言,研究组用时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而言,研究组数据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输血治疗6 d后,就凝血功能指标而言,研究组与对比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开展输血前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应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展输血1 d后,两组IL-6、TNF-α、CRP指标水平均有所升高,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145-150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及孕期凝血指标监测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加三级预防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检测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血栓小弹力图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二聚体及FDP明显升高。血栓弹力图R值和MA值两组之间无明显变化,但是产后出血组K值明显升高而Angle角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产后出血组血小板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明显降低,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无明显变化。结论产前预防性护理模式及孕产妇凝血指标监测有利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02-10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输血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检测,对两组应用不同方法检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组血制品的输注量,分析血栓弹力图对输血管理的影响。结果研究组需输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后,检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准确地判断出产妇需要输注的血液制品及输注量,及时治疗的同时降低了血液制品的消耗,减轻了经济压力,从而提高了患者临床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比较限制性输血、开放性输血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价值及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选14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72例,限制性输血)、对照组(72例,开放性输血)。对两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X2=8.253,P=0.004)。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11.879、7.758,P<0.001)。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807,P=0.016)。结论:相较于开放性输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限制性输血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术中大量输血患者常面临血液稀释、低体温、器官有效灌注不足、酸中毒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诸多因素,若处理不当,将会使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大量失血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大量输血患者术中进行保温,保持有效灌注,凝血成分输注及使用药物加强凝血对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较高,大量输血后,如处理不当,会加重凝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TIC,适时合理启动大量输血方案,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可有效纠正TIC,提高输血效果,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常规凝血检测指标在产后出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后出血在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占首位 ,而严重威胁生命的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常规凝血指标在诊断DIC方面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就产后出血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及分组根据产后出血量将研究对象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产后出血量 5  相似文献   

16.
潘秀贤  李兵  蔡焕荣 《微创医学》2009,4(6):682-683
“大量输血”是指24h内输血量与患者全部血容量相当或较之更多的输血(成人70mL/kg,儿童或婴儿80—90ml/kg)。骨伤大手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比较大创伤,使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者患者在受伤的同时就已经大出血,必须给患者大量输血。但是,大量输血也容易造成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通过凝血五项、血小板联合检测,以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可减少或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7.
赖国忠  张永福  王琼 《广东医学》2011,32(22):2911-2912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治疗剖宫产大量失血患者中的应用,寻求合理的输血比例和输血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大量失血的剖宫产患者大量输血的种类和剂量以及输血复苏后的情况.结果 输注的血液成分中最多的是红细胞悬液(70%),其次为血浆(20%),再次为冷沉淀(10%),血小板甚少.大量输血后常出现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结论 临...  相似文献   

18.
1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