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宜城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各方面情况,发病早期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COVID-19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月9日在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进行了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对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发病早期胸部CT影像特征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发病规律。 结果 66例COVID-19患者年龄21~71岁,按照入院时病情程度分为轻型4例、普通型51例、重型6例和危重型5例。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生物化学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下降,白蛋白下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B型钠尿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明显。患者胸部CT结果显示,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5例(29.41%),多发病灶36例(70.59%); 重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例(16.67%),多发病灶5例(83.33%);危重型病例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胸部CT影像均以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结论 宜城地区COVID-19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明显变化,患者发病早期CT影像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部位以双肺、胸膜下及肺野外带多见。此结果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本地区COVID-19患者,探讨其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北院区(安庆市传染性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23日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83例,其中轻型5例、普通型77例、重型1例。按流行病学分为有武汉暴露史组和无武汉暴露史组,两组病例均按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诊治,将相关实验室检测、胸部CT、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例患者中,47例有武汉暴露史,36例无武汉暴露史。通过及时有效的综合诊疗,全部患者临床治愈出院。两组患者大多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首发症状,白细胞、淋巴细胞正常或轻度下降。胸部CT大多为特征性斑片、磨玻璃影改变,经治疗后均吸收好转。从首发症状出现到口咽拭子核酸检测连续2次(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h)阴转的中位时间是17天。两组病例经治疗后病灶均明显吸收好转。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胸部CT、临床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普通型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首发症状到核酸转阴的中位时间对抗病毒疗程和解除隔离时机有借鉴意义,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达到临床治愈。初步表明SARS-CoV-2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病毒致病性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9日至2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湖北省武汉市3家定点医院收治的123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南宁68例,武汉55例.于入院第1天收集病例资料,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南宁地区与武汉地区COVID-19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49.0±12.9)岁,轻症105例(85.4%),重症18例(14.6%);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2:1.(2)患者以发热(81.3%)和咳嗽(52.8%)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35.0%)、胸闷或气促(23.6%)、咳痰(20.6%)、呼吸困难(3.3%)、腹泻(2.4%)等,少数患者无临床症状(0.8%).实验室检查中,多数患者白细胞数正常(76.4%)、C-反应蛋白升高(56.1%)、淋巴细胞降低(53.7%),部分患者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9.5%)、白细胞降低(23.6%);少数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4.9%).(3)早期肺部CT主要表现为点状、磨玻璃样改变(54.5%),部分患者无明显改变(45.5%).(4)与武汉的COVID-19患者相比,南宁患者平均年龄较小(P<0.001),咳痰症状(P<0.001)、淋巴细胞计数降低(P=0.041)较少见,但发热症状更常见(P=0.008).结论 COVID-19患者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白细胞数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降低,肺部CT呈点状、磨玻璃样改变,部分患者肝功能受损,极少数患者无症状.与武汉患者相比,南宁患者起病年龄较小,且发热多见.  相似文献   

4.
背景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但目前关于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于2020-01-28至2020-02-28共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中鼻咽拭子样本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COVID-19患者207例,选取其中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分队接管的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者17例作为观察组,未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肌酐、凝血功能指标、炎性指标、降钙素原、心肌损伤指标、胸部CT检查结果、临床分型、最高体温、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咳痰发生率、D-二聚体、降钙素原异常率、临床分型为重型及危重型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乏力发生率、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OR=0.739,95%CI(0.569,0.960)〕是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而降钙素原〔OR=7.349,95%CI(1.213,44.51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OVID-19患者呼吸道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较轻、乏力发生率较高、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同等治疗情况下住院时间较短;白蛋白是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而降钙素原是危险因素,临床应注意加强对白蛋白及降钙素原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经验,为COVID-19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3日至3月15日该单位援助武汉期间,在武汉市某医院重症病区收治的24例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首次出现症状至呼吸衰竭时间、首次出现症状至死亡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结果 24例COVID-19死亡患者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6~95岁.入院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气促为主.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至出现呼吸衰竭的平均时间为(14.25±4.87)d,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20.42±6.39)d.采用有创呼吸支持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89±4.81)d,而仅采用无创呼吸支持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73±5.7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并发症以呼吸衰竭(24例)、心力衰竭(8例)、消化道出血(6例)为主.救治期间死亡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危重型COVID-19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病程1周是监测关键时间,2~3周是救治关键期;需密切关注多器官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LYM等变化;积极采用有创通气利于危重型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6.
背景 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势日趋严峻,我省承接着大量国外入境回国人员,在复工复产与复学初始之际,如何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外源域外输入病例带来的疫情播散,加强输入病例管理与筛查势在必行。目的 分析河北省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防止疫情的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01-21至04-05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其中境外输入组患者7例,国内本地组患者21例。对28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 (1)境外输入组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23.6±11.1)岁,其中19~29岁4例(57.1%),以青年为主。本地组21例患者多为家族聚集性发病,其中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3.6±19.7)岁,其中30~72岁19例(90.5%),以中老年为主。(2)境外输入组7例患者中发热1例,腹泻1例,5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本地组21例患者中发热15例,咳嗽9例,咽痛5例,乏力3例,肌肉痛2例,腹泻1例。境外输入组中普通型6例(85.7%),重症型1例(14.3%),无轻型和危重症型病例;本地组中轻型1例(4.8%),普通型15例(71.4%),重症型4例(19.0%),危重症型1例(4.8%)。(3)境外输入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N基因循环阈(Ct)值、ORF1ab基因Ct值低于本地组(t=14.430、17.856,P均<0.001)。与参考值对照,境外输入组和本地组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比例均高于50.0%,境外输入组淋巴细胞计数、CD3+ 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和C反应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比例均高于40.0%,本地组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比例均高于40.0%。(4)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病灶分布均以双侧肺叶为主,其次为单侧单叶,单侧多叶较少;境外输入组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本地组则以磨玻璃影和实变影为主。结论 河北省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较本地病例临床症状轻微,鼻咽拭子核酸检测SARS-CoV-2的N基因Ct值和ORF1ab基因Ct值水平低于本地病例,病毒载量高,可能存在较强传染性,应对入境人员严格隔离、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交流和积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确诊的17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转归情况。结果17例患者中普通型15例,重型2例;起病前均有武汉旅行史或与COVID-19确诊患者接触史。疾病潜伏期为1~11(5.5±3.1)d。最常见症状是发热(94.1%),其次为干咳(41.2%),少有咳痰、肌痛、头晕和腹泻症状。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值范围内14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C反应蛋白升高7例。早期影像学典型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影和磨玻璃影。经过治疗11例患者治愈出院,余下6例患者首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已转阴。结论COVID-19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需要科学防控、积极治疗。尽早救治患者一般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8.
总结成都市一例输入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出院后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过程,为临床管理此类病例提供经验。回顾性分析成都市一例输入型COVID-19病例的诊疗过程及出院15 d后复诊时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病例于2020年3月7日在泰国查SARS-CoV-2核酸阳性,2020年3月10日抵蓉,由机场送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治疗。3月11日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疑阳性,肛拭子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收入院治疗,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在住院22 d(病程第25天)后转为确诊病例。出院后15 d复查新冠病毒核酸复阳,再次治疗出院后病毒核酸第二次复阳。病例在第二次核酸复阳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完善检查后排除颅内感染及占位病变,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予精神科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可转为确诊病例,核酸复阳不代表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COVID-19患者可出现心理障碍,医务人员需及时发现并予以心理干预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为妊娠期COVID-19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已治愈出院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妊娠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COVID-19患者接触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探讨妊娠期COVID-19快速且正确诊治的方法。结果:患者,女性,38岁,因"停经30+2周,腹泻、恶心3d"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和恶心等急性胃肠道感染症状,因有武汉市COVID-19患者接触史,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及肺部CT检查;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及右肺上、下叶见多发斑片影。临床诊断为COVID-19。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宫内安危,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好转,痰液及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2次转阴,肺部炎症明显好转,胎心监护有反应型,共住院15 d,母胎安全,痊愈出院。结论:腹泻、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CT检查用于筛查疑似COVID-19病例有重要作用,且孕期亦可安全使用。早期、规范的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非重型COVID-19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筛选进展为重症及危重型COVID-19的早期预警指标,为早期识别及救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3日至3月15日援武汉期间,武汉市某医院重症病区收治的17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根据诊疗指南分为重症(重型及危重型)组与非重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大于70岁(P<0.001,OR =0.76,95%CI:0.29~5.21),白细胞计数(WBC)>10×109/L(P =0.004,OR=1.02,95%CI:0.61~2.29),C反应蛋白(CRP)>150 mg/L(P =0.005,OR =0.21,95%CI:0.12~0.49),乳酸脱氢酶(LDH)>400 U/L(P<0.001,OR =1.56,95%CI:0.43~3.23)及肺炎症指数(PI)>75% (P<0.001,OR=2.32,95%CI:1.91~3.54)是COVID-19患者重型及危重型的早期独立危险指标.结论 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易进展,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龄患者,WBC>10×109/L,CRP>150 mg/L与LDH>400 U/L及PI>75%可作为COVID-19重症及危重化倾向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某三甲医院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的疾病特征,为其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从电子病历系统导出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23日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搜集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疾病相关情况、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数据及胸部CT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轻型/普通型7例,重型/危重型5例,入院前症状平均持续时间分别4.29天、8.20天,平均住院费用23 564.24元、62 932.64元。12例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咳嗽、乏力为主。4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8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上升(P<0.05),胸部CT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广,且胸部CT全部表现为多发片状和高密度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50岁~6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重型/危重型患者住院费用、症状持续时间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且两者实验室检查数据和影像学均呈不同程度特点,应尽早发现,及时隔离,阻断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一组我院收治的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人中有3人确诊)病例,通过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胸部CT征象,发现传染源为有明确武汉旅行史的患者,家庭成员密切接触为传染途径;临床多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下降,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有典型的磨玻璃影、实变影伴叶间隔增厚以及病灶偏向肺外带和后侧分布的特点。了解该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特点,对协助临床快速诊断和处理家庭爆发性病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治疗康复情况,分析影响患者康复时间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将2020年1月10日—2月10日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发热门诊治疗的308例COVID-19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康复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康复时间的因素。结果 308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时间中位数(M)是35(26.00,44.75) d,48.05%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康复时间超过35 d。临床症状以发热(84.74%)和干咳(58.77%)为主,病灶范围≤2肺叶110例(35.71%), 范围>2肺叶198例(64.29%);核酸阳性177例(57.47%),核酸阴性131例(42.53%);基础疾病以高血压(12.99%)和糖尿病(6.82%)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主要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3)、病灶部位(P=0.028)、病灶范围(P=0.035)、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P=0.003)、糖尿病(P=0.012)、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P=0.045)和病情分型(P=0.013)与康复时间是否延长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632,95%CI: 1.237~5.602)、糖尿病(OR=2.620,95%CI: 1.599~4.683)、慢阻肺(OR=5.632,95%CI: 2.372~23.906)和病情重型(OR=2.145,95%CI: 1.021~4.503)等因素可能与新冠患者康复时间延长有关。结论 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时间可能与病灶范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COPD)、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密切关联,在临床诊治和护理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防控疫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2月7日—3月6日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收治的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发病时的主要症状、血常规、胸部CT结果以及治疗后核酸转阴情况。结果 共纳入确诊患者654例,男性病例344例(52.60%),女性病例310例(47.40%)。其中轻型175例(26.76%),普通型479例(73.24%)。患者平均年龄(49.36±10.3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7例(14.83%)、糖尿病病史51例(7.80%)。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547例(83.64%)、畏寒186例(28.44%)、寒战15例(2.29%)、乏力342例(52.29%)、咳嗽413例(63.15%)、胸闷137例(20.95%)、腹泻109例(16.67%)。395例患者检测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为(4.12±1.46)×109/L,白细胞总数正常378例(95.70%),升高7例(1.77%),白细胞降低10例(2.53%),淋巴细胞百分比(23.10±10.02)%,淋巴细胞计数(1.06±0.3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均偏低。654例方舱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有175例(26.76%)胸部CT正常,422例(64.52%)胸部CT示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影,57例(8.72%)胸部CT示多叶实变,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从患者入院前核酸检测阳性到入院后两次检测阴性间隔时间最短5 d,最长24 d,平均(12.35±3.73)d。结论 发热、咳嗽、乏力是新冠肺炎患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可做为临床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轻型、普通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2020年1月20日—3月24日治愈出院的6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其出院前、出院后2周、出院后4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转归等临床资料,将3次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出院患者无再发热、腹泻症状,无传染他人,个别患者仍有乏力、咳嗽症状,均较前减轻;有7例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阳,6例短期内转阴,1例持续时间稍长;出院时有14例患者淋巴细胞数仍减少,4周后只有3例仍有减少,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有9例仍见局部纤维化,另外7例患者病灶吸收缓慢。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后,大部分患者可较快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表现可基本恢复正常,肺纤维化病灶也可逐渐吸收,部分治愈者可出现核酸检测复阳,但无相应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3日—2月16日在某院确诊并收治的COVID-19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近期是否到湖北出行,是否接触过来自湖北的人员,近期是否接触呼吸道疾病患者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资料包括发热、乏力、干咳、肌肉疼痛、咳痰等,收集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指标,分析COVID-19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5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3.11±17.91)岁。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48例,重型3例,危重型1例,以普通型为主(87.27%)。家庭聚集性病例29例(52.73%),输入性病例19例(34.55%),近期接触到过湖北的人员27例(49.09%)。临床症状为干咳34例(61.82%),发热30例(54.55%),咳痰19例(34.55%),乏力18例(32.73%),无症状者6例(10.91%)。首次住院检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者52例(94.5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2例(21.82%)。出现症状后5 d CT双肺毛玻璃样变46例(83.64%)。结论 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为主,主要为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病例,同时也存在着无症状感染者。对COVID-19防控要严防输入性病例和人员的聚集,加强体温的监测。加强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的COVID-19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病例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es of COVID-19 confirmed patients in a single center in Beijing, China. Methods The study retrospectively included 19 patients with nucleic acid-confirmed SARS-CoV-2 infection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 to March 5, 2020. The final follow-up date was March 14, 2020. The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atients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Laboratory results retrieved from medical records and radiological images were analyzed both qualitatively by two senior chest radiologist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ly via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ftware. Results We identified 5 family clusters (13/19, 68.4%) from the study cohort. All cases had good clinical prognoses and were either mild (3/19) or moderate (16/19) clinical types. Fever (15/19, 78.9%) and dry cough (11/19, 57.9%) were common symptoms. Two patients received negative results for more than three consecutive viral nucleic acid tests. The longest interval between an initial CT abnormal finding and a confirmed diagnosis was 30 days. One patient's nucleic acid test turned positive on the follow-up examination after discharge. The presence of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was non-specific for the diagnosis of COVID-19. Conclusions COVID-19 patients with mild or no clinical symptoms are common in Beijing, China.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re mostly non-specific and massive CT examinations for COVID-19 screening should be avoided. Analyses of the contact histories of diagnosed cases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are crucial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VID-19. Close monitoring after discharge is also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