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并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关系。方法:调查乌鲁木齐市10个单位维吾尔族年龄20~84岁的居民,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分别以年龄、性别分层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与血糖、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以WHO现行肥胖诊断标准(超重BMI≥25kg/m2,肥胖≥30kg/m2)为标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城市居民超重现患率为:65.6%,肥胖现患率为18.3%。男性分别为71.2%,17.7%;女性分别为55.9%,19.3%;男性超重现患率高于女性(χ2=15.7,15.5,P<0.01)。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随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8.6438,5.8172,P<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呈上升趋势,与体质量正相关(r=0.9424,0.9321,P<0.05)。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的每天膳食特点为高热量犤平均(12.35±5.62)MJ/d犦和高脂肪(平均脂肪热量比39.02%)。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病现患率高、年轻人与男性的超重与肥胖现患率高、热量摄入高、膳食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喀什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并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nhg.ssindex,BMI)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的关系。【方法】调查喀什市2个社区维吾尔族年龄20~93岁的居民8586名,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分别以年龄、性别分层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与血糖、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喀什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超重现患率50.94%(4374/8586),肥胖现患率为46.91%(4028/8586)。男性分别为48.63%和44.52%;女性分别为53.68%和49.77%;35岁以上年龄组女性超重肥胖现患率高于男性(Pd0.01)。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随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喀什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的每天膳食特点为高热量,平均(13.36士5.62)MJ/d和高脂肪,平均脂肪热量比41.06%。【结论】喀什市维吾尔族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病现患率高,中、老年人与36~60岁女性的超舌与肥胖聊.惠率高.热量括入高.膳仓结柏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统一设计的规格,对焦作煤业集团公司45岁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进行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BMI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ti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等指标,并对所有调查对象做心电图、肝、胆、脾、肾B超及全面检查。结果:本组人群超重率55.6%,肥胖率19.8%,男性超重率63.5%,肥胖率23.1%,女性超重率41.4%,肥胖率14.0%,男女超重率比较(x^2=36.77,P&;lt;0.01);肥胖率比较(r=10.12,P&;lt;0.05),男女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BMI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BMI&;lt;24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低于超重及肥胖组人群(41.7&;lt;x^2&;lt;210.8,P&;lt;0.01)。结论: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BMI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汉族和维吾尔族男性中部分代谢异常因素及与血压关系的对比,分析可能存在的民族差异。方法:选择2000-01/2001-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4例成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汉族78例,维吾尔族56例。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同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体检的血压正常成年男性133人,汉族76人,维吾尔族57人。均自愿参加。①受检者在前3d停服或未使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采用Korotokoff法,取卧位休息10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取3次的平均值。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②禁食12h,次日晨取静脉血10mL,测定血浆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和空腹血糖水平。测定空腹血糖采用酶法和国产RA一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胰岛素和瘦素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学法。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215;空腹血糖/22.5,由于呈非正态分布,故在此基础上再取自然对数)评价。③各组计量资料差异性分析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相等情况下采用£检验;应用多元直线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考察各因素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78和56例,血压正常健康者76和5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族:血压正常者血浆尿酸水平、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高血压患者[(313.1&;#177;90.6)μmol/L,(25.1&;#177;3.2)kg/m^2,0.4&;#177;0.5;(349.4&;#177;92.4)μmol/L,(27.1&;#177;2.9)kg/m^2,0.6&;#177;0.3,τ=2.211,2.468,2.045,P&;lt;0.05~0.011。②维吾尔族:血压正常者血浆瘦素水平、体质量指数明显低于高血压患者[(9.2&;#177;3.5)μg/L(25.8&;#177;3.4)kg/m^2,(10.9&;#177;4.4)μg/L,(28.7&;#177;4.2)k/m^2,τ=1.995,2.557,P&;lt;0.05,0.01]。③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汉族(τ=2.197,P&;lt;0.05);血压正常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汉族(τ=2.095,P&;lt;0.05)。④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民族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4~0.360,P&;lt;0.01);汉族高血压患者血压还与瘦素和尿酸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189~0.339,P&;lt;0.01)。⑤以平均动脉压为应变量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发现:汉族高血压人群体质量指数和尿酸是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去除体质量指数因素后,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进入方程;而维吾尔族组去除体质量指数因素后无任何因素能够进入方程。结论:①汉族男性胰岛素抵抗、瘦素和尿酸对血压的影响大于维吾尔族男性。②两民族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随体质量指数增大而增高。③汉族男性中体质量指数、尿酸是影响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水平对血压有影响,但依赖于体质量指数;而维吾尔族男性中仅表现为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真胰岛素与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mmunoreactive insulin,IRI)在评价不同糖耐量老年人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不同。方法:2000-02/2001-0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健康查体及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老年人486例。纳入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分别符合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糖耐量减低(impaired ducose tolerance,IGT)和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年龄≥60岁。排除标准:有慢性肝肾疾病;有急性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应激情况等。符合上述标准患者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39例(2型糖尿病组);IGT33例(IGT组);NGT46例(NGT组)。以上各组再按体质量指数分为两个亚组:非肥胖组(BMI&;lt;25kg/m^2)和肥胖组(BMI≥25kg/m^2)。均测定空腹IRI(RIA法)和真胰岛素(ELISA法)水平,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各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组的非肥胖亚组和肥胖亚组真胰岛素/IRI比率(0.32&;#177;0.22,0.28&;#177;0.11)均低于NGT组(0.38&;#177;0.19,0.39&;#177;0.16)和IGT组(0.36&;#177;0.13,0.37&;#177;0.16)(P均&;lt;0.05)。②IGT组和2型糖尿病肥胖组由IRI计算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IRI)低于NGT肥胖组(P均&;lt;0.05);IGT非肥胖组由真胰岛素计算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T1)低于NGT非肥胖组(P&;lt;0.05),2型糖尿病非肥胖组低于NGT和IGT非肥胖组(P均&;lt;0.05);在IGT和糖尿病肥胖组低于NGT肥胖组(P&;lt;0.05和P&;lt;0.01)。各组由IRI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RI)和由真胰岛素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但在评价胰岛素敏感性方面Homa-IRIRI和Homa-IRT1作用相似。结论:真胰岛素/IRI比值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真胰岛素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优于IRI,在反映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与IRI有着相似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吉市朝鲜族和汉族老年人血压与体内脂肪的关系及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延吉市朝鲜族和汉族老年人体质量指数、内脏脂肪、体脂肪率与血压的关系,并比较这些因素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性别老年人中的差异。方法:2003—07—18/24在延吉市新兴街道和朝阳街道随机选择60岁以上的朝鲜族和汉族老年人400名,检查身高、体质量、血压、内脏脂肪和体脂肪率。结果: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体脂肪率、体质量指数分别为14.84%,27.21%,25.51kg/m^2,朝鲜族男性分别为12.91,23.94,23.75,汉族明显高于朝鲜族(P&;lt;0.05);汉族女性内脏脂肪、体脂肪率、体质量指数分别为9.020A,,37.66%,26.37kg/m^2,朝鲜族女性为7.86%,34.41%,25.06kg/m^2,汉族女性的体脂肪率和体质指数均明显高于朝鲜族女性(P&;lt;0.05)。在同民族内,男性的内脏脂肪高于女性,而体脂肪率低于女性(P&;lt;0.05),体质量指数只有朝鲜族存在性别差异(P&;lt;0、05)。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男性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值呈正相关;朝鲜族女性的血压值与内脏脂肪水平呈正相关;汉族女性的舒张压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收缩压与内脏脂肪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朝鲜族女性内脏脂肪过高时,男性过高时,高血压比率明显增多(P&;lt;0.05或P&;lt;0.01),汉族男性和女性体质指数过高时,男性内脏脂肪过高时,女性过高时,高血压比率明显增多(P&;lt;0.05或P&;lt;0.01)。结论:汉族男性和女性体质量指数和内脏脂肪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朝鲜族只有内脏脂肪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和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内脏脂肪过高标准可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变化及与生长激素、瘦素相关性。方法:2002-1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就诊患者的超重及单纯性肥胖患者共:150例,本文选择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共49例作为超重及单纯性肥胖组,男31例,女18例;纳入标准:均为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单纯性肥胖患者,符合WHO及亚太地区肥胖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由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正常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献血的健康的上海市虹口中学教师;纳入标准:正常体质重,无代谢综合征患者。排除标准:排除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等患者。用酶标法测定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放免法测定胰岛素、生长激素。结果:①超重及单纯性肥胖者组血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9.78&;#177;2.50)μ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5.07&;#177;9.64)μg/L](t=2.49,P&;lt;0.05);血胰岛素、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5,3.56.P&;lt;0.05,0.01);血生长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67,P&;lt;0.01)。②血生长激素释放肽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t=-0.287,P&;lt;0.05),与体质量、身高、三酰甘油、胆固醇及空腹血糖无相关性(P&;gt;0.05);与胰岛素、瘦素呈负相关(r=-0.342,r=-0.310,P&;lt;0.05);与生长激素无相关性(r=-0.221,P&;gt;0.05)。结论:超重和单纯性肥胖患者血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是下降的,其下降的机制可能是胰岛素、瘦素的升高所致;与生长激素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机关工作者肥胖与血脂、血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机关工作者肥胖与血压、血脂的关系。方法:对西京医院门诊体检的235例根据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结果分为3组:超重组46例,肥胖组76例,及正常对照组113例,对以上人群进行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rol,HDL-C)及B超等项目的检测。结果:235例中,肥胖患者男性56例,女性20例,男性肥胖的患病率高十文性(x^2=16.80,P&;lt;0.01);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的值超重组为(117.24&;#177;18.67)mmHg(1mmHg=0.133kPa),(4.84&;#177;0.97)mmol/L,肥胖组为(124.33&;#177;17.13)mmHg,(4.81&;#177;0.99)mmol/L,对照组为(110.56&;#177;12.82)mmHg,(4.47&;#177;0.92)mmol/L,3组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24,-5.972,P&;lt;0.05),总胆固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35,-2.387,P&;lt;0.05);超重肥胖组脂肪肝阳性43例,对照组脂肪肝阳性1例,脂肪肝的发生高于对照组(x^2=45.5,P&;lt;0.01);男性腰臀比为0.92&;#177;4.20,HDL-C为(1.19&;#177;0,13)mmol/L,女性腰臀比为0.85&;#177;5.70,HDL-C为(1.32&;#177;0.15)mmHg,肥胖组两性间,腰臀比、HDL-C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08,3.221,P&;lt;0.01)。结论:西北地区机关工作者中肥胖与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肥胖判足计算方法标准的差异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判定标准提高后的差异。方法:入选2825例住院患者和门诊查体人员,男2446例,女379例,年龄22~81岁。测定身高和体质量。通过公式计算标准体质量、BMI和体脂含量。根据BMI&;gt;25kg/m^2,BMI&;gt;27kg/m^2,BMI&;gt;28kg/m^2判定肥胖者例数分别为:1419,680和435例;超出标准体质量20%者649例;体脂含量男性&;gt;25%、女性&;gt;33%者639例。结果:&;gt;标准体质量20%(正常2176例,肥胖649例)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肥胖与BMI&;gt;25kg/m^2(正常1406例,肥胖1419例)判定肥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52.22,465.00,P&;lt;0.005);&;gt;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肥胖与BMI&;gt;27kg/m^2(正常2145例,肥胖680例)判定肥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gt;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肥胖均与BMI&;gt;28kg/m^2(正常2390例,肥胖435例)判定肥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52.28.47.84,P&;lt;0.005)。结论:BMI&;gt;27kg/m^2判定肥胖与超重20%和亚太地区的体脂含量判定肥胖标准相符,应用BMI&;gt;27kg/m^2判定肥胖可能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内外关于瘦素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且结果也不一致。研究血清瘦素、体质量指数与血压的关系,探讨瘦素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7老年医学科住院的98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测定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等指标。分析瘦素与其它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无论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肥胖组(BMI&;gt;25kg/m^2)血清瘦素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BMI&;lt;25kg/m^2),P&;lt;0.01。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5.2&;#177;2.6)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177;1.7)μg/L】,(P&;lt;0.01),经协方差分析,校正BMI和年龄后,两组间血清瘦素水平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血清瘦素水平与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显著正相关,校正年龄及BMI后,瘦素浓度仍与收缩压(r=0.333。P&;lt;0.05)及舒张压(r=0.376,P&;lt;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瘦素及BMI的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瘦素与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及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汉族成年人代谢综合征及有关疾病的患病状况。方法:以乌鲁木齐新市区25岁以上汉族成人为对象,排除资料不全者,共分析2670例,男1597例,女1073例,平均年龄(48&;#177;12)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者均接受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并进行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血压的测定。结果:乌鲁木齐市汉族成年人中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减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向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为11.16%.27.41%,17.69%,65.56%,6.78%和9.21%。男性的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女性(x^2=14.37,3.57,44.13,10.60,P&;lt;0.01)。结论:乌鲁木齐市汉族中中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很高,尤见于中心性肥胖和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12.
肥胖糖尿病患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肥胖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象为2002—01/12湖南省株洲铁路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12例,其中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22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患者55例;2型糖尿病患者535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空腹c肽、胰岛素、餐后2hC肽、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结果:与非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P&;lt;0.05);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较高(P&;lt;0.05),依赖胰岛素治疗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较少(P&;lt;0.05);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P&;lt;0.05);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均较少(P&;lt;0.05)。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市6020名体检者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柳州市目前超重肥胖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社区卫生综合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取自1994—07/08在柳州市糖尿病发病率调查资料。以1994—07/08调查时体质量指数&;lt;24k/m^2的4326人为研究的对象,全部对象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血糖及血压。结果:在被调查者中,年超重发生率为4.95%;转变为肥胖者61人,年发病率为0.27%;以2000年广西柳州市人口年龄构成标化的发病率,超重为4.94%,肥胖为0.3%。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是超重肥胖发病的危险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3.45,P=0.001)。结论:广西柳州市超重肥胖发病率已达较高水平,应重视教育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超重或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石牌村城乡结合部老年男女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对男女血压、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等水平进行比较。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科广东省科委重点项目“广州石牌原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数调查”结果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02—12对广州东面城乡结合部石牌村7个居委会的6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该人群高总胆固醇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50.8%和67.4%(χ^2=18.82,P&;lt;0.001),高三酰甘油为43.4%和50.8%(χ^2=3.68,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为36.8%和46.7%(χ^2=6.28,P&;lt;0.05)。肥胖(BMI≥25kg/m^2)为27.1%和41.2%(χ^2=13.87,P&;lt;0.001),空腹血糖≥7.0mmol/L的检出率和高血压患病率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0~69岁组女性血清LDL-C,载脂蛋白B高于男性,70-79岁组女性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男性,80岁以上组女性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2~-3.69,P&;lt;0.05)。不同年龄组老年女性的BMI和腰臀围均比男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2~3.38.P&;lt;0.05)。70~79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的女性收缩压水平比男性显著升高,各年龄亚组女性舒张压水平比男性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9~3.39,P&;lt;0.05)。结论:该人群女性BMI、腰围、收缩压、脉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LDL-C、血清载脂蛋白B水平较高,舒张压水平女性较低,冠心病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手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以期为早期干预及改善脂肪性肝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上半年深圳地区企事业单位的5571例健康体检者按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进行腹部B超、肝功能的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肥胖症总发生率32.01%,其中男性42.45%,女性16.53%。②男女各年龄组脂肪肝的检出均随着BMI的增加而显著增加(X^2=32.953~380.177,P&;lt;0.01)。③男性组总脂肪肝合并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X^2=7.635,P&;lt;0.05),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肥胖是导致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瘦素与中国新疆哈萨克族血压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不多且结果不一致,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新疆哈萨克族(简称哈族)的血压水平及性别、肥胖、体脂、血脂、和空腹胰岛素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68例哈族高血压患者和124例哈族健康志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空腹胰岛隶(FINS)和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含量(Fat%)及腰围/臀围(WHR),并分析血清瘦素浓度与不同血压水平以及性别、BMI、Fat%、WHR和血脂、空腹胰岛素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3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2组高血压(P&;lt;0.05),2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P&;lt;.05)。血清瘦素与SBP、DB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1,P<0.05);女性瘦素显著高于男性(P<0.001),肥胖者瘦素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lt;0.05);血清瘦素与TG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TC、HDL-C、LDL-C及LP(a)无关;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5),且瘦素与FINS水平呈正相关(P&;lt;0.01),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呈负相关(P&;lt;0.05)。结论 血清瘦素与新疆哈族血压水平相关,与性别和TG有关,且与BMI、Fat%、TG及FINS至正相关,与ISf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肥胖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方法:对62例PCOS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五个时点血糖、胰岛素以及C-肽浓度;测定空腹血瘦素、总睾酮浓度以及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例(WHR)。结果:PCOS患者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以及C-P浓度峰值均在服糖后30~60min。服糖后3h血糖、胰岛素以及C-P浓度显著高于空腹值(1=3.3723~5.0412,P&;lt;0.05)。肥胖组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消瘦组(t=2.1263,P&;lt;0.05);两组的血糖及C-肽浓度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t=0.9949~1.0692,P&;gt;0.05)。空腹、60min以及120min胰岛素浓度与肥胖有关指标(瘦素,BMI,WHR)均呈显著正相关(r&;gt;0.40,P&;lt;0.05)。结论:PCOS患者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对于PCOS患者常规进行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是必要的。肥胖能加重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重度肥胖伴脂肪肝患者垂直束带式腹腔镜胃减容术(laparoscopic vertical banding gastroplasty,LVBG)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研究,探讨胃减容手术对重度肥胖患者脂肪肝及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11例体重指数(BMI)≥35kg/m^2的重度肥胖患者,术前肝脏CT检查诊断为脂肪肝,行LVBG。比较术后1年患者体质量、BMI、腰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脂、肝脏酶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酸、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肝平均CT值的变化。结果:术后平均减重(27.78&;#177;3.73)kg,患者体质量、BMI、腰围均明显下降(P&;lt;0.01);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及CRP降低,与术前的差异有显著性(P&;lt;0.05);术前肝平均CT值:(21.24&;#177;7.76)Hu:术后肝平均CT值:(38.80&;#177;3.28)Hu,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lt;0.01)。空腹胰岛素及HOMA-IR的降低与腰围的减少相关(P&;lt;0.01),与肝CT值的增加相关(P&;lt;0.05)。结论:单纯性重度肥胖患者LVBG术后体质量显著下降,肝脂肪变减轻,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生活方式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26-2427
目的:研究生活方式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糖,并对其身高、体质量、既往病史、生活方式(高脂饮食、吸烟、饮酒)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肥胖有27例(41%,27/68)高血压者39例(70%,39/68);患糖尿病者19例(25%,19/68)。体质量指数(BMI)与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R=0.3338,P&;lt;0.05);血糖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吸烟对血脂有显著性影响,饮酒对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影响显著,饮食只对载脂蛋白-AI有影响(P&;lt;0.05)。结论:肥胖、慢性病、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脂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性别、体脂含量和分布的差异。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患者295例和MS患者219例,并以172例非肥胖者作为对照,进行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及检测。并进一步比较基因突变的性别差异和对肥胖者按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组后的基因突变率。结果:MS组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男性尤为明显(分别为32.25%,21.01%和19.91%,X^2=4.36,P&;lt;0.05和X^2=4.69,P&;lt;0.05),MS组男性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高于本组女性(X^2=40.05,P&;lt;0.01)。在轻度肥胖者中,MS组男性的基因突变频率高于本组女性及单纯肥胖组男性(X^2=4.82,P&;lt;0.05和r=3.58,P&;lt;0.05)。男性腹部脂肪重度堆积者基因突变频率也以MS组高于单纯肥胖组(X^2=3.91,P&;lt;0.05)。结论:B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在体脂向心性分布明显的MS组男性明显升高,可能是男性MS患者的重要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