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从而对影响VD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研究。结果脑梗死患者中发生VD 32例占19.05%,其中以多发性梗死、大梗死、左半球梗死、颈动脉狭窄为多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低教育水平与职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和脑白质疏松是老年脑梗死患者VD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高血脂症、脑白质疏松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显著相关。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VD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降低V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病史、影像学资料以及检验结果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22例为中青年首次脑梗死患者。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10年来微量白蛋白尿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文献的梳理,指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脂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微量白蛋白尿与这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微量白蛋白尿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佛山地区居民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急性脑梗死登记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为病例组,22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超重/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糖尿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佛山地区居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虽然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些在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在脑梗死预防中掌握这些规律,运用时间理论,就能达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预防发生、复发及减少死亡的目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在一天内有昼夜变化规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00~9:00。发病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风心病、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评价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对影响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病变部位有关,以皮质下组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高。患者的睡眠障碍与病情也有关,睡眠障碍随病情加重而加重,高文化程度、发生在皮质下部为的脑梗死、病情重、抑郁时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者睡眠障碍的发病危险性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2例青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脑梗死病因多样,以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风湿性心脏病等为常见原因。结论及早干预青年脑梗死的各项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与体质的相关性,为基于中医体质干预脑梗死后抑郁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和脑梗死后无抑郁患者各126例,所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脑梗后抑郁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病程、梗死部位等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睡眠障碍、吸烟、病程、梗死部位、NIHSS评分、BI评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气郁质、气虚质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NHISS评分高、额叶梗死是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BI和主观支持是抑郁的保护因素;气郁质、气虚质是抑郁的重要致病体质。结论:气郁质、气虚质是脑梗死后抑郁的重要致病体质,病程长、NHISS评分高、额叶梗死是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可以基于体质防治抑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脑梗塞危险因素的各类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本次调查显示高血压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报道,对高血压患者随访14~ 17年发现并发CVD 的存活患者中93.2%是缺血性卒中.本次调查病例组有高血脂106例,提示高血脂是脑梗塞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宋怡  王健  黄洁云 《河北中医》2014,(1):116-118
目的:观察脑梗死辨证施护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9例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观察组61例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下进行辨证施护。通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测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指标(血压、血糖、血脂),分析辨证施护在脑梗死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血糖、血压、血脂四项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辨证施护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于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多见于老年病人,近年临床发现,青年脑梗塞发病逐年增多,其发病渐趋年轻化,且同时部分病人发病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延误治疗.因此,重视对青年脑梗塞的认识和治疗,并掌握其危险因素从而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脑梗塞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种神经心理量表、卒中量表(NIHSS)以及中风病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对105例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睡眠状况、生活能力、社会支持、神经缺损程度及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评定,按照SCL-90的焦虑因子分为脑梗塞伴发焦虑障碍组与脑梗塞不伴焦虑障碍组,分析两组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脑梗塞伴发焦虑障碍与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额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强迫因子、抑郁因子、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睡眠状况、“瘀血”证呈正相关,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呈负相关。结论女性、额叶梗塞、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塞、强迫、抑郁、“瘀血”、病情严重,社会支持程度及生活质量差是脑梗塞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在防治脑梗塞的基础上应加强心理疏导,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适当选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促进脑梗塞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塞复发的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对96例首发性脑梗塞患者自入院之日至两年期间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脑梗塞的两年复发率为23.96%(23/96),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TIA史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未规律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脑梗塞诱发因素及首发后未坚持药物治疗者复发的比率高。结论积极控制治疗诱发因素、坚持药物治疗及恢复锻炼可有效预防脑梗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既往已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脑梗死未再发组,观察研究时间窗内一般自身因素、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探讨高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结果2组患者在体型、职业性质、饮酒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饮食结构、生活规律、睡眠质量、吸烟、锻炼、性格、就医、家族史和合并病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2组患者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纤维蛋白原(Fg)、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在Plt、红细胞压积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脑梗死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个体的一般自身因素、生活方式和疾病相关因素有关外,hs-CRP、血脂、Fg、Hcy等众多指标的多因素变化可能起重要作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应该整合多种发病因素,实施预防个体化、综合化,切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7.
王敏  王瑾 《中国针灸》2007,27(7):549-551
目的:依据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脑梗死相关关系及可能致病机制。方法:对临床关于HP与脑梗死相关关系及可能致病机制的研究资料作综合论述。结论:多数研究者认为HP感染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对HP感染与脑梗死发病正相关趋势的研究,尚无定论。对于HP感染可能致脑梗死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HP可能单独或通过影响其危险因子的方式参与脑梗死发病,其致病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免疫、干扰脂代谢等多方面。但HP感染是否确为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确切发病机制为何,尚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手功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优选脑梗死手功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方法:以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以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为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脑硬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在脑梗死病程3天内,采用头穴加阴阳经体穴交替的针刺方法,可以获得相对最佳的手功能Fugl-Meyer积分效应。结论:对于所考察的因素和水平来说,前述方案即为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不同部位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脑梗死在临床病症积分,梗死面积、针刺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8个不同部位梗死的完整临床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前后病症积分、严重程度、梗死面积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不同。[结论]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影响各个方面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