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品评价》2011,(3):43-43
答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其作用机理均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从而增加肝脏以外的组织,如脂肪和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由于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分子结构不同,吡格列酮高选择性地作用于PPAR-γ,因此它们在心血管的安全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一般治疗方案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治疗疗程为12周.结果 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有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IR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3.
周碧霞 《江西医药》2007,42(5):438-43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有胰岛素抵抗(IR)患者促排卵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04年12月~2006年12月5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用药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排卵率的变化.结果 吡格列酮治疗前后患者HomaIR指数明显下降(P<0.05),排卵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排卵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空腹血糖水平在7.0~13.0mmol.L-1和三酰甘油水平在1.7~6.9mmol.L-1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组。吡格列酮每日30mg治疗24周;罗格列酮8mg治疗24周。结果:于24周时,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罗格列酮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能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但两者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不同,吡格列酮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罗格列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自发性Zucker fa/fa大鼠药效的检测指标及评价标准。方法将45只雄性Zucker fa/fa大鼠按体重均一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5只)。吡格列酮组以吡格列酮作为处理因素,8mg.kg-1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则给予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周。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每周监测1次空腹胰岛素水平;给药前及给药3周后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并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结果吡格列酮能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水平(P<0.05);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结果表明,能明显提高吡格列酮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与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结论可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血清胰岛素水平与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结果为评价指标,用于自发性ZF大鼠模型评价吡格列酮的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30名单纯饮食、运动治疗无效或单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给予15或30mg/d国产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或30mg/d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无变化,30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明显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及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分别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格列汀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45例。西格列汀组行二甲双胍和西格列汀联合治疗,吡格列酮组行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降低,且西格列汀组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两组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升高,且西格列汀组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联合二甲双胍用药,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改善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10mg·kg-1·d-1灌胃,其余2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6周后3组大鼠断尾测空腹血糖(FPG),心包取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观察3组大鼠FPG、FINS、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比较.结果 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FPG、HbAlc、FINS、HOMA-IR水平降低(P<0.05);糖尿病对照组、吡格列酮组FPG、HbAlc、FINS、HOMA-IR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利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胰岛素共同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 ,进一步推测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并发心肌肥大的可能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为模型分组给药后 ,用Lowrys法测心肌细胞的蛋白质含量 ;用 [3 H]leucine标记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的合成 ;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心肌细胞的体积 ;用显微镜目镜计数心肌细胞搏动的频率。结果  10 μmol·L-1浓度的吡格列酮在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的蛋白含量、蛋白合成及体积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肥大的效果比维拉帕米更为明显 ;同时观察到吡格列酮同维拉帕米一样有抑制心肌细胞搏动的作用。结论 吡格列酮能有效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PPAR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格列酮类(glitazones)口服胰岛素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列酮类药物是以噻唑烷二酮类化学结构为基础的一系列衍生物,是一类具口服活性的胰岛素增敏剂。研究显示其可选择性地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即可减少IR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高甘油三酯。临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可见肝素性。本文概要介绍曲格列酮(troglitazone ,Rezulia)、吡格列酮(pioglitazone,Actos)和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Avandia)3种格列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一吡格列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格列酮是一种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它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 γ) ,调节与糖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多种蛋白的转录 ,从而放大了肝脏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转导作用 ,改善血糖的控制 ,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临床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治疗可增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 ,吡格列酮 15mg/d至4 5mg/d单药治疗 ,能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在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或伏格列波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阿法骨化醇与吡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胰岛素抵抗、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5例.给予观察组阿法骨化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给予参照组吡格列酮单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对高脂喂养SD大鼠visfa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Visfatin由Fukuhlara等[1]2005 年发现,主要由内脏脂肪分泌.具有促进脂肪形成、降低血糖等类胰岛素作用,与肥胖、2型糖尿病有着密切联系.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因子的产生[2].本研究通过高脂喂养建立肥胖SD大鼠实验模型,用吡格列酮干预来观察其对visfatin表达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60例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8周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代谢综合征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瑞格列奈(短效促胰岛素释放剂)对吡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1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合并给药组,清洗期为2周.采用HPLC-MS法测定吡格列酮及其代谢产物M-Ⅳ、M-Ⅲ的血药浓度.结果 合并瑞格列奈给药后,PIO、M-Ⅳ、M-Ⅲ的AUC0-τ分别为(6.15±2.71),(12.88±5.16),(5.72±3.06)μg·h·mL-1;Cmax分别为(626.77±208.21),(272.24±153.76),(132.04±78.42)ng·mL-1;tmax分别为1.0(0.5~3.0),12.0(12.0~ 72.0),12.0(12.0~ 15.0)h,与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吡格列酮单药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合用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相近.结论 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应用高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并探讨吡格列酮对该模型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HepG2细胞置于5×10-7mol.L-1胰岛素培养液中16 h,采用3H-D-葡萄糖参入试验观察高胰岛素对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摄取率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葡萄糖参入率明显低于未用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对照细胞)。将高胰岛素诱导培养的HepG2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培养液中60 h,其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仍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含有吡格列酮(浓度为1×10-6~1×10-4mol.L-1)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参入率与葡萄糖消耗量明显高于不含吡格列酮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P<0.01)。结论将HepG2置于5×10-7mol.L-1胰岛素环境中16 h,该细胞对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产生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可维持60 h。该方法较为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吡格列酮能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明显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9.
吡格列酮改善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葡萄糖氧化酶(GO)作用培养于高糖DMEM的3T3-L1细胞产生H2O212小时后观察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ISGU)和胰岛素信号通路主要分子的活化状态以及吡格列酮的影响。结果:GO导致的氧化应激抑制ISGU和IRS-1酪氨酸及PKB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导致IRS-1丝氨酸307磷酸化有关;氧化应激的作用可被吡格列酮部分逆转。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20.
李俊霞 《中国药师》2006,9(12):1140-114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50例,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及二甲双胍组,疗程12周。结果: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 C 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 亦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 IR 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可降低 IR 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低 IR 方面,吡格列酮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