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与西医学有各自的形成和特点,各具优势与不足,可以取长补短,互补结合;中西医结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并恰好处在人类需要和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且从临床实践看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但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希翼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终究会创造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新医学。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08,30(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大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在理论与方法学上的创新性,我们要加以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中医药在急救医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说明中西医互补、中西医结合在急救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以中医药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数据证明中医药药廉方简,法效理明、快捷有效。结果:中西医互补、中西医结合在急救医学中确实快捷、有效。结论:中西医互补、中西医结合是中医急救医学的必由之路。卫生技术管理人员应站在发展、弘扬中国急救医学的高度,大力倡导中西医互补和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介绍了结合医学的国际现状。认为是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医学发展新模式给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多机遇。结合是必然,但结合又是个过程。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内容表达为交叉兼容、互补结合和结合创新,就目前国内总体而言是创新还不多。在展望未来时,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同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总结,以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态度,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内外去努力寻找交叉点和结合点,在新的世纪里,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基础性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医到药,特别在创新性研究方面当有更多突破。  相似文献   

5.
吴孝雄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497-2499
以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别论述了中医和西医的产生以及各自的发展前景,认为两种医学目前各自的发展方向均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缺陷,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状况,提出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产生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统一的新医学,进一步指出中西医结合的的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认为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医药互补治疗、循证医学研究方法4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提高ED的临床疗效。简要分析了中医和西医治疗ED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如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治疗ED。  相似文献   

7.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产物,出现了“三个医学”并存,为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在思维方式、医学模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均有各自的特点与相对的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在中西医二者的比较中,吸取二者之长,创建的一门新医学、形成自身的医学体系。下面对“三个医学”从宏观上做一比较,不难看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西医异同及我国医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知的不同之处,说明二者各有所长,必须优势互补;中医与西医的相同或相通之处,说明可以为用,有机结合;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的互补与结合,必须引发医学理论上的重大革命。建立汇入现代科技发展洪流,融中西医学精华为一体的新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是在近、现代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两个文明体系碰撞、交流、兼并、融合的特有产物。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医学实践的需要,并非个人主观意愿。中西两个医学的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肾骨髓血脑一体论是兼并融合互补的标志之一。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分析,并以“肾-骨-髓-血-脑”一体论为例,推测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可能形式之一是离不开中医却又高于中医;其二是离不开西医却不拘泥于西医;其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形式还应当符合客观对象现代科学认识形式;其四必须摆脱哲学困扰却又需要哲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通报》2008,7(2):22-22
在4月20日举行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西医结合是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加以坚持,加以发展壮大。陈竺说,50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西医学习中医,与中医共同开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新医药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大量的实践和科研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性。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壮大中西医结合事业。  相似文献   

11.
张凤娥 《中医药导报》2002,8(10):574-574
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中西医结合可以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将中西医结合概括为三个平台 :一是交叉兼容 ,即在中西药物和中西医技术层面上的结合 ;二是两种医学理论层面上的融合 ;三是西医还原论与中医系统论、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新世纪人体形态学的研究方向 ,采用理论分析方法 ,对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在人体形态学领域的哲学观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当今人体形态学在探索方向上存在的偏误 ,提出了以综合互补的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基本哲学观点为指导 ,开拓创立“中西医结合人体形态学” ;同时认为“中西医结合人体形态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同步发展是中国人体形态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是在近,现代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两个文明体系碰撞,交流,兼并,融合的特有产物,建立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医学实践的需要,并非个人主观意愿.中西两个医学的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学的本质特征,肾骨髓血脑一体论是兼并融合互补的标志之一,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征分析,并以“肾-骨-髓-血-脑”一体论为例,推测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可能形式之一是离不开中医却又高于中医,其二是离不开西医却不拘泥于西医;其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形式还应当符合客观对象现代科学认识形式,其四必须摆脱哲学困扰却又需要哲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论述“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中,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目前主要有西医、中医,还有中西医结合医学。长期以来,对于中西医结合曾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一是认为中西医结合将导致异化,使古意顿淆,移橘变枳而丢失中医特色甚至西化。二是认为中药加西药、中医诊断后用西药、西医诊断后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经过广大医务界数十年的实践证明:理论上宏观观察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特色,发挥优势,互补结合,才是…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丰 《江苏中医药》2003,24(12):7-9
加深对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用中西医药互补治疗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确立正确的诊治思路,在临床上使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运用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冠心病心绞痛,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三晋医学发展的历程中突显出诸多的中医流派。各流派虽然各具特色,但他们形成发展中仍存在相同的特点:亦官亦医;悠久的家学渊源;家传医学口传心授;重视启蒙教育;重视流派间的交流互补;家学师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注重中西医结合互补。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甚大.根据该著作内容审视其学术渊源,不难看出其论病制方本于《黄帝内经》,并加以发挥;用药特点援据《神农本草经》而结合实践体会;学术上主张衷中参西,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沟通互补,取长补短.研究其学术思想源流,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精华,对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深化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国医学史,不是"中国医学"的历史,而是医学在中国的历史.自古至今,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中医学、少数民族创造的民族医学、传自西方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近现代医学、肇始于中国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及亘古未绝的中外医学交流等,各自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跨入21世纪的中国医学是多元的,强调"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国家根本大法,维持着中国多元医学的和谐,不同医学体系的互补和交融,体现着中国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交流和互补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对于其发展史来说,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从创立时期进入了体系形成时期.回首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医学辩证法讲习会,期间专家联名发起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倡议;1980年卫生部即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对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及《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创立的重要标志;1985年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这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中西医结合"学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后学位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同年海峡两岸首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召开,大力将中西医结合事业推出国门;1994年陈士奎、陈维养主编的《中医药现代研究》首先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建设等问题;之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出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后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2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 - 2010年)》,及2007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从融合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条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国家鼓励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探索、研究及治疗疾病。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医学科学发展。1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支持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3 500年的历史;西洋医学自明末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