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肝论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名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渴病名含义.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从广义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表现的病证即是消渴,就其病名而言,从其出现的典型症状出发,狭义的概念则专指口渴.消渴按照病症分类可称为脾瘅、消渴、消谷、消利、渴利;按照病因分类可称为消渴、消瘅、风消、外感三消、内伤三消;按照发病部位分类可称为上、中、下消(三消)、膈消、肾消、肺消、消脾、消谷即中消、消肌即消中、消浊即肾消;按照病机证候分类可称为阴消、阳消.结论:通过明确消渴概念,可系统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证。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消瘅”。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以后对本病的记载,散见于历代医著“消渴”,“消瘅”、“肺消”,“肾消”等门类之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笔者复习前人关于本病的论述,结合临床之所见,总结出消渴病治疗八法,经临床试用,收效颇佳。现归纳如。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中,并没有2型糖尿病这一病名,根据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之典型症状,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历代医家对其发病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认为血瘀存在于消渴的各个时期,是贯穿于病程之始终的重要病机。消渴之初期,脾失健运,阴津化生不足,阴虚燥热而成血瘀;中期脾肺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机阻滞而成血瘀;后期久病及肾,脾肾亏虚,温煦推动无力而成血瘀。因此活血化瘀治法也应该贯穿消渴病治疗之始终。  相似文献   

5.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临床特征,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既往论及本病中医病理机制者,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治疗以三消辨证,重于养阴清热。然而,消渴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润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渐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  相似文献   

6.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58-958
第八节消渴病消渴病在许多中医书中常以三多一少为特征出现而命名。中医治消渴向来分三焦:上消主肺,肺热津伤,渴饮无度,叫做消渴,如《内经》所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消主胃,胃热常觉饥饿,能食消瘦,叫做消谷,如《内经》所说:"瘅成为消中";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辨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围。消渴者,古人有消渴、消瘅、消中、风消,膈消、肺消、肾消等论述。本病始于阴虚,起于燥热,阴虚重点在肾,是其本,燥热表现在肺胃,是其标。在辨治上,前人多分为上、中下三消,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治宜润其肺,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