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仲景论消渴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形体逐渐消瘦,多伴尿有甜味的病证,日久常并发心、脑、肾、眼等多脏器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过用温燥,或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致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引发.日久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瘀血痰浊内阻的病理机转.糖尿病近年发病率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也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原因.西医治疗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肝肾损害、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防治等.因此,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名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渴病名含义.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从广义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表现的病证即是消渴,就其病名而言,从其出现的典型症状出发,狭义的概念则专指口渴.消渴按照病症分类可称为脾瘅、消渴、消谷、消利、渴利;按照病因分类可称为消渴、消瘅、风消、外感三消、内伤三消;按照发病部位分类可称为上、中、下消(三消)、膈消、肾消、肺消、消脾、消谷即中消、消肌即消中、消浊即肾消;按照病机证候分类可称为阴消、阳消.结论:通过明确消渴概念,可系统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消渴病诊断概念的规范化进行了探讨。指出此病诊断规范化应包括病名定义的规范化和辨证分型的规范化两项主要内容。提出制定规范化应遵守三条基本原则:①概念明确,特异性强,不易与他病混淆。②简单明了,易于普及推广。③便于总结经验,便于中西医交流。建议废弃广义消渴病概念,采用狭义概念,使中医消渴病与现代糖尿病的同义关系明确下来。病名的定义要能揭示疾病的本质和特征,应包括病因病机、典型症状及变证和转归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和当代医学文献,研究不同时期代表医家的有关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观点,追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以全面阐述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历史发展。认为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由来而久,其指导理论、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来源,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唐代孙思邈对温阳方药的运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宋金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7.
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等文献研究认为,消渴的病机以脾失运化、肾失蒸腾布散为主,继之以饮食消化、津液运行失常引起"积滞内停"为病,并兼见气滞、瘀血、痰凝等实邪阻滞,故以益气健脾、温补肾阳为消渴防治的根本,以祛湿、清热、生津、行气、活血、化痰为干预消渴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选方用药以四君子汤类、肾气丸类、芳香化湿类、清热利湿类、养阴生津类、行气活血类以及化痰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消渴病名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生化检查确认不病的老年患者,中医辨证并无“三消”的临床见症,其糖尿病是否以消渴作为中医诊断病名值得商榷。从临床症状观察、辨证归类、方剂应用三方面综合分析糖尿病以虚劳诊断辨治为佳。  相似文献   

10.
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11.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构建辨证论治的体系后,辨证论治即成为中医临床核心。笔者精研《伤寒杂病论》,认为仲景所论"辨证论治"的体系中,除了强调根据症状体征等的不同分型论治外,还包含了较为全面、深邃的"辨病论治"思想,而辨病准确是论治的有力保障,故特撰文阐析仲景"辨病"思想,以期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2.
《金匮》泻下之方,可分为通腑泄闭、通腑泄热、通腑导滞、通腑逐水、破血逐瘀、润肠通便等6类,分别用治闭证、实热、积滞、水饮停聚、瘀血内结、脾约证。腑闭,不只是大肠传道失职,而是“六腑之气不行”,与脾约证有别。腑闭与肺闭、窍闭有内在联系,故通腑可以泄肺、开窍。"痞满燥实"概括了承气汤证的某些特征,但较笼统,若从病机着眼,用“热实闭结”来概括,应更胜一筹。一般方书把下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似有逻辑混乱之嫌,若按功用分类,则较妥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张仲景组方用药基本思路与方法进行基础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经方的解读,研究探寻张仲景运用半夏的规律.结果:半夏有止呕、化痰饮、散痞结益脾胃、止痛之功用,且量不同效各异,用量上贵在酌量权度,配伍衡定.结论:临床中只有针对病变证选方用药,不拘泥于单一的配伍关系,活学活用,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方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症状、发病过程、治疗方法3个方面比较华佗与张仲景两位医家对伤寒病论治的区别,从而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全面地了解华佗与张仲景伤寒学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医学中三元学说是医学理论基本框架,毒气为主要的病因。三元学说与中医的气、血、精理论基本一致,而毒气分为六种,随因施治为医学之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代替细胞因子在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作用及细胞免疫学特征的变化。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黄芪多糖(浓度为100mg/L)的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未加黄芪多糖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分子的表达。结果 在培养的第72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无成簇生长,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粗糙,胞体突起成不规则形态,突起的长短、粗细、薄厚不等。培养12天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别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多糖及细胞因子体外均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成熟)DCs。  相似文献   

17.
就《伤寒论》水气的涵义、致病特点、形成与发病、证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水气是一个病理概念,具有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的双重性,其本质是体内停蓄之水,其致病过程具有动而不居的特点;痰饮、水肿、湿痹皆是水气为患。水气的形成机制是阳虚,阳不制阴。治疗以“温药和之”为常法,振奋阳气以祛除水气;非尽以温药和之为变法,攻逐、清热、滋阴皆在其中。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调理脾胃,健脾和胃,顾护胃气等从脾胃论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9.
从神明的心脑之争思考中医理论的现状和前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回答中医理论的来源与其发展方向这一命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中西医学对神在概念上和认知体系上的差异,导出产生“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历时4年大辩论的缘由与归缩,深刻地论述了“神”的内涵,认为“神”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示当前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应尊重中医名词概念的内涵,寻求透彻的理解,切忌张冠李戴,生搬硬套。只有坚持正确的起点,才能发挥中医理论的演绎功能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