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常见,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辨率高,当前临床仍然以DSA作为诊断某些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而MSCT血管成像可以三维立体多角度旋转,直观清晰,属无创检查以及CT减影技术的革新使得图像质量越来越接近DSA,有很多学者对MSCTA在一些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价值评价后提出前者在脑血管疾病的一些临床价值已经接近、甚或可以替代DSA。本文就MSCTA对比DSA在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前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本文介绍一种在程控X线设备基础上改造而成的DSA设备的系统特点、设备组成及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王琳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0):53-5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数字化平板DSA已经取代影像增强器DSA成为数字减影设备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以SIEMENS artis zee ceiling为例,从平板探测器数字影像采集、高压发生器和球管、导管床机架系统、图像显示及存储、X射线防护和配套设施、DSA高级功能等方面就大型数字化平板DSA设备的进展作一较详细的介绍,对旋转DSA、三维DSA图像重建、3D血管路径图和步进DSA等先进功能的发展以及临床使用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广喜 《中国保健》2006,14(18):10-11
目的研究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4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4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4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评价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旋转DSA显示病变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5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结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的显示高于常规DSA,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腹部DSA影像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肿瘤供血的情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DSA技术在介入治疗(intervenfional radiography)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腹部血管DSA造影作为腹腔脏器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诊断的正确与否,并影响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作者对2000年5月至2004年8月所完成的917例腹腔脏器DSA造影进行分析研究,现对影响腹部DSA影像质量的因素及提高措施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DSA全名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为科技含量及精密程度较高的大型设备,设备将计算机技术及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深入结合,在现代医学临床中主要被用于血管造影、介入治疗之中,是当下医学临床中诊断血管病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医院DSA ArtisZee Ⅲ ceiling设备发生故障,会对临床疾病检查及治疗等工作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中性能比较好的设备为西门子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因此本文将总结医学实践中西门子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发生的故障问题,同时对维修方法进行总结,从西门子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他知识出发,从DSA系统、电路等多个方面总结、排除设备中出现相关故障问题。本文将围绕“西门子DSA ArtisZee Ⅲ ceiling型设备故障问题总结分析与维修”这一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探讨PACS诊断工作站与小型DSA匹配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将PACS诊断工作站与小型DSA相接后,将原来的PH-DSA视频图像转变为10-25帧/秒的数字DSA图像,可上传输至PACS,达到资料共享,提高了图像后处理的功能.应用该系统获得的数字图像能够保持原设备的清晰程度,无明显失真,可以显示1-2mm的3-4级血管.采用小型DSA与PACS诊断工作站相匹配,可以为介入治疗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77-27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均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DS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患者中有98例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诊断符合率为96.08%(κ=0.769 2,P<0.05)。CTA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性较高(κ=0.857 5,P<0.05)。CTA检查结果显示155支血管为异常;DSA检查结果显示149支血管为异常,诊断符合率为96.13%(κ=0.817 4,P<0.05)。结论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临床诊断上,CTA和DSA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与DSA相比,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创伤更小,应用更便捷,可作为首选诊断技术。而DSA则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D DSA和三维重建影像进行对比,来比较血管狭窄处能否正常显示、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对血管狭窄程度的精确反映及血管内斑块显示的准确性。结果:2D DSA和三维重建影像在显示颅内狭窄时,无统计学差异,但三维重建影像比二维影像显示更准确,82处狭窄,三维图像均能显示,而二维影像只能显示出其中80处狭窄;三维重建影像通过计算面积狭窄率比2D DSA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三维重建影像利用VA技术,比2D DSA影像在斑块显示上更具优势。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2D DSA影像能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贺宇平  王眺  田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2-793,795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0年4月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41例作为A组,CT血管造影的45例作为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A组的检出率为87.8%,B组为86.7%,明显低于DSA的98.9%(均P﹤0.05);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两组患者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临床上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而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形态特征的诊断情况与DSA并无明显差异,且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方法相对方便快捷,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2.
医学数字化影像与PACS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斌 《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2):17-18,21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医学成像设备,许多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已用于临床,丰富了形态医学诊断的信息和层次。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透视与摄影的数字X线设备相继产生,如DR、CR、DF、DSA,并成为放射诊断学科的一个重要突破。因此,传统的X线设备正逐步为数字化设备所取代。2、新的成像方法不断地发展,工作站的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得这些方法得以实现。3、目前PACS成为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课题,在放射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ACS不仅是一个产品,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在PC的硬件软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PACS成为它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DSA图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利用了某些机械设备,同时运用了DSA技术,探讨DSA图像质量的控制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分析及各项技术要素优化,使得DSA图像质量得以控制,保证临床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对医疗科研、新技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西门子Artis zee系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特有的优势供临床医务工作者诊疗参考。方法:通过学习该系统的维修手册,参加该机器的维修工程师培训,并通过实际医疗操作对比而获得对该系统的整体认识。结果:通过学习和临床对比,掌握该系统在系统设计、操作界面、安全防护及图像处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促进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结论:西门子Artiszee系列DSA系统在临床诊疗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可有效地应用于心血管造影的诊断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 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臀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排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及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确诊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75例患者脑CTA和MRA图像,通过两种检查的数据计算分析,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头CTA、MRA在评价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上与DSA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同时CTA较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上有更高的准确率。结论头CTA和MRA都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检查方法,都能较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给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相对MRA,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具有更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machine,DSA)因其在血管成像领域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血管、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1-3]。近年来,随着各级诊疗机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立,DSA设备作为必要的诊疗设备被大量购置。但随着DSA设备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其体积庞大、设计精密、结构复杂,且使用时间过长,故障率也逐渐增加,其中以电源故障最为常见[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CTA及三维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三维CTA及三维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探讨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在27例疑似患者中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三维CTA及三维DSA动脉瘤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7,P>0.05)。三维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三维CTA和三维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三维CTA及三维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时间分辨率的提高,使得无创性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像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辐射剂量的增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前提下,寻求降低检查中的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法对保护受检者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降低辐射剂量技术及影响因素,以及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现状及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放射性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其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尤其在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如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子宫动静脉瘘、绒癌出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为有治疗妇科疾病要求同时尚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带来了希望。但是放射性血管介入技术在保留生育力的同时,对卵巢功能和生育功能是否有不良影响也是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量临床观察的病历及相关理论、实验进行综述,探讨介入技术对生育的影响,使其在更安全地应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妇女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