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l growthfactor,EGF)浓度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的变化,探讨其在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时的作用及随损伤时间变化的规律,为4if,床治疗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4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即刻、3d、7d、14d血清中EGF浓度,SOD的活力。结果: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时EGF、SOD浓度显著低于非应激性溃疡组。结论:EGF浓度、SOD活力与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密切相关,可能EGF、SOD在维持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损伤胃黏膜的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黏膜病变方面的正性作用。[方法]将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清和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结果]两组相比,EEN组的胃液EGF值增高提前且幅度明显,在伤后第4天显著高于TPN组(P〈0.05);血清EGF值呈微小的上升趋势,但在各个时相点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可起到抗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7、10天血清TNF-α和IL-18的含量,观察TNF-α和IL-18血清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TNF-α和IL-18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TNF-α在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于伤后第3天达到高峰,至第10天下降明显,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IL-18含量在伤后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第10天达到高峰。重型颅脑损伤组在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和IL-18含量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NF-α和IL-18含量明显升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TNF-α和IL-1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雪  朱京慈  房亚东 《护理研究》2008,22(3):220-22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黏膜病变方面的正性作用.[方法]将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伤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清和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结果]两组相比,EEN组的胃液EGF值增高提前且幅度明显,在伤后第4天显著高于TPN组(P<0.05);血清EGF值呈微小的上升趋势,但在各个时相点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可起到抗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和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脑外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IL-6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IL-6的表达,探讨IL-6水平与颅脑外伤的病情程度和预后是否有关。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颅脑外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IL-6含量。患者分为两组,A组(轻中型颅脑损伤组)16例,GCS〉8分;B组(重型颅脑损伤组)20例,GCS≤〈8分。结果IL-6在脑脊液和血液中浓度,第3天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脑脊液中IL-6水平与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损伤程度重者IL-6含量明显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血清IL-6水平与临床病情和炎症反应变化呈平行关系,脑脊液中IL-6在伤后明显高于血清中IL-6值。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存在1L-6的过量表达,且脑脊液表达较明显。IL-6的检测可作为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血清Hsp70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0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Hsp70含量的水平,并分析其与颅脑外伤分级的关系以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5天3个时间点的血清Hsp70水平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sp70水平第1天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但第5天仍然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中Hsp70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明显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肌红蛋白、肌钙蛋白Ⅰ水平变化及其,陆库意义。方法对49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在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及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结果严重多发伤组血清CPK、LDH、ALT、AST及血清Mb水平伤后第1天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第14天接近正常参考值。结论严重多发伤后血清酶含量及Mb水平升高显著,反映机体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8.
唐静  朱京慈 《护理研究》2007,21(3):584-586
[目的]探讨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清和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57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益生菌十肠内营养组(EC组)、肠内营养组(EN组)、创伤对照组(Ⅰ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于喂养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取标本,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血清和黏膜中的SOD和MDA含量。[结果]EC组、EN组、Ⅰ组与C组相比,血清和胃黏膜SOD显著下降(P〈0.05或P〈0.01),MDA升高明显(P〈0.01);EC组、EN组与Ⅰ组比较,血清与胃黏膜SOD活性明显增强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EC组在喂养第3天、第5天与EN组相比.血清和胃黏膜中SOD活性明显增强而MDA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补充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可显著增强血清和胃黏膜中SOD活性,从而促进清除血清和胃黏膜中MDA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6h、24~36h、60~90h血清Hsp70浓度并与其他创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1~6h、24~36h血清Hsp70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创伤组和健康对照组,60~90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sp70浓度有可能作为颅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清S-100蛋白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蛋白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名健康人和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蛋白水平.结果 66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其血清S-100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且不同组别之间S-100蛋白浓度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 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S-100蛋白浓度低于治疗前,p〈0.01.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中S-100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100蛋白含量在伤后6小时达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S-100蛋白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赵焱  彭翔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0):1813-18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血肿患者血清EGF和S100β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定68例外伤性脑血肿患者血清EGF和S100β蛋白水平,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外伤性脑血肿患者血清EGF水平显著降低,S100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两者变化情况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有关。结论外伤性脑血肿患者血清EGF和S100β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相关,对于临床判断颅脑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0例ICU重度颅脑损伤伴发热患者血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发热后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PCT可用于鉴别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恰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唐静  朱京慈 《护理研究》2007,21(7):584-586
[目的]探讨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血清和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建立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将57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益生菌 肠内营养组(EC组)、肠内营养组(EN组)、创伤对照组(I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于喂养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取标本,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血清和黏膜中的SOD和MDA含量。[结果]EC组、EN组、I组与C组相比,血清和胃黏膜SOD显著下降(P<0.05或P<0.01),MDA升高明显(P<0.01);EC组、EN组与I组比较,血清与胃黏膜SOD活性明显增强而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或P<0.05);EC组在喂养第3天、第5天与EN组相比,血清和胃黏膜中SOD活性明显增强而MDA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大鼠补充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可显著增强血清和胃黏膜中SOD活性,从而促进清除血清和胃黏膜中MD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常规护理外,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生活饮食和体位干预、保护下肢静脉、穿弹力长袜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未发生1例LDVT。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能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LDVT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5.
重度颅脑损伤后钠代谢紊乱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钠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预后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7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伤后1d,入院后第3天及1周后行血清钠检测。对低钠血症患者同时测定尿钠、中心静脉压。结果低钠血症的患者易被纠正,而高钠血症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血钠水平及预后关系密切。高血钠组与非高血钠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是治疗颅脑损伤后钠代谢紊乱的关键。同时积极治疗其他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压等,以降低继发性脑损伤,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分为3组,轻型组(13例)、中型组(20例)和重型组(12例);另选择健康成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IL-2、TNF-α的含量,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IL-2、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颅脑损伤轻型组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型组和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组(均P〈0.05);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型组(均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9,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与GC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701,-0.686,P〈O.05)。结论IL-2和TNF-α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9年4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患者80例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8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ChE、TNF-α水平;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3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7、14天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性,早期血清VEGF越高预后越好。结论急性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创伤早期血清VEGF呈动态升高,血清VEGF可能作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总体病死率为38.7%,合并颅外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以及高钠血症患者组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合并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休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