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的康复预防和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初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37例,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 3次诊所血压、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 5组并分别比较.②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 结果动态脉压和诊所脉压均与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左室质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和 24 h平均心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动脉僵硬度随分组脉压的增大呈显著递增,其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670,P< 0.01和 r=0.399,P< 0.01. 24 h 脉压和 24 h收缩压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9.0± 10.2)mmHg 和 ( 44.7± 8.9) mmHg,P< 0.001]和 [( 132.1± 13.1) mmHg 和( 126.5± 12.7) mmHg,P< 0.001](1 mmHg=0.13 kPa);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脉压 (r=0.277,P< 0.01和 r=0.105,P< 0.05). 结论 脉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动态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肥厚 (L VH)与内皮功能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超声心动图了解 55例无并发症的 EH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的心脏结构功能 ,利用高分辨超声技术观察受检者的肱动脉充血后反应性扩张 (DTRH)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 (DTNG)。结果  L VH (2 4/ 55)和非 L VH (3 1/ 55)患者的 DTRH均较正常组减小 ,且前者较后者的 DTRH进一步显著减小 [(4.18± 2 .12 ) % vs (8.2 4± 1.65) % ,P<0 .0 0 0 1]、左室质量指数 (L VMI)增大 [(154.81± 2 8.3 1) g/ m2 vs (98.2 9± 15.76) g/ m2 ,P<0 .0 0 0 1] ,而 DTNG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EH患者的 L VMI与 DTRH呈负相关 (r=-0 .59,P<0 .0 0 0 1)、与舒张压 (DBP)及平均压 (MBP)呈正相关 (r=0 .2 8、 0 .3 0 ,P<0 .0 5) ,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L VMI仅与 DTRH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EH患者左室肥厚与血管内皮功能减退 (ED)改变密切相关 ,ED可能不依赖血压独立参与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脉压和左室肥厚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岩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082-1082
目的探讨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及脉压 (PP)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和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分析上述指标与偶测血压及PP的相关性。 15 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得SBP、DBP、PP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 ,并算出LVMI。同时采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VMI为 (12 9.5 8± 2 4 .12 ) g/m2 ,PP平均 (6 5 .4 4± 11.0 4 )mmHg。相关分析提示 ,LVMI与PP、SBP显著相关 (r值分别为 0 .31、0 .2 4 ;P <0 .0 1、0 .0 2 ) ;而LVMI与舒张压无相关(P >0 .0 5 )。回归分析示 ,PP进入回归方程 ,方程复相关系数为 0 .2 4。结论PP、SBP对LVMI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是一类新型降压药物 ,它在受体水平选择性、特异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即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最后一步[1] ,而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左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由于左室肥厚的逆转可能与预后的改善有关 ,所以 ,我们观察应用新型降压药缬沙坦对左室肥厚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 ,其诊断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确定。其中男 46例 ,年龄在 42~ 74岁 ,平均 5 7岁 ,女 3 4例 ,年龄在 44~ 78岁 ,平均 5 9岁。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明显心衰 ,二、三度房…  相似文献   

5.
张怡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0):914-916
在进展的高血压研究过程中 ,左室肥厚 (LVH )是该领域新提出的 ,也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LVH产生的初衷是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左室泵血功能 ,试图借助结构的改变对过度的后负荷产生代偿 ,但是这种代偿并非是良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VH是加重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有相当高的发生率 ,早期的Framingham研究表明 ,血压超过 16 0 95mmHg的患者中LVH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出 10倍。更有新研究发现坐位舒张压在 10 0~ 115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中有 6 2 %的…  相似文献   

6.
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并比较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 方法选择433名初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所有入选病例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24小时平均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24h PP<40mmHg;B组40mmHg≤24h PP<50mmHg;C组50mmHg≤24h PP<60mmHg;D组24h PP≥60mmHg.②根据诊所脉压水平分为4组,即A组CPP<40mmHg;B组40mmHg≤CPP<50mmHg;C组50mmHg≤CPP<60mmHg;D组CPP≥60mmHg.③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结果 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平均脉压、诊所收缩压和诊所脉压均与LVMI显著相关(r=0.339、0.279、0.221、0.155,P<0.01),并且24小时血压参数与LVMI的相关性明显强于诊所血压参数;收缩压和脉压均表现为左室肥厚组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01),而舒张压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左室结构正常组比较,向心性肥厚组的平均年龄最大(53.3±8.7 vs 48.1±8.6,P<0.001),而且高血压病史最长(72.4±107.8 vs 32.1±55.2,P<0.01). 结论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左室结构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诊所脉压比较,24小时平均脉压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动态监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158例原发高血压Ⅰ、Ⅱ期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收缩末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于清除降压药物干预后,进行无创性血压动态监测(ABPM)。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分析研究,探讨动态脉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10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B、C3组,比较3组间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的差异.结果 LVMI随脉压的增大呈显著增加趋势,与A组比较,B、C组的LVMI均显著增加(P<0.01),C组较B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同时,随着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增加,脉压亦显著增大,3组间年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脉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其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其左室肥厚检出率(50%)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23%),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比白昼更密切,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节律性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 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 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2]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 h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40 mm Hg≤24 h脉压<60 mm Hg组[(1.06&;#177;0.02、0.94&;#177;0.07)mm,(P<0.001)];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0.97&;#177;0.08),(0.86&;#177;0.05)mm,(P=0.000)].[3]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 h脉压≥60mm Hg组明显高于24 h脉压<40 mm Hg组[(138.54&;#177;29.46、109.75&;#177;15.8)g/m^2,(P<0.001)].[4]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3.42%,11.44%),P=0.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左室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4):294-2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脉压、大动脉内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诊所血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计算12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左室重量指数,主动脉根部内径、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脉压、主动脉根部内径、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斑块形成、阻力指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脉压增大和大动脉内径增宽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起重要作用,而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左室肥厚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②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40mmHg≤24h脉压<60mmHg组犤(1.06±0.02、0.94±0.07)mm,(P<0.001)犦;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犤(0.97±0.08),(0.86±0.05)mm,(P=0.000)犦。③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24h脉压<40mmHg组犤(138.54±29.46、109.75±15.8)g/m2,(P<0.001)犦。④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犤(3.42%,11.44%),P=0.002犦。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脉压(AB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记录血压变化,根据24h平均脉压测定值分为≥60 mm Hg(1 mm Hg=0.133kPa)和<60 mm Hg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BPP≥60 mm Hg组LVSD、LVDD、IVS、LVP值明显高于ABPP<60 mm Hg组,而EF低于ABPP<60 mm Hg(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于发生心力衰竭,对指导临床血压调整,防止终点事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对符合WHO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服用氯沙坦治疗,用多普勒彩超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肥厚指标,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容量均明显减少.舒张早期流速峰值明显增大,舒张晚期流速下降.两比值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逆转高血压患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依那普利治疗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30例,治疗前后以超声心图观察对左心室肥厚逆转的影响。结果发现,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减少,LVH逆率为76%。提示依那普利是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平均脉压(ABPP)结果分为≥60mm 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左室质量(LVM)、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PP≥60mmHg组的LVMI、LVM及RWT的值均高于ABPP〈60mmHg组,LVEF则低于ABPP〈60mmHg组(P〈0.05)。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24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超声心动图测量与心电图标准的对比研究贵阳中医学院陈道揆,宋振才据资料统计,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检查阳性率为75.5%,而心电图(ECG)检查的阳性率仅16.6%。为了提高ECG诊断左室肥厚的敏感性,用超声心动图作对照,对...  相似文献   

20.
成学禧  毕素娟 《临床荟萃》1992,7(7):333-334
高血压是世界上一个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美国大约有6000万人患有高血压,患病率占人群的20%,50岁以上者占50%以上。我国1986年高血压普查发病率平均7.7%,并有逐年增高趋势。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室肥厚(LVH)。高血压患者有LVH者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比无LVH者明显增加。LVH是心血管病病残与死亡的一种独立因子,是高死亡率的不良之兆。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检出率 目前诊断LVH的方法及手段均久敏感。致使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