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生型肝癌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生型肝癌是指肿块主要向肝外生长,仅以蒂与肝脏相连,而肿块本身几乎不累及肝脏实质。外生型肝癌是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极为罕见,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1例 DSA 证实的外生型肝癌的 CT 及动脉造影表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例1男性,53岁。腹部不适3个月。查体:腹平软,无压疼、反跳痛,肝肋下1cm,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sAg(+),AFP(-)。GPT、GOT、ALP 及血胆红素均正常。B 超:腹腔内淋巴结肿大。肝后后腹膜腔内占位病  相似文献   

2.
外生型肝癌的CT诊断(附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外生型肝癌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6~66岁)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外生型肝癌的CT表现。结果:根据肝内有无肿块将其分为单纯型(6例)和混合型(1例)。5例肿瘤突出于肝外有蒂与肝相连,2例肿瘤紧邻肝表面。病灶呈低密度,不均匀强化,其病理改变与肝内原发性肝癌一致。结论: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主要依据肿瘤有蒂与肝脏相连或紧邻肝表面,肿瘤相应的CT表现。血管造影及血AFP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外生型肝癌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生型肝癌1例报告PedunculatedHepatocelularCarcinoma:AReportofoneCase廖富明梁甲伟广西玉林地区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537000外生型肝癌是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极少见,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4-01-2009-06期间收治的1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生型肝癌行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结果 HBsAg阳性者14/17例,AFP(+)者 13/17例,合并肝硬化的占58.82%(10/17),肝功能Child分级14/17例为A级.综合观察CT轴位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13/17例外生型肝癌有蒂,其基底与相应肝叶或肝段相连,2/17例与邻近肝叶分界不清但无明确瘤蒂,只有2例与肝脏呈分离状态.CT增强扫描病变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的占88.24%(15/17),有2/17为轻度欠均匀强化.通过轴位、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可观察到15/17例外生型肝癌有肝动脉供血,另有2例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结论 外生型肝癌有明显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吴海江  董超  崔宁  骆勇  曹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2-1064
目的:研究外生型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11例外生型肝癌根据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诊断确诊;11例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11例外生型肝癌介入治疗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进行综合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7年2月间我院收治给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患者80例,分析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结果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DPI,PCI,RR以及TL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患者(均P0.05),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合使用,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生型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外生型肝细胞癌及3例外生型肝血管瘤的CT和临床资料,1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外生型肝细胞癌根据肝内有无肿块将其分为单纯型(4例)和混合型(3例)。2例肿块突出肝外,有蒂与肝相连,5例肿块紧邻肝表面。7例肿块平扫均呈低密度,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病变密度降低或呈低密度;其中2例出现动静脉短路征象,2例出现肿瘤周围部分肝实质一过性增强,4例出现门静脉癌栓,3例有肝硬化表现。外生型肝血管瘤中,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1例为纤维性血管瘤,表现为门脉期不均匀强化。结论:CT是诊断外生型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作者前瞻性研究了13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梯度回波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7个连续层面8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各例均动态增强扫描成功。动态扫描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肝细胞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胆管细胞癌呈渐升型;转移瘤呈环形强化,缓慢升高型;海绵状血管瘤呈速升平台型。结论平静呼吸下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肝脏动态扫描,可以显示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状态,而且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是肝脏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但纤维板层型肝癌、外生性肝癌及副肝原发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中较少见的类型,其中副肝原发性肝癌仅有个例报道,因其发生率较低,常被误诊为肝脏的其他肿瘤或其他部位的肿瘤[1-2].笔者对收集的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脏少见类型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肝脏疾病对双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肝脏疾病因素对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97例患者进行了DSCTP成像,其中肝脏CT扫描下沉上对轻度异常者62例,肝脏病较严重者35例。结在DSCTP图像质量方面,甲组优于乙组,即肝硬化,门脉高压,巨块型肝癌或弥漫型肝癌,门脉栓度塞等,门脉成像质量差。  相似文献   

11.
3例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误诊为肝癌CT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与肝癌的CT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MFH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均采用平扫加双期及延迟扫描。结果3例平扫呈稍低密度实性较大肿块,增强扫描病灶呈快进慢出表现,2例病灶中心均有明显坏死,1例见丰富的肿瘤血管,1例肝内胆管扩张,3例均未发现门静脉癌栓、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肝脏MFH具备很多肝癌和类似肝癌的CT特征,两者仅是在各种特征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1979年4月至1981年6月作者对400例肝脏肿块的患者,进行了793次超声检查,其中136例有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进行生化检查,45例还做了扫描及动脉造影。25例为原发性肝癌,288例转移性肝癌,25例囊肿,15例肝包囊肿,7例淋巴瘤,2例何杰金氏病,5例肝脓肿,4例肝肾多发性囊肿,2例肿块型肝炎,1例肝内血肿。288例的原发病灶分布如下:31例结肠癌,48例肺癌,48例乳腺癌,20例胃癌,12例肾癌,1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实质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对常规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27例共31个肝实质性肿块进行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31个肿块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24个,肝血管瘤3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3个,肝孤立性坏死结节1个.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部或肿块周边能检测到动脉血流频谱者共19例21个肿块;超声造影除一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外,其余30个病灶均在不同时相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现象.如以动脉相呈高回声而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为恶性肿块的诊断标准,则超声造影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1.67%;如以肿块内部检测到动脉样血流频谱为诊断恶性肿块的诊断标准,则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肝癌的准确率为75%.超声造影诊断肝实质性肿块准确率为93.54%,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实质性肿块准确率为64.52%.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显著提高肝内实质性肿块的诊断准确性,对肝脏实质性肿块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移植性CBRH-7919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材料与方法先用CBRH-7919大鼠肝癌细胞瘤株接种于裸鼠肩胛部皮下,再将生成的肿瘤组织移植接种于42只成年Wistar大鼠肝脏内,术前1周、术后连续2周内给每只大鼠肌注地塞米松2.5mg/天。手术4周后用彩超和磁共振检查肿瘤生长情况,筛选建模成功的大鼠,并从中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肝脏内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2只大鼠中有2只死亡。剩余的40只大鼠中有35只肝脏内共长出41个结节或肿块,成功率为87.5%。肿瘤直径约(7±3)mm,有1只于腹壁手术切口处同时长出一肿块,直径约6.5mm。病理类型均为肝细胞性肝癌。结论直视下向免疫抑制大鼠肝脏内接种制作大鼠肝细胞癌模型,是一种操作方便、简单、成功率高的方法。能很好满足于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等实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肝癌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癌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认识。方法:复习3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肝癌影像学表现。结果:额顶及骶骨各1例,均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及局部出现软组织肿块。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有丰富的血供。腰椎1例,为腰1~2椎体溶骨破坏。结论:我国为肝癌高发区,肝癌的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但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者比较少见,尤其发生于颅骨,往往因病史及肝区症状不明显而误诊。我们认为对任何溶骨性骨破坏病例,应经常要考虑肝癌骨转移的可能,建议常规作肝脏的B超、CT或AFP检测。  相似文献   

16.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块状型肝癌射频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块状型肝癌的效果。方法:块状型肝癌患者65例,经集束电极射频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观察肿瘤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前65例肝癌患者67个肿块均可探及血流信号,以动静脉混合供血为主。术后1周,67个肿块中29个血流减少,24个完全消失;低回声肿块变成等回声或不均匀的强回声,而强回声肿块的回声无明显变化。结论:二维超声显像及彩色多普勒可评价肝癌射频治疗前后瘤体内血流及回声变化,并为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混合型肝癌(CHCC-CC)和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F-I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CHCC-CC和MF-ICC患者69例,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入组患者术前1个月内行肝脏MRI平扫+增强扫描,其中MF-ICC 42例,CHCC-C...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患者于2006年7月,因肝肿块行剖腹探查术,见腹水、色混浊,腹腔静脉重度曲张,肝脏色红,质偏硬,轻至中度肝硬化,肝左外叶Ⅲ段见一3.0 cm×2.5 cm×2.0 cm肿块,质硬,边界清,行左肝癌切除+脾动脉结扎术.手术2年后长期血小板数值波动于17×109/L~43×109/L,间歇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于2010年7月10日复诊化验示血小板减少,甲胎蛋白正常;上腹CT示脾脏肿大,肝癌术后表现,未见肝脏肿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存在差异,40例患者为显著强化的高信号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10例患者为却乏血供型肝癌,其中3例患者在动脉期轻度强化表现为等信号,7例患者无强化.在肝癌诊断准确率方面,肝脏MRI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P<0.05).结论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和肝脏增强CT检查相比,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91%,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上升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病死率为20.4/100,000。肝癌检出的影像学方法,如超声、CT及MRI各有优势。超声作为肝癌检出的筛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准确性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螺旋CT明显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近年来MRI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应用已能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有很大提高。导管法肝动脉CT血管成像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但属于有创性检查,有报道有可能漏诊由迷走肝动脉供血的癌灶。多层螺旋CT具有很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利用MSCT肝脏血管系统血管成像已成为可能,以往报道肝脏血管系统解剖、肝移植术前评价、肝脏肿瘤的研究较多,很少有关肝癌肝脏血管系统改变报道。我院2003年开始应用八层螺旋CT,笔者回顾性分析肝癌血管系统的MSCTA表现及其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