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右江医学》2019,(4):254-257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PSA比值与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28例,经核素骨显像后分为无骨转移组56例和骨转移组72例;另取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健康男性体检者各56例作对照,检测各组对象血清PSA、FPSA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PCa患者的PSA、FPSA水平高于PCa无骨转移组、BPH组及对照组(P<0.05或0.01);PCa患者的FPSA/PSA明显低于BPH患者及健康体检者(P<0.05),而PCa骨转移组与PCa无骨转移组的FPSA/PS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疾病恶化与PSA水平值呈正相关(r=0.516,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与PSA水平值呈正相关(r=0.494,P<0.05);前列腺疾病恶化与FPSA水平值呈正相关(r=0.442,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与FPSA水平值呈正相关(r=0.438,P<0.05);FPSA/PSA与前列腺疾病恶化无统计学相关性(r=-0.108,P>0.05)。结论 PSA、FPSA水平值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呈正相关,FPSA/PSA比值下降对前列腺恶变有诊断意义,PSA、FPSA与FPSA/PSA三者联合检查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联合检测在早期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经核素骨显像将前列腺癌患者98例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所有患者均检测PAS和ALP,对比分析2组患者PAS和ALP检测结果、阳性率及与骨转移关系,分析二者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以及核素骨显像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分布情况.结果 骨转移组血清PSA和ALP水平均高于非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单项检测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A和ALP值随着骨转移分级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r=2.18,P<0.05);PSA和ALP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敏感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素骨显像检查阳性结果58.2%,且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多位于胸腰椎部位.结论 PAS和ALP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碱性磷酸酶(ALP)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经核素骨显像将98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所有患者均检测PSA和ALP,对比分析两组患者PSA和ALP检测结果、阳性率及与骨转移关系,分析二者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以及核素骨显像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分布情况。结果:骨转移组血清PSA和ALP水平均高于非骨转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A单项检测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LP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PSA和ALP值随着骨转移分级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PSA和ALP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敏感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核素骨显像检查阳性结果58.2%,且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多位于胸腰椎部位。结论:PSA和ALP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前列腺癌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和PSA结果进行回顾研究,并对骨转移与PSA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为79.3%,常见转移部位是骨盆、腰椎及股骨,随着PSA值不断增高,骨转移阳性率也增高,尤其当PSA>6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骨转移率100%,而PSA<20μg/L时,发生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率很小。结论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前列腺癌早期骨转移的最佳检查手段,核素全身骨显像结合PSA结果可以提高判断骨转移准确性,尤其对单个病灶的性质判断更为重要。当PSA>20μg/L时,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很大,应常规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ECT)骨显像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ECT骨显像、血清PSA水平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7.8%,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PS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值与骨转移的程度有一定关系(P<0.01)。结论:ECT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若PSA<10μg/L则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当PSA>20μg/L时,应常规进行ECT骨显像检查,可早期、全面地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  相似文献   

6.
李欣  张详安 《吉林医学》2013,34(24):4914-4914
目的:探讨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效果。方法:对67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观察骨转移与PSA值的关系。结果:骨转移患者PSA值总体高于非骨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骨转移患者骨转移发生率均随PSA值增大而逐渐增加,且骨转移越严重PSA增大速度越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T骨显像联合血清PSA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效果显著,患者PSA<10μg/L时骨转移发生可能性极小,患者PSA>20μg/L时需要及时进行ECT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PSA对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取前列腺癌患者104例,先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诊断不确切的放射浓聚灶加做SPECT/CT融合骨显像,计算SPECT和SPECT/CT对PCa骨转移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另取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及健康体检者各34例与PCa患者一起测定血清PSA、FPSA和FPSA/PSA值作比较。结果 SPECT与SPECT/CT对PCa骨转移诊断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84%、98.53%(χ~2=4.662,P<0.05),83.33%、91.67%(χ~2=0.428,P>0.05),92.86%、95.71%(χ~2=0.133,P>0.05),73.53%、97.06%(χ~2=5.745,P<0.05),SPECT/CT融合骨显像诊断特异性优于SPECT全身骨显像。PCa骨转移患者的PSA、FPSA水平高于PCa无骨转移组、BPH组及对照组(P<0.05),PCa骨转移患者的FPSA/PSA明显低于BPH患者及对照组(P<0.05)。PSA、FPSA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联合PSA、FPSA、FPSA/PSA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67-1770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学指标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将72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肿瘤骨转移组和无骨肿瘤转移组,同时选取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32例和参加体检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前列腺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并检测骨转移患者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无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水平明显提高(P=0.044和P=0.041),有骨转移组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和fPSA升高更明显(P〈0.01);患者骨转移灶数目≤2与〉2时PSA和fPS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骨转移分级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和BAP的水平也逐步升高,呈高度的正相关(r=0.982,P=0.005;r=0.957,P=0.042;r=0.963,P=0.034);骨转移患者PSA〈30ug/L与PSA≥30〉g/L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转移患者BAP〈20〉g/L与BAP≥20μg/L患者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的假阳性率仅为21.62%,明显低于ALP的72.97%(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仍是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要方法,血清学PSA、fPSA、BAP和ALP也是诊断骨转移的重要方法,当患者PSA水平大于30.0μg/L时,应建议患者行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 99Tc.MDP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骨转移组31例,非骨转移组4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ECT与骨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的血清测试PSA值差异有显著性(139.36μg/L和37.58μg/L,P<0.01),与ECT全身骨显像,PSA与骨转移的程度正相关,血清PSA<10μg/L,ECT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率为15.38%;血清PSA< 20μg/L,ECT骨转移率为19.35%;血清PSA >20μg/L,ECT全身骨转移率为51.02%;血清PSA > 100μg/L,ECT骨转移率为78.95%.结论:ECT 骨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测定PSA<10μg/L,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小;PSA>100μg/L,者,骨转移的可能性极大.PSA> 20g/L,建议行ECT骨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全身骨显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测定及患者骨疼痛度评估,对二氯化89锶(89Sr)治疗前列腺癌(Pca)骨转移进行评价.方法:选择Pca患者SPECT全身骨显像示Pca多发性骨转移者40例,测定血清PSA水平,给予其骨疼痛度评估后行89Sr注射液静注,3个月后重新行骨显像,并测定血清PSA水平和评估骨疼痛度.结果:Pca多发性骨转移患者89Sr治疗后骨转移病灶数、明显减低(P<0.05),血清PSA水平明显降低(P<0.05),患者骨疼痛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SPECT骨显像联合PSA血清学检测是89Sr治疗Pca骨转移及骨疼痛评价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悬液,分别通过胫骨髓腔注射、左心室注射及尾静脉注射3种方法接种于裸鼠体内,定期进行影像学观测;8~16周后处死动物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骨转移情况。结果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鉴定,PC-3细胞经胫骨髓腔注射后,该组裸鼠于第2周出现骨转移表现,转移率为100%(7/7);左心室注射后,至第12周影像学检测到骨转移率为28.6%(2/7),处死动物后经病理学检查骨转移率为42.9%(3/7);而尾静脉注射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骨转移(0/7)。结论胫骨髓腔注射和左心室注射两种方法均能在短期内建立人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索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对6 0例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进行全身骨显像探测及分析骨转移灶,并同时进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放射免疫测定。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骨转移灶的状态根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①减少或消失;②保持稳定状态;③出现或增多,常伴有相应的血清PSA变化。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直观地监测骨转移灶的变化,可协同血清PSA共同作为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混合一起移植治疗骨质缺损的治疗结果.方法自1995年~2000年对20例大块骨质缺损因自体骨源不足而采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进行植骨修复.年龄9岁~65岁,平均32.3岁.骨缺损范围30cm3~90cm3.随访1年~5年,平均1年7个月.结果术后平均5.5个月移植骨和宿主骨骨性愈合.3月~6个月功能恢复正常,无不良反应.结论对治疗大块骨质缺损,应用同种异体冻干骨和自体骨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进行植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得到类似于自体骨移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骨髓前列腺特异抗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检测骨髓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前列腺癌患者,按同位素骨扫描结果,分为无骨转移的阴性组(8例)和有骨转移的阳性组(12例),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骨髓及血清中PSA值,并测定骨髓PSA与血清PSA的比值。 结果:有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髓PSA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骨髓/血清PSA比值为0.70作为筛选骨转移阳性的参考值时,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86%,准确率为73%。 结论:骨髓PSA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肿瘤标记物,骨髓/血清PSA比值0.70可作为骨转移的筛检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异体骨结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异体骨混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造成1 cm骨缺损模型,随机选择同一只动物的一侧为实验侧,自体配对的另一侧为对照侧。将表面脱钙的同种异体骨和来源于受体的体外培养增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混合植入实验侧骨缺损,对照侧仅植入同样制作的异体骨。12周后,进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动物在术后12周,实验侧X线片光密度测量结果,破坏载荷时扭矩和扭角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侧;组织学评分中,实验侧骨痂量评分优于对照侧,骨连接成熟程度和骨髓发育程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异体骨在移植后的成骨作用,在增多成骨量的同时不影响骨组织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使用异体骨混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造成1 cm骨缺损模型,随机选择同一只动物的一侧为实验侧,自体配对的另一侧为对照侧。将表面脱钙的同种异体骨和来源于受体的体外培养增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混合植入实验侧骨缺损,对照侧仅植入同样制作的异体骨。12周后,进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动物在术后12周,实验侧X线片光密度测量结果,破坏载荷时扭矩和扭角测量结果均优于对照侧;组织学评分中,实验侧骨痂量评分优于对照侧,骨连接成熟程度和骨髓发育程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异体骨在移植后的成骨作用,在增多成骨量的同时不影响骨组织发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4例骨转移癌和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三相骨显象检查,并用TF比值和患/健比值进行良、恶性的鉴别。TF比值对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58%,特异性为75%,准确率为66%。而用患/健比值进行鉴别,其灵敏度为65%,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73%,略优于TF比值的诊断效能。本文认为三相骨显象的患/健比值有助于良、恶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在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1993年6月~2003年12月应用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53例,年龄13~58岁,平均36,5岁,其中大段骨移植45例,异体半关节移植8例,异体骨移植长度9~25cm,平均13cm。钢板固定23例,动力髋(或动力髁)固定1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普通髓内钉固定6例。结果随访资料完整者48例,术后随访6~132个月,平均38个月,异体骨愈合45例,不愈合3例。主要并发症:复发3例,骨不连3例,感染2例(后治愈),骨折2例,内固定失败1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18例,良15例,中9例,差6例。结论大段深冻同种异体骨及异体半关节是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术中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6例进行牙槽嵴骨增量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给予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的患者;对照组为给予单纯的块状自体骨移植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牙骨吸收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皆出现移植骨吸收情况,对照组患者骨块吸收值(1.977±0.383)mm相较于观察组患者骨吸收值(0.558±0.220)mm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有利于再生骨的重建及种植体的骨性愈合,骨增量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同种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 0例接受同种骨移植的骨缺损患者平均随访 37个月 ,观察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 1例因感染而失败外 ,其余均达到骨性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同种松质骨移植后的骨愈合优于皮质骨 ,插入植骨、紧密对位、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植入骨的愈合。同种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